※ 引述《wer50888 (逢甲陈柏霖)》之铭言:
: 我教授是这么跟我说过的
: 硕论 培养的是
: 探索问题
: 解决问题
: 表达能力
: 正确的写硕论方式 应该是从阅读大量的相关研究开始
: 从硕班一进去 开始先看大量学长姐或是研究所的相关文献
: 从各个文献中找出达成某种目标的手法然后这手法有什么优点与缺点
: 分类他们的方法 引出各方法的优缺点
: 然后寻找能不能有一种方式同时使用A跟B的方法 来拥有更好的结果
: 科技常常就是这样进步的
: 这基本就是第一章的序论
: 接下来是模拟与实作
: 用模拟验证自己的想法
: 用实作证明可行性
: 探讨实作与模拟的误差
: 然后每周跟教授的meeting
: 呈现出自己做了什么
: 如何正确的表达 投影片怎么做
: 能让人一目了然 看出报告的重点
: 在业界真的很多还不会报告
: 数据分类的乱七八糟
: 把不是这次探讨的资料也贴在一起
: 或是直接贴图 什么描述都没有
: 当听报告的会他心通
: 这个真的最常看到
: 然后听报告的要一直问 才能搞懂他贴的图测试环境是什么
: 还有字体大小配色让后排训练视力的
: 我们的硕论 讲白了 9成9以上都没有商用价值
: 硕论其实是训练一个人从探寻然后
: 解决问题到得出结论并表达
: 我的教授指导我之后的感想啦
: 供各位参考
推这篇。
我是觉得论文或学位绝对不是必要的。
但是正常的硕士,博士经历,在工作风格就是有很明确的差异,而且很多人因为没接受过完整的硕博训练,根本永远发现不了问题在哪。
拿简单例子来说好了:
最近各公司工厂很流行:建立知识库,让重复的问题能快速得到答案。有些部门的做法:不断的用"人工整理" Excel知识问题与答案。然后写程式,去用关键字搜问题与答案。
最后结案报告:报告上字体大小没统一,字体有多种版本,弄一堆花俏的图片,断章取义的理论:我们的专家系统借助了Alpha Go 的蒙地卡罗深的学习搜寻,找到最佳答案,节省大量人力,使公司的经验得以传承,创造5000万元的价值。
总经理就会说:感谢某部门做了那么好的东西,这真是太好了,其他部门应该好好学习。
于是:其他部门的经理们,开始强制员工整理Excel,把部门所有知识整理到Excel上。最后,每个部门都报自己帮公司创造1亿元的价值。
(实际上,公司只是花了大量成本,做了一堆没人看,没人用的假AI系统,然后大家不知道如何评估这些系统的商业价值)
以上的故事虽然夸张点,但这种现象的缩影,却一直发生在职场上。屡试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