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德国所谓的尊重专业 主要是因为他们非常讲究学生时期的专业与未来工作的专业配
对 即便是高职/训练体系出来的人也一样
举例来说 在德国想当水电工 就一定要去上整套的水电工训练课程+实习 这大概要2-3年
才能完成 也就是说 所有出来工作的人都受过相关训练 所以都有一定的专业水准
我有一个朋友之前在上“办公室人员“的训练课程 这要上2年课加上1年实习 完成以后才
有资格去应征“办公室人员“的工作 虽然这工作听起来没什么门槛 但是在德国就是有门
槛 不是人人都可以做
另外一个例子 各位不少人可能大学或硕士毕业后都在实验室当过短期的实验助理吧?在
德国 实验助理是正式的工作 没有上过“实验室助理“相关训练课程的人是不符合申请资
格的
这种制度有好有坏 好处就是他确保每个职位都能有相对应的专业人才 而这些人在学生时
期的所学都能应用在未来的工作上
坏处也很简单 就是想换专业时非常难 往往要砍掉重练 (要从学生时代的专业训练开始)
很少有人能直接在工作时换领域
德国的分流制度则是另外一个话题 你可以把他看成极端的高中高职分流制度 而且是在年
纪很小的时候就分好了
这制度的好处 就是对于不爱唸书的人 能从青少年时期就培养未来工作所需的专业 然后
早早毕业后就开始工作 而不会唸了一堆书 却发现以后毕业都用不到
缺点也一样 就是非常没有弹性 一旦进了高职/训练体系 要跳高中几乎不可能 而且想换
专业也非常困难
我举这些例子只是要告诉各位 德国的教育跟用人有他们的一套逻辑 至于是好是坏 各位
见仁见智
我后来又想到一个例子 所以在这边补充:
德国这种专业配对的现象也发生在大学跟研究所的阶段 也就是说 大学是什么专业 硕博
士班就要是类似的专业 跨考普遍不被接受(但还是有例外) 要换领域往往要从大学重新念
起
我有一个朋友(德国人)大学跟硕士都念生物医学类 毕业后发现不想做这一行 决定要转行
CS 但他因为专业不符申请不到CS的硕士班 只能从大学部重新来过 基础课程一个都闪不
掉 是好是坏也是见仁见智了
※ 引述《zzzz8931 (宅男)》之铭言:
: 不尊重专业只重学业 台湾成为低薪国度
: 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20210905/TXLWABWXRRDXLIOPY7D5IIYMDQ/
: 陈海源
: 从在德国受教育的经验得知,不管是本地人或外籍生来到德国求学,所有能够进得去德
国
: 公立学校的学生学费都是免费,因为德国政府认为受教权是基本人权,是不能被剥夺的
。
: 而且在德国的分流教育中,展现了学习没有高下之分,升学班就努力念书,不喜欢念书
的
: 孩子就去学一技之长,不同领域的人才互相尊重;不像在台湾,只有读高中、念大学才
能
: 获得师长赞赏,这是一个不尊重专业的社会才会有的特别现象。
: 只用智商判断优劣太肤浅
: 在西元1983年,一位来自美国的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Earl Gardner)提出了关于
人
: 类天赋才能的一种新看法,称为“多元智能理论”,把人类的天赋才能分成八大领域,
分
: 别有:“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作
智
: 能”、“自知能力”、“人际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 在以上这八大智能里面,我们看到了每个人天赋才能的多元性与不一样,这也引起了许
多
: 国家教育界对于每一个学生的未来性发展产生了新的视野与远见,让我们看到,多年以
来
: ,我们都会用传统的智商多寡去衡量一名学生的优秀与否,原来用这样的方式去定义人
类
: 智能的优异程度是非常肤浅的,因为多元智能理论,让我们看见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天赋
才
: 能本来就不尽相同。而教育的本质本来就是要针对孩子的天赋才能提供可以开发的环境
,
: 并打造个人化的学习环境。
: 对人才定义单一埋没天赋
: 台湾原本有多少个孩子,本来很有机会成为下个吴季刚或林书豪?却因为台湾社会长年
的
: 不尊重专业,对人才定义太过单一,这世界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成为人人称羡的人生胜利
组
: ,这个社会也需要的是安分守己、脚踏实地工作的螺丝钉,就因为这样,多少学生盲从
社
: 会主流价值,埋没了他们另一个大有可为的美好未来?
: 台湾社会的各行各业中,薪水长年不见增长,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台湾社会的
人
: 民不尊重专业,对人才的定义太过单一,在师长眼中,只有当上大学教授、会计师、老
师
: 、医生、律师、科技新贵等传统行业,人人称羡,才能算是赢得了人生胜利组的其中一
张
: 门票,这是一个非常可悲的社会人才从众及浪费的现象,而这样长年的社会文化氛围如
果
: 不改变,年轻人的低薪环境问题能改善到什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