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应该是要分层次来互相检视最有效果,
比如新人三年内,五年内,七到十年,十到十五年,等等,
其次,还要分产业,分职能,学校倒还好,只要不是什么MIT对到立德差距过太就可以
这样才不会有爸爸看儿子,妈妈看女儿这种盲点。
不过在同温层比较难以实行,因为考虑到自己在业界名声,
难以取得信任陌生人信任,等等问题,
最后,都会变成大量的新鲜人,还有大量的不知道自己下一步怎么走的人。
我以前也做过这种事,但发现对方是以新人标准履历的角度来看我,
认为我没有量化,但我觉得那些东西是非常初阶的,
了解才知道他正忙着把TOEIC分数冲高,
但我心里想的是文笔是写给台人看,还是老外看,还是abc看。
然后我也看过Hunter,也会有这种情况,
他们会以他们认为重要的东西,来审断你,
但其实我自己不仅从事多年,当Hiring Manager时,
我对Hunter开出的人才要求根本就不是如此,
了解后他们就是在标准化的在满足自己的agent KPI,by week/month/function.
而我想的是很具体地,在工作上的应用与发展。
也就是每个人在这件事上,真的仅能就自己经验来提供建议,
这个建议,很有可能是不够周全的,不适合的,甚至是错的,
而他们认为重要的东西,可能是出自于他们自身的职场经验,
但那个经验,更也许是因为他们自己的问题。
比如说,因为自己某些事情被老板逼迫要求,
因为自己必须交代KPI成绩,自己的客户又都是口味偏好等等,
可是有很多没信心的人,可能过去性格又太多是"好学生",
在生涯上非常希望遇到一个理想Mentor,
这样的服从性很容易陷入一个更盲目的状态。
我建议,了解自己很重要,但对于有准备的人来说,那是基本。
要更深入掌握,其实是要了解对方,
不管是面试官,还是检视我们履历的人,Hunter,HR,Hiring Manager,
毕竟这种东西,就是主观。人们会觉得自己客观,仅是因为过去累积的大量经验。
很多HR也不是因为立志成为HR,很多面试官,主管,老板,人生可能比你更盲目,
组织里,更常集体盲目盲从,这很正常。但问题是人们常认为自己是客观的,
眼光锐利,极富判断力的,甚至理想化让人想追随的,
这些其实跟你自己的career,没有关系。
所以衡量的最好标准,就是保持住自己的Context先在温和适当的等级,
除了事前功课外,在面试或对话中,也多去主动了解对方的过去,
这样知道了一个判断标准,才不会轻易地受摇摆,迷失在盲目之中。
我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写履历还有面试的技巧,
重点不是在己,准备好是基本,但了解对方才是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