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XXXD (我爱GG)》之铭言:
: 大家都会戏称工研院是养老院,
: 可是最近又常听到风声,工研院现在经费自筹,
: 所以会在未来逼你出去开新创公司,有点强迫你转职的味道,
: 是这样吗?
: 有没有人可以分享一下?
很多人不太懂财团法人的"经费自筹"是什么意思。
简单的说,就是你的组,每年要从经济部以外赚多少钱进工研院。
举例:
你们部门研发了,XXX技术,你要把XXX技术卖给国内厂商,国内厂商用500万买,
你部门与组的业绩就是多了500万。
我当时在工研院时,部门大概10个人,每年业绩大概是1400万。
为了达成这些业绩,要做的事情包含:
1.找出潜在客户:
网络上找,或者出差到各种场合去找。
所以你看工研院常在个大展有摊位或买新闻稿都是有原因的。要赚钱阿。
这又讲要一个问题,很多工研院的新闻都是靠买的,不是媒体主动报导。
2.出差推销
工研院做的东西应该很多人买吧?随便卖都卖得掉阿。
这绝对是错误的观念。大致上的原因包含:
a.技术落后。一堆刚出社会的学生,技术是要怎么超前龙头厂商?
只能卖给一些不知名又没技术的小公司。小公司右没钱。
b.研究于实务的落差很大。
许多论文上跑得出来的东西,实务上都要很多折衷。
c.厂商认为工研院不该赚钱,应该免费给人使用技术。
d.工研院研发的东西,业界已经很多竞品。
所以这时很多有趣的情形就出现了。例如技术吹牛到很强,
或答应人用很少的经费接案。更黑暗的是交换资金等灰色地带。
例如你花多少钱买工研院研发的东西,工研院就用别的经费买厂商没用的东西。
3.开发出接案要的东西
而真正有产出能力的人绝对不到50%,扣掉一些专门写计画书找客户,
基本上10个人大概只剩3个人在真正做事。
每个人扛400万。要帮公司赚个几百万。听起来很容易。
但是别忘了,通常接得到的案子,都是吹牛皮出来的。
这时很多配套就出来了。 最常见的就是外包,
包到最后品质大家都知道是怎样的。
理论上,最爽的情形是,直接拿经济部计画值形成果交差给厂商。
根本不需要外包,或花时间研发阿。
实务上,经济部计画成果很弱,不是要大改符合不同厂商需求,
就是要吹牛皮整个重做才能结案。
到最后你又没时间做新的经济部计画,导致于科专成果又很弱。
这种恶性循环导致了科专与技转两边都做不好。
光是搞经费自筹四个字,就会花掉大部分的工作时间了,
但这只是工研院工作的一小部分。
你要绩效好,还要达成:专利、论文、前瞻计画、经济部各种临时要求、其他服务(例如
励进会的各种活动)
以上的事情,专业只是最基本,能不能达成,很看"人"的。
例如专利,不是你想申请就申请,有很多专业规则与黑暗规则。
至于工研院现在能不能"做到老"?
可以,院内提供的工作环境与气氛,已经是台湾很难找到的优质了。
虽然当时觉得压力很大,但是离开工研院后,才能体会当时那种爽度。
我是因为薪水太低才离开的。
某些部门因为一开始就定位错,基本上每年就是达不到业绩压力了。
所以考绩永远没有"Excellent"。
选对部门: 可以做到老,每年经费稳定,技转稳定。而且很充实。
选错部门:即使你再努力,也达成不了业绩,天天被经理组长狂骂。
工研院可不可以"养老"
不行,也不可能。你有经费自筹的业绩压力,事情怎么会少。
之前有某些人贴文,说什么中午出去吃饭吃很久,四点到优活馆运动,
绝对不是一个经费自筹的部门。不然就是玩了很多灰色手法的部门。
真正正规的研发部门,哪有什么爽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