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请益] 天线设计与职业发展

楼主: Laco5566 (. )( .)   2015-02-26 02:18:02
※ 引述《nsa1099 (可鲁)》之铭言:
: ※ [本文转录自 comm_and_RF 看板 #1Kra3Zrf ]
: 作者: minowsky (ms) 看板: comm_and_RF
: 标题: [请益] 天线设计与职业发展
: 时间: Sun Feb 8 00:44:14 2015
: 当天线工程师有几年的经验了
: 主要产品是笔电,手持式装置,少数为网通产品
: 不过本身不是相关科系出身
: 有几个问题想请教大家
: 主要分为天线的设计还有天线工程师将来的发展性
: 1.天线的设计
: 在业界设计天线还是靠trial & error吗?
: 天线的设计,大方向也许有一定规则可循
: 例如要求low profile,就使用PIFA,外露式天线要求高覆蓋率用monopole之类的
: 但是细节的finetune,例如受到机构或环境影响,特性差SPEC一些
: 只能用try的吗?
: 我会看paper还有相关的书
: 但是我有发觉一点,通常paper内容都是这样:
: 设计了某天线,对某参数(如频宽,隔离度...)可以达成较好的性能
: 然后秀出S11,一堆辐射场形图等等来证明成果,另外也给出天线几何图形
: 并给出实验与模拟数据的对比
: 重点是原理都写得很简单
: 例如只写因为使用了某某架构,所以可以达成某某性能
: 好一点的会多几行句子去描述,或是给出电流分布之类的图来解说
: 不过真的不好理解
: 因为我没发过论文,所以我不知道是因为:
: 论文格式限制,不能写太多文字在讲解原理
: 或是为了隐藏know why而故意不写得详细
: 或是只知道天线可以work,就可以发文了,即使背后原理不是很清楚
: 还有翁老的书我也看过,对我而言感觉不是很有用啦....
: 那几本书既不像教科书,也不像handbook,倒像是论文集,
: 他会列一堆参考文献,不过看那些paper又回到上一段文章的问题:原理没有写很详细
: 所以顶多知道know how,有哪几种天线可以尝试
: 但是finetune还是要try
: 回到问题原点,每次设计天线
: 都是从旧有架构,放进去try,感觉没有一定的方针
: 运气好调个1,2次就OK,难的话可能加班好几个礼拜都调不出来
: 所以我的疑问是设计天线本来就这样?
: 学术单位的研究生或是教授也是这样调?(指细部的finetune)
: 如果不是应该有一定规则吧,
: 但是我看天线出身的同事也是用try的居多
: 这样技术门槛似乎很低,好像也不用很懂天线阿
: 其他公司是不是也这样做?(该不会我找错公司了?)
: 有人也是天线工程师可以分享一下吗?
曾经跟你一样很困扰理论上的事情,后来我放弃了lol
(说好的共振腔咧~说好的天线理论咧?)
天线设计的门槛极低,说穿了你只要够无聊,会拿美工刀会用烙铁就好。
再花个两天学会看S parameter, Smith Chart,然后就可以开始天线宝宝历险记。
用到的东西来来去去就那些,馈入阻抗、couple、共振(倍频)波长、极化方向。
dipole, monopole, PIFA, loop, patch, 产品应用与环境先决天线样式
难解的环境真的就是埋头下去try,因为整个layout都先给EE、ME定了,
能给你antenna距板端5mm的高度根本佛心来着(行动装置都不用期望这个)
搞不出来还要去求ME让空间因为我觉得摆这边的performance最好,
一个爹不疼娘不爱吃不饱饿不死的职位。
最常干的事情就是try出一个结果再回头去想办法自圆其说。
"阿~应该是因为这个极化方向刚好闪开了这颗大电容"
"这个距离刚好反射1/4波长,所以这个方向的场型才会这么差/好"
拿个按摩棒戳半天,"哦~这里很敏感,就是这里在搞怪"
几个天线RD挤在一起研究谁也不敢肯定自己的理论完全正确。
某大师的paper会这么海量据说也是都先设计出结果再回头找一个解释,
英文写一写,模拟和实做的S11/radiation field放一放,一篇paper就生出来了。
更懒的新样式只要改个天线外型,正方型变梯型之类,照本宣科一下就放你毕业,
通篇paper里面单字甚至句子的重复性有够高 lol
可能只有圆极化和array真的需要头痛...吧
做过的case越多越能从经验下去判断哪些位置、哪个type根本不用试,
或是一眼发现超贱的特殊解,不见得前辈会愿意告诉你为什么他会这样设计,
这种know how在现在行动装置市场里面决定能不能生存,人缘不好就都听不到~
不过paper里面的know how我个人觉得不用太过期待,
看看整个型状、体积,然后注意一下稍微特殊的地方,可能是共振馈入,
有个印象让你多一招临阵可用就可以停止再深入了。
说穿了,微波也不是肉眼可见,甚至牵涉范围太广泛。
拿一个最哭的grounding来说好了,低频吃不到大地只能掷筊;
换个位置grounding或是layout小改都是牵一发动全身,
甚至最后只能说"嗯因为电流走向改变了blablabla所以isolation解掉了"
做新的case,从旧有架构下去修改就是最快的了,
换句话说前人从连加好几个星期的班好不容易解出来的答案,
你沿用再去tune个两三天搞不好就有解了,为什么不?
连图纸都是现成的,改个料号随便承认一下就可以出货了。
解不掉大不了当做一个新的开始就好,时间上的期望值绝对是正lol
真的太想太想知道电磁波在这鬼环境里面到底是怎么走,为什么会得到这种奇怪结果,
那就签下去成为翁老手下另一个博吧lol
: 2.天线工程师发展
: 第二个问题就是发展性了
: 做天线似乎都focus在天线本身
: 整个系统如何运作,其他fuction如何work,讯号怎么跑,波形长怎样都不太清楚
: 只要天线能达到SPEC,各种测试认证都测过,可以出货就没我们的事了
: 这样感觉视野很狭隘耶,以后转职似乎很难
: 大家有推荐要学些什么吗?
: 或是转职成什么职务的较多?
: 听说是走RF的较多
: RF是layout线路,电路匹配,解EMI,测各种performance,noise之类的吗
: 我比较担心应该不会像做天线那样,用try的解问题居多吧
: 我并不反对try,只是我觉得念到硕士,解决问题还是要动头脑才有意思吧
: 不然为何要念那么多书呢?(当然有人会说念硕士是要学解决问题的方法)
: 我认为比较理想的状况是,用理论分析至少达到,例如7成以上,的正确率
: 因为现实跟理想有差距,所以剩下的误差不得不要用try的
: 当然try的过程有发现规律或原因,可以有系统地改善那更好
: 这是我的看法,不知道有没有同业的可以分享解惑
: 谢谢!
这个嘛...纯天线宝宝真的除了VNA和chamber以外碰不到什么仪器,
三用电表? 真的了不起从频谱仪看通道和module是不是有问题吧。
可以给你的治标方式是往系统厂去,天线设计经验会帮你加很多分数,
虽说门槛不高但是人才不够,到了系统厂当个OTA工程师或许会有新的体悟XD
不怕学新玩意的话,RF/EE/HW工程师都可以去试试,毕竟基本上的知识不会差太多。
勇敢一点不怕砍年资的,直接跳FW/SW去提升自己的工具量也是一个可行之道。
大不了新人价嘛!!!!
我也在无聊的trial & error中苦思出路,老实说做天线真的搞到对HW兴趣全失,
不过就试嘛? 在工作中找不到自己的价值真的很悲哀。
目前想到的最佳解是往系统组进修(顺便问要修什么方向好,不然真的瞎子摸象),
一方面觉得coding比较好玩,另一方面觉得软硬双修才不把自己的路走死了,
提高不可取代性才是王道~共勉之! (所以系统组修什么比较难被取代阿?)
作者: pinkowa (pinkowa)   2015-02-26 08:09:00
你是中山翁的学生?(大惊)
作者: guteres (走出自己的路)   2015-02-26 08:35:00
其实整个流程就是产业界的通病, 要砍掉重练很难
楼主: Laco5566 (. )( .)   2015-02-26 12:28:00
我只是个学历资历都不足挂齿的私立学士Orz
作者: minowsky (ms)   2015-02-26 12:49:00
你的工作心得跟我的感觉还蛮接近的,看来业界差不多都这样吧。如果想要有更多发展性应该只能转职了
作者: ed78617 (鸡爪)   2015-02-26 17:28:00
不知dish antenna的发展如何,这篇只有提到平面型天线
楼主: Laco5566 (. )( .)   2015-02-26 17:56:00
对不起,因为我个人没有接触到dish,无法提供经验见解可以说是特殊市场,换句话说成为一个特殊人才也是不错选择吧!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