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录自 AfterPhD 看板 #1ZCNe0Qz ]
作者: zkow (逍遥山水忆秋年) 看板: AfterPhD
标题: [新闻]美国高薪猎人才、台湾7成5大学校长自产自
时间: Mon Sep 26 18:07:58 2022
【新新闻】美国高薪猎人才、台湾7成5大学校长“自产自销” 大学校园引进外部人才为
何那么难
吴尚轩
2022-09-26 09:00
包括台大、成大等大学今年办理新校长遴选,对比国外大学常有校外,甚至外国学者
获选为校长,台湾的大学却有超过7成都是“自产自销”,皆由校内人士出任,从学者到
监察院都指出,背后原因是台湾的校长遴选制度长期不利校外人士参与,甚至不利寻找人
才,那到底大学校长该怎么选?
九合一选举在各地开始升温的此刻,大学校园里也展开了另一场选战。台湾大学学生会、
研究生协会9月15日举办的座谈会上,6名校长候选人一字排开,回应学生从废除国文必修
课、打造校园性别友善空间,到中共打来怎么办等提问,更有候选人宣示:“抵抗到底”
、“战到最后一线”、“打到最后一兵一卒”。
7成5大学校长来自校内,监院指台湾遴选制度不利寻才
翻开本次候选人名单,里头有台大医院分院长、台大一级主管、校内教授,清一色都是台
大人参选,这不是因为台大排外,往南看去,成功大学的校长遴选也如火如荼地展开,5
名候选人全部都在成大任教,而暑假前完成校长遴选的政治大学,原来的6名候选人同样
都来自校内。
但在国外,校外甚至国外人士出任校长是普遍的事,即使公立大学也不例外。
美国加州大学现任校长德瑞克(Michael V. Drake)过去是俄亥俄州立大学校长;芝加哥
大学校长阿勒维萨托斯(Paul Alivisatos)前一个职位是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副校长;
加州理工学院校长卢森堡(Thomas Felix Rosenbaum)原来是芝加哥大学教务长;新加坡
南洋理工大学校长苏雷什(Subra Suresh),则来自美国卡内基美隆大学;香港的大学不
仅屡有旅美学者出任校长,也曾有郭位、史维2位出生于台湾的校长。
领导人的来源单一不必然是坏事,但若大学的目标是追求卓越,那这个情况恐怕就不太乐
观。监察院2020年发布的调查报告便指出,从2015到2020年间,台湾有24所国立大学办理
校长遴选,其中18所是由原来校内人士当选,占比高达7成5,认为现行公立大学校长遴选
机制,不利广纳优秀治校人才,教育部应检讨相关规范。(延伸阅读:大学自治黑洞1》
教育部要管有困难、校内监督半瘫痪 大学校长真成“土皇帝”?)
事实上,近来在大学治理弊端丛生后,立法院已准备启动《大学法》修法,教育部也将提
出行政机关的修法草案,当中也将着墨校长遴选制度,到底这套制度该怎么修改?
“黑函都来了”,公开名单、校内投票遴选变竞选
过去威权时期,公立大学校长由教育部指派,解严后校园民主呼声渐起,于是改为大学先
遴选2到3位合格候选人后,再交由教育部长圈选校长,但如此依然无法杜绝政治干预的争
议,因此立法院在2005年修正《大学法》,改由大学组成校长遴选委员会后,自行设计程
序、选出当选者。
如今多数公立大学的程序如下:1.校长任期届满前10个月启动遴选工作;2.组成遴选委员
会公告征求候选人;3.征求期满,并由遴委会完成资格审核,接着对外公布名单;4.由校
务会议代表,或者校内教职员生代表进行同意权投票,候选人需拿到一定比例票数方能进
入下一阶段;5.由遴委会就通过同意权的候选人里,选出最后的校长当选人。
公开候选人名单、校内同意权2件事,看似是民主参与的重要环节,却也让竞选气味渗入
遴选,尤其同意权投票前,各校候选人无不举办政见说明会、签署承诺书,其中更有可议
之处。
前清华大学校长贺陈弘便指出,现在许多遴选被设计得像选举,但应该要问的是:“选校
长跟选市长,需要的人格特质一样吗?”
贺陈弘说,大学要追求卓越、重视学术,领导人必然也要重视学术,人格特质上要追求突
破现状,同时会重视是非黑白,甚至会点破国王的新衣,但政治人物不会说这些话,竞选
过程里会尽可能追求曝光、累积知名度,如果校长选举变得像竞选、要进行欢迎度测试,
会让许多优秀人才不愿参加。
一名曾多次担任遴选委员的人士则表示,过去遴委会希望邀请国外学者参加,结果都乏人
问津,其实光是公布候选人名单就让不少人才止步,“因为名单一公开,黑函就来了”。
中研院副院长周美吟上次参选台大校长,随即被控中研院帮介入干预,政大之前则有候选
人被控是政党打手,看到颜色就贴标签,中兴大学过去甚至有校外候选人遭威胁会“活着
进来,死的出去”,政治恶斗手段全面出炉,“爱惜羽毛的人谁敢进来选?”
不用“受不受欢迎”来决定领导人,清大校长遴选成亮点
也在这样的情况下,清大去年(2021)底的校长遴选特别引起关注,这场遴选,最后由香
港大学讲座教授、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高为元胜出,并在今年(2022)4月正式就
任,被视为近来高教圈的亮点。
清大的遴选结果要归因于选制。此次遴选并未事先公布候选人名单,全由遴选委员会会谈
、决定后,才公布晋级最后阶段的2人名单,并由全校教授、副教授进行同意权投票,而
投票结果也仅当参考,并不影响遴选委员决定,可说是将遴委会角色极大化。
这个做法是在贺陈弘上任后,历经6年才终于在校务会议修正通过。他指出,清大过去就
曾有刘炯朗、徐遐生2位从美国回台的校长,校园文化一直可以接受外人担任校长,而先
前的制度,是遴委会先选出最后2到3人,再进行同意权投票,但这次修改后甚至可以只推
荐1人,代表大家充分相信遴委会的决定。(延伸阅读:大学自治黑洞2》校长管理、稽核
人事一手抓 如何翻转亿元级校产监督漏洞?)
贺陈弘比喻,大学是社会派去探索未知的探险队,如果一直用大家喜不喜欢队长当标准,
想当队长的人一定要花很多时间去博感情,最后就是产出政治人物型的队长,但像诺贝尔
奖得主也不会是选举产生,强调要用对的制度产生对的人选,而国外大学都是透过这样的
遴选产生校长,因为他们的社会对大学的角色有充分理解。
美国遴委会掌握全局,但台湾落地有困难
如今清大的选制,已经相当接近美国公立大学的选制,由遴选委员会(Search Commite)
全权主导。
以美国密西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为例,密大在今年2月举办一连串线上座
谈会,邀请教师、职员、学生与校友组织,发表对于新任校长的期望,有人呼吁新校长对
疫后的复苏提出对策,有人希望他对碳排净零有所因应,更有不少人提到,由于密大日前
爆发校医性侵丑闻,期盼校长能够出防范措施,有所作为……遴委会在整理上千位与谈者
的意见后,开始寻觅继任人选,更找来猎头公司协助,且为保护候选人隐私、鼓励人才参
与,候选人姓名全程保密。
最终,密大董事会以年薪97.5万美元的价码,聘请免疫学者小野三太(Santa Ono)担任
校长,这也是密大首位亚裔校长;在此之前,小野是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校长,也曾担任辛辛那提大学(University of Cincinnati)校长。
曾数度担任遴选委员、亦曾参选校长的政治大学退休教授林元辉表示,大学校长除了学术
能力外,还要有领导、募款等能力,如此人选很难靠选举选出,美国遴委会有最大权力,
会主动出击到全世界寻才,董事会也会授权遴委会开高价挖角,而他们已经是成熟的民主
国家,不会怀疑遴委会是否受到威权控制,“但我们这种民主开发中国家很敏感。”
台湾的遴委会爆出争议并非杞人忧天。台大2018年校长遴选过程中,就曾传出遴委会配票
疑云,本次遴选前,则有EMBA学生竞选研究生协会会长,还喊出当选后将提供研协150万
元经费,外界解读其目的是抢攻遴委会的学生代表席次;其他各校遴选过程中,也不乏派
系介入、利益交换的指控,监察院今年调查时更发现,近10年共有35所国立大学,新校长
上任后聘请遴选委员担任行政主管,容易引来利益输送质疑。
另一名曾任遴选委员的大学校长则指出,目前遴委会的角色确实被动,只能在一开始进行
资格审核,然后就只能等同意权过关,但对是否要放大遴委会权力,他本身也有疑虑,“
因为很多遴委会早就绑桩好了,就只看会不会跑票。”
“台湾这是不得已做法”,政大遴选校长避免各方介入
“大家都认为美国制度最恰当,但台湾社会风气不一样。”政大国发所退休教授李酉潭则
认为,台湾难以避免政治对学术的干预,即使李远哲、翁启惠等中研院长都会卷入政治斗
争,假若改为遴委会权力极大化,只是把被攻击的目标从校长候选人转为遴委会,“现在
这个做法是不得已的产物。”
政大的遴选方式,则走向跟清大截然不同的方向。政大今年的校长遴选中,在同意权部分
除了教职员外,更加入高达84位的学生代表,堪称公立大学人数最多者,占全体投票人约
1成,而候选人需获得4成同意票才能进入最终阶段。李酉潭说明,这个设计下,遴委会、
教师、职员、学生代表都无法拥有所有权力,可以避免某一方过度膨胀,目标是不让任何
势力影响下任校长的产生。
然而一名不愿具名的政大教授则指出,尽管投票前都会举办治校理念说明会,但会去参加
的教师寥寥可数,“教授真的太忙了”,最后就像选举一样凭印象或成见来决定投谁,或
看谁开的支票对自己有利,而这次增加学生代表比例,更出现大量在职专班学生来选代表
,疑似出现动员投票情况,最后的结果,就是非政大人永远不可能选上校长,甚至连参选
都不可能。
交给遴委会有绑桩疑虑,放大校内同意权,则恐怕变成开支票的普选,在台湾的社会氛围
下,到底有没有一个好的解方?
交给谁选都有疑虑,关键在校园民主制度要重整
“根本问题在于大学的校内民主,被简化成数人头的选举民主。”台大退休教授黄武雄,
曾于1994年发起教改大游行,他回忆过去戒严时期,大学为了对抗政治干预,因而提出“
教授治校,校园民主”诉求,但这诉求在解严后却没进行细腻的公共论述,包含大学校长
如何产生,也没有周延讨论就订定成选举规则,才导致如今实施起来弊端丛生。
黄武雄说明,教授治校在国外,是由教授组成如校务发展委员会等委员会,经常性调查、
研究、讨论议题,且校长与一级主管并非当然召集人,但台湾从校务会议到各项委员会,
不但都由校长或校方主管担任主席,且每学期只开会1、2次,但许多议题牵涉复杂,教授
代表接到议程后根本无暇深入研究,只能去会议上点头背书,因而让校长掌握过大权力、
资源,“成为各路诸侯垂涎的目标”,导致遴选容易变得惨烈,应该透过民主机制,真正
分摊校长及一级主管的权力与责任,校长遴选才不会恶质化。
华梵大学校长、前成大副校长林从一也认为,除了遴委会的组成需要讨论外,目前大学的
校务会议设计,其实比较接近行政会议,并非是政策讨论或监督的场合,建议除了校务会
议之外,应该有个类似董事会的委员会来负责监督。
近期,多年未改的《大学法》终于再度启动修法,朝野各政党、立委也纷纷提出修法版本
,尚待教育部也提出草案后,交由立法院审议。不过目前已提出的党团、立委版草案,大
多仍只有着墨于增加校务会议、校长遴委会里的学生代表,假若教育部版草案仍未对遴选
、监督的关键制度有所突破,眼前的困局,恐怕仍会是未来的困局。
https://new7.storm.mg/article/453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