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请益] 学生申请营养午餐 又嫌午餐难吃

楼主: NeverEnd129 (空壳傀儡)   2021-03-31 01:54:44
老师您好
看了您的文章和问题,仿佛看到过去的自己,
让我真的很有感触,想发篇文章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想法。
首先,文中想处理的问题本是该不该替学生继续申请营养午餐?
但您却提到了那孩子的抽菸行为,这部分的连结可能不太恰当~
即使您或许是认为“学生家里有钱给他买菸,却没钱吃饭”很不值得同情,
这当然是再合乎逻辑不过的质疑和无奈。
但家长是绝对找得到漏洞跟学校跳脚的。
唉,这也是社会缩影啊,好多人都已经三餐不继,甚至重病在身了,也还是要抽菸喝酒的...
我们可以教公平正义,但最好避免执行这类的公平正义,
不然社会的现实面并不会还我们公平正义的......QQ
我认为,身处教育界最首要的善的原则,就是千万不要带头给学生贴标签。
我知道这很难,因为我自己曾经也会在不自觉中犯这种错误,且当然不止一次。
想要改进,就必须不断的练习著回顾及省思自己和学生的所有互动与言语,
才能意识到自己哪些行为可能会对学生造成的伤害?
然后再在下一次的互动里修正。
甚至,很诚挚的对学生道歉,都是可以考虑的选择。
毕竟老师也会犯错,拉下脸认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身教。
也真的很多老师办不到这点,被学生恨之入骨的。
总之,贴标签的伤害完全可以是一辈子的,
不管是对你们的信赖关系,甚至是对他人格建立的负面影响。
即使即使,我知道,
常常这个标签或是对学生行为的疑惑,我们只藏在心里,
但其实也很可能已经默默的左右了我们对学生的付出,真的。
另外
学生家境、品格、学业等族繁不及备载的问题,所有的状况都得要拆开来检视才周密妥当。
我们当然可以抽丝剥茧,溯源去思考问题的根本,再对症下药,
但切忌萌生“因为他有A问题,所以产生B问题也不意外”这种数落他的心态。
来一题,解一题吧!
解不开就再修正、再尝试,再解不开就寻求其他资源:
网络影音文章、书籍、同事、教育界老朋友,或是在相关研习大方提出自己的困难。
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建议和招术,而每一招都有机会是正确答案,
端看我们怎么截长补短而融会贯通,转化成自己应对学生问题的硬实力。
简言之,抽菸、口出恶语或其他问题,全都该各个击破,不要掺在一起做撒尿牛丸。
抱持着“只有有问题的学生,没有问题学生”的想法,
在解决学生问题的时候就能多点耐心和细心。
基本上我自己在遇到比较有状况的孩子,万年一招最常用的就是一直“烦”他,
多聊天互动、多关怀、多鼓励,最后再用其他同侪的力量去温暖他。
也不敢说过程不曾踢过铁板,但至少真的多多少少会感受到对方的成长,
而且被这样对待的孩子,往往是离开班级之后,会最怀念老师的那个。
这种付出没办法立竿见影,但给彼此的感动绝对够久够深。
“有关系就没关系”在班经上也是完完全全成立的,
每天花个三分钟五分钟,语重心长的和孩子们聊聊班上遇到的问题,或其他人生道理,
凝重气氛后,再抓稳他们改善的时机,给些简单的小甜头来摸摸头,
班经积分啦、口头社会性鼓励啦、或很实际的小零食全都很好。
这些对孩子真心付出、打自心底希望他们好的行为累积起来,是他们更容易感受得到的。
而这种一推一拉的节奏打习惯了,
其实会发现班上很多孩子变成老师的小信徒,屡试不爽,
把这种身为seafood的优势挂到您对孩子期望,班经的正向力量就滚起雪球了。
再来进入正题,要不要继续帮孩子申请营养午餐补助一事,还是先容许我先分享故事:
我的前一间任职学校,行政对于家长的事情神经紧绷得不得了,据说是有发生过事情。
讲难听点,会明显感受到学校的氛围已经倾向于
“学生教不好没关系,但家长有一丁点怨言,你就吃不完兜著走”这种本末倒置的病态。
我跟家长、学生的关系已经算是很紧密融洽了,
也都有因为服装、作业量和要不要午休这些小问题被主任“ㄋㄧㄠ”过。
鸡皮蒜毛的事都通通要有纪录留存(教室日志、学务辅导系统、纸本辅导纪录、联络簿)
每天光制作这些纪录喔,就会花上快一节课的时间!
那时候身为一个初出茅庐、血气方刚,心中自认为很有“抱负”的老师,
一方面会觉得自己明明就在做对的事,教育服务对象应该是学生,
一方面觉得学校很ㄎㄅ,根本在消磨老师们的热诚。
这样的负面情绪就一直挂了几年,每年暑假都让我很想离开,
不过最后也都因为自身对学生的责任以及家长给予的期望而留下。
直到去年离开那间学校后,
我才发现,我跟所有行政或家长的应对变得很得体,且心思缜密,
做每一件事之前就会下意识不断去设想可能会有的异议及后果。
这些行为完全已经内化成一种本能,一种自我保护,也降低别人对自己误解的可能性。
曾经的冲动,都已经彻底被磨成圆滑的处世智慧,
回想起来,我是真的真的很感念前一间学校对我的“囉嗦”,
因为这些囉嗦,肯定能让我在未来少受很多伤。
所以今天,看到原PO老师的文章,不禁让我讶异也感叹......
对,我再了解、认同您不过了!但我不建议您考虑的做法。
以前的我,一定也会想停掉那个学生的补助,给他知道不惜福的下场。
但其实真正的后果是,这补助一停,
学生部分,会认为老师在跟他作对,因此更讨厌老师、更排斥学校和学习;
家长呢,也可能因为失去补助而大闹学校,提到钱,于情于理,老师都难站住脚;
学校方就更不用说了,没理由去保你,家长间如果有流言蜚语,骨牌效应是对学校很大的伤害。
所以奖助金这玩意儿,只要身分资格确实符合游戏规则,
一定是宁可多错给一个,也不能少给任何一位,
尤其这对部分家庭真的会是很重要的金援。
(反正社会上滥领或乱用补助的人不曾少过啦,就随他们去吧!
这部分的行为是教育不来的,就让奖助或补助的承办单位自己去发现、修正就好)
如果停补助,老师赚到什么?除了当时的一口气,和自以为的教育以外,真的没有。
这乍看的确是教育对方的一种选择,
但从客观面来看,这其实是种教训,
我们想用教训的方法警惕或威吓学生或家长,
最后却教训到自己......
(人之常情,更不要奢望这类的学生家长"目前"有这么深厚的智慧来领悟您的用心良苦)
好啦~所以,真的不要因为学生在那边碎碎念就不替他申请补助,
只要身分合理,补助该给,就大方协助申请,反正钱也不是从我们自己口袋掏出来。
停他补助金,其实只是老师在拿石头砸自己脚而已。
任教的这三、四十年,建议尽量不要跟任何家长、同事和学生对杠,
我们把力气和时间省下来,去做对学生有益的事,会对所有人都更好。
戒菸有戒菸的劝法、嘴贱有嘴贱的教法,
对付学生,和对付另一半一样(误XD),就像在放风筝,
有时候拉太紧会直接坠落,适时的松绳才能飞更高更美。
以退为进的危机处理才是最成熟、最安全的策略。
也从很多届退老师口中听过:教师生涯最重要的事是“安全下庄”,
这句话,待越久,就会越认同啊......
再分享有次研习,ㄧ个曾经让我感受如当头棒喝的故事:
讲师曾经当过一年的代课老师,完全体悟到老师这行业的辛酸,毅然决然转行。
他现在是位心理师,在与各式各样不同身家背景的人深谈之后,他才了解到——
那些会让我们头痛的孩子,就是因为他们很可能出生在跟我们完全不同的背景。
所以我们才如此不懂他们为何如此懒惰、调皮或恶劣,
就像是他们现阶段或许也无法同理我们为何如此生气、爱唸,甚至在他们眼中是咄咄逼人。
这席话真的彻底打醒了我,我也自此不断提醒著自己:
这其实就是为什么 我们在台上,孩子们在台下 的原因。
而且,回头看看过去二三十年的自己,其实什么蠢事坏事没少做过?
不也是这样懵懵懂懂,甚至浑浑噩噩的过了万余个日子,才慢慢成熟些。
如果要像个臭老人倚老卖老,这些后生晚辈会信服吗?
多一点耐心,多一点气度,才真的配为人师表呀!
最后,常常会听到老师开玩笑说自己已经没有教学热诚了,
我其实也常常在下班后,用这样怀疑跟自己对话,
但想想自己平日对工作、对班级,对所有孩子的付出,
都会发现那都只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爱。
或许这种疑惑或无力感,在在的也是最真实的在推动着我们这些有热诚的老师的力量,
现今教育环境确实对老师不太友善,但我们最多只能放弃抱怨,不能放弃做对的事。
原po和所有教育界的同仁们,辛苦了!
会这么气噗噗代表您对工作很有想法和热诚
希望文中的范例和措辞不会造成您的不适或误解
我的本意是真的很认同您的用心,毕竟那真的也是过去的我的样子!
不过也就更因此不希望用心的老师为了这些社会的现实黑暗面而受伤
我想理智线是大家都常常在断的XD
所有老师在教师生涯上难免会碰到光怪陆离的事
我自己也遇过很多很多
像过去带过的班级是连多位超资深老师都一致认同看过最恶魔的班级
身上也因此留下了一些疤 (对,不只是心理性的,还是物理性的)
不过恶魔的班级用心带久了 也是会让您带出一堆小天使
就像苏轼和佛印的佛粪故事
我都自嘲自己 谁叫自己是小时候也是那种老师眼中的小恶魔 所以现在才要还债XD
所以 平心静气走过 或和同行交流后
会发现
唉呀 原来都只是小巫见大巫
笑笑就没事了啦
能不能成为孩子的贵人 才是我们在这行最大的意义和贡献
作者: smallice0402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2021-03-31 05:45:00
辛苦了... 针对学生说话这个部分纠正就好
作者: parisrainbow (天马行空)   2021-03-31 08:48:00
作者: littlebaby27 (在家上班)   2021-04-01 21:25:00
推!感谢分享
作者: malone321214 (MM)   2021-04-04 13:02:00
推!
作者: candyrain821 (静谧.祕境)   2021-04-07 15:01:00
教育始终来自于人性~
作者: hanhsiangmax (陪我去台东)   2021-04-07 22:48:00
你的学生很幸运!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