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多件情杀案 我们的情感教育做得多失败?

楼主: sony577 (双姓:《姓名权》平等!)   2018-08-07 15:23:25
台湾半年20多件情杀案 我们的情感教育到底做得多失败?
2018-08-07 10:12天下杂志【文/程晏铃 钟张涵 贺桂芬】
一年超过6万件亲密关系暴力事件,半年20几件恐怖情杀案件,许多加害者其实并非来自
传统认知的高风险家庭。我们身边,这一刻还深情以待的人,下一刻可能就会是失控伤人
的恐怖情人。为情所困,为何成为新的文明病?是什么诱发了爱之欲其死的冲动?为什么
本该是心灵避风港的家,却成了最伤人的场域?东方社会最欠缺的情感教育,该怎么教?
由谁来教?
有忧郁症的阿原(化名),过年前拿着一瓶汽油,在太太娘家前点燃了火,“我没想要伤
害任何人,”太太带走了孩子,避不见面,他只想逼太太出面,“我不知道我该怎么做,
才能见到我的孩子。”
台湾犯罪率逐年下降,但因感情自杀或杀人的案件却是增加的。卫福部保护服务司数据显
示,亲密关系暴力案件数量,2014年便已突破每年6万件,平均每天160件以上,6年间增
加3成。
容易为情所困,似乎已经成了新的文明病。
根据台北市自杀防治中心工作报告最新统计,去年有通报的“企图自杀”案件中,以年龄
分,20到49岁的青壮年所占的比率高达63.9%;以自杀原因区分,因为人际、家庭、爱情
而自杀的比率高达62.2%。在各个年龄层,因为情感、人际或家庭关系自杀的,也都排首
位。
更让社会陷入恐慌的是,手段凶残的情杀案件,光是最近半年便超过20起。
和其他类型犯罪截然不同,情杀或为情自杀,加害人和受害人,可能是我们身边的任何
人。
研究犯罪心理的嘉义大学辅导与咨商学系助理教授朱惠英指出,很多加害者的教育背景、
家庭背景与家庭功能都不差,都不是来自传统认知的高风险家庭。
著有《钢索上的家庭》一书的彰化高中辅导老师陈鸿彬指出,就他看到的情形,表面正常
健康的高端家庭孩子反而较没同理心,因为成长顺遂的孩子,习惯被过度满足,挫折耐受
度低,更无法接受“被拒绝”。
情感教育是谁的事?
这么多极端案例发生,已经无法以零星个案或媒体刻意渲染视之。到底我们的情绪管理和
情感教育出了问题?又该谁来教?在哪里教?怎么教?
投注资源做学生心理辅导的东吴大学健康与咨商中心主任姚淑文指出,学生对于情感咨商
的需求非常大,开出的课都秒杀。姚淑文也帮新竹一所知名国立大学开课,“因为那所学
校一位资工系的老师发现,许多学生这方面欠缺的情形令他吃惊。”
姚淑文自己也接到过一名前来寻求辅导的学生,父母列出近十项要求清单,请中心做到让
这名学生学会交女朋友、处理人际关系、做好进入社会工作的准备等等,令姚淑文哑然。
“这些事情家里最该教,学校是第二道防线,到了大学,说真的,有点晚,但总比没有好
,”姚淑文说。
是我们的家庭出问题了吗?
专门做创伤治疗的咨商心理师李开敏指出,社会经济文化脉络底下的家庭,是个复杂的组
成,很难说问题只出在家庭。
“但最核心确实是家庭。而情绪的处理,和表达的适当性,在东方家庭里的确太欠缺,”
李开敏说,“再加上社会和经济变动这么大,这么的不安定,家庭承受的压力比过去大很
多,很多家庭已经无法适应、自顾不暇。”
一席话,点出从传统过渡到现代的家庭,处境有如压力锅,爆炸的时刻,便成了统计里的
案例。
家庭处境的难,缘自社会的五大变化。
变化1:社会
旧价值体系崩解,新规范还未建立
“民主、多元,是我们努力争取来的,但是多元也打破了很安全很一元的价值体系,在以
前很清楚一元的价值体系里,每个角色都有清楚的样子,”心理分析师吕旭亚指出。
过去清楚的指引,如今都已崩解,任何阶层、任何职位、任何角色,都不被信任、信服,
随时随地面临质疑、批判。
过去强调的社会化、融入群体,变成现在的个体化、自我最大,没有典范,没有谁听谁的

“太多人受价值混乱所苦,没有人帮他们找到方向,”哈佛专门研究自杀、自我毁灭行为
的心理学教授纳克(Matthew K. Nock)指出。
中研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伊庆春指出,现在的台湾社会,正是处在这种学理上称之为失
序、迷乱(anomie)的过渡阶段,价值体系崩解,而新的规范还没有建立。
变化2:家庭
家庭从紧密到疏离,性别角色从清楚到解构
高压、高工时的社会底下,父母除了汲汲营营工作,也忙着“为小孩好”,以竞争力之名
,将小孩外包给补习班、才艺班、家教及各种营队活动,侵蚀家庭内部亲密互动关系的质
与量。
“以前家里永远有妈妈,现在不但双薪,很多父母上班时间还错开,”专注关系治疗的漱
心坊心理治疗所创办人江垂南指出,“小一到高三的小孩,基本上九点前也不会回到家,
家人间没有时间闲聊,都在赶时间,等到小孩上大学,又整个断开,家人彼此之间是不了
解的、疏离的。”
“社会变化太大,家庭因应的能力没有跟着变化,孩子很难接触到父母,需要被讨论的事
情没有机会得到解答,情绪没有机会表达,”李开敏指出,以这个角度看,很多家庭即使
表面健全,但却是失能的。
此外,对家庭冲击更大的是角色的改变。
“不准哭”的男孩
“现代化过程中,女性在各方面变得比较强健,对丈夫、父亲的角色有了和过去很不一样
的期待,”吕旭亚则分析,“这让原本享有最高的地位、最大的权威、最多的资源的男性
被摇晃得很厉害,男性权威是急遽下降的。”
姐妹淘互相诉苦时,经常可以听到女性抱怨配偶的种种,那代表男性从自己父亲身上承袭
来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已经无法满足配偶和家人的期待,配偶和亲子之间的冲突和疏离
,让男性痛苦,也无所适从。
结果不是退缩、成为实质缺席的父亲,就是用情绪、权威和暴力加强控制。
陈鸿彬自己,就是在不准哭、不准坦露脆弱的文化长大。在男校,他看到男生面对挫败,
通常都是运动、喝酒,却没有处理自己的情绪,也看不到自己为何受伤,创伤就这样被隐
藏。
励馨基金会教育宣导特约讲师郭雅真访谈过超过100位男大生,发现男孩无法表达具体感
受,包括沮丧、受挫、担忧、失落等,通常用最强度的负面情绪“愤怒”表达。
“从我有记忆以来,我不曾拥抱过我的父亲,跟母亲之间也仅仅一次,”陈鸿彬在书中遗
憾地写道。他自己也自然而然长成典型华人文化下的男性模样:坚毅、刚强、不习惯分享
、不太感受自己的情绪。
“情绪的表达,在我的原生家庭里,是低度流动的。父亲巍峨如山的父爱,总是隐藏得很
好,好到有时候让我感受不到温度。只凭理智想着:‘父母应该都是爱自己小孩的,所以
我父亲应该也是爱我的。’父爱于我,向来是用理解、而不是用感受的,”他在书序中这
么说。
陈鸿彬用自己的成长经验指出,很多父亲在当小男孩时,就没有被教会怎么当一个“人”
,而不只是当男人,他们不知道怎么靠近家人,不知道亲子关系可以有别的选择。
铭传大学犯罪防治学系主任黄富源钻研犯罪心理学,他分析,“男生以为不要哭是自我控
制,但是自我控制讲的是韧性(resilience),不是刚性。”
黄富源解释,韧性讲究复原力,而刚性、压抑,反而把痛苦藏在心里折磨自己,或转移到
他人身上。
实质缺席的父亲
此外,男主外、女主内的刻板印象,也让不少男性以太太更有爱心和耐心为由,将教养孩
子的责任全部交给太太。
但事实上,孩子心中有一块地方,是留给父亲填满的,无论母亲与孩子的关系多么亲密、
母亲多么能干,父亲与孩子疏离,让孩子在情感上产生的空缺,是母子关系无法替补的。
联合国2004年国际家庭十周年报告便指出,男人在家中的角色有“低度开发”的现象,大
部份还是侷限在“经济提供者”的角色,推动新的父职(fatherhood)刻不容缓。
美国推动父职的组织“父职推动协会”(National Fatherhood Initiative)在对角色的
扮演和对角色的认知上,强调父亲是儿子作为男人的榜样,是女儿与异性关系的学习对象

父亲的形象和父母的关系,影响儿子做丈夫和父亲的角色,也影响女儿日后与异性和丈夫
相处的模式。与父亲缺乏亲密连结关系的女儿,有可能过早寻求异性关系。
联合国报告指出,现代父亲该是教养者,又是纪律执行者、社会化指导者,还是职场的榜
样与参谋,是将孩子“导引向外”的关键角色。
美国家庭教育研究专家帕克(Ross D. Parke)指出,人格分阶段发展,大致有两条轴线
:一、亲密性:安全感、同理心。二、独立性:力量、规则、自制、勇敢、负责、耐挫。
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任一者过与不足,是许多人人格和行为产生偏差的根源,都可
能会为孩子的人格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甚至造成无可弥补的遗憾。
帕克认为,母亲在培养孩子亲密性方面具先天优势,父亲在培养孩子独立性上无可取代。
好的家庭教育,理想是父母密切合作,再好的母亲也无法替代父亲,再好的父亲也无法替
代母亲。
问题不在人,而在怎么教
然而,当代的家庭型态跟过去已然转变,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比例也增加,而近几年同志
家庭也同样受到台湾社会关注。
江垂南认为,传统社会用角色定位父母的功能,但现在每个人都应该长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师大健康促进与卫生教育学系助理教授高松景也说,不同的家庭型态,并不会直接影响到
孩子的人格发展,因为情感教育是学习爱的能力,爱不分男女,应该是让孩子发挥自己好
的特质,不管参照男性或女性。
而家长扮演的角色不该受到传统父母亲的刻板印象,家庭互动应该要动态调整,让孩子观
察、模仿与学习。
“若只用父母角色界定家庭好与坏,就太狭隘了,”松山高中教务主任、知名生命教育老
师刘桂光观察,不一定是“典型”的双亲家庭才能提供孩子好的情感教育,而是找到适当
的重要他人来担任学习与模仿的角色。
“关键是怎么教,重点不在亲属关系是否完整,而是人的情感互动,”刘桂光说。
变化3:少子化
过度满足与过度控制,孩子难以接受被拒绝
少子化的结果,许多孩子被投注了太多资源,“要什么有什么”是孩子的生活日常。
陈鸿彬就发现,每个人从小到大都在追求控制感,操控人生,尤其是成绩好、或社经地位
背景好的孩子,习惯了“我想要,我努力,就可以得到”的生命公式。
“当他获取的是‘关系’,容易出现‘我对你付出那么多、这么喜欢你,你怎么可以不喜
欢我’的想法,不能接受对方是独立的个体,”陈鸿彬说,这样的孩子无法接受自己被拒
绝,挫折忍受力相对更低。
这种价值观,来自幼时父母的关注和控制。
江垂南则指出,父母认为我为孩子牺牲奉献,孩子凡事就该听父母的,强加各种控制,“
但真实的亲密应该是要有界限的,不是监控与箝制。”
公视最新的电视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就深刻探讨父母将孩子视为附属品而非独
立个体,以爱为名的箝制。
常撰写教养相关文章的图文作家徐玫怡和13岁儿子小福相处发现,家长最常爆发情绪的对
象就是孩子。
“我们最常跟小孩说:你这是什么态度!你态度很差!但那其实是大人自己说不过孩子了
,才会说出这句话,”徐玫怡说,那是大人用权威压孩子、是惊叹号而非问号。后来当她
意识到自己情绪濒临爆发,也会试着停止说这句话,改用其他问句如“你为什么烦死了?
”来开启沟通桥梁。“这让我们的关系改变非常多,”她笑着看身旁的小福。
https://udn.com/news/story/6841/3294610
作者: candyrain821 (静谧.祕境)   2018-08-08 08:39:00
出社会再谈恋爱,恋爱智商就会低?这个推论我觉得很奇怪。现代学生也很少出社会再谈恋爱吧?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