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茂辰】
台湾“十二年国教社会领域课程纲要草案”近日曝光,拟将高中历史科目的中国史,放入
东亚历史脉络中讨论,引发社会舆论高度争议。
回顾台湾课纲的争议历史,可追溯到李登辉、陈水扁时期透过“本土化教育”推动“去威
权化”的政治工程。最典型的例子是建立了所谓“同心圆史观”,此主张于1990年代被时
任中央研究院院士的杜正胜所提出,改变了传统的将台湾镶嵌在整个中国历史中的文本脉
络。
早在1993年底,李登辉即以“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强调命运与共的“台湾意识”,意图
区隔并淡化以往的“中国认同”。隔年,在与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对话时,李首次提及“
台湾人的悲哀”,把矛头直指大陆,并将国民党视为“外来政权”,事实上此举是在潜移
默化地改变台湾人的“国家认同”。在此政策基调下,李登辉任内于1999年正式推行“八
八课纲”,在并未脱离“中国史”范畴的前提,让“台湾史”首次成为独立单元。
世纪之交时,台湾迎来首次政党轮替,当民进党将“福佬沙文主义”演化为一种话语霸权
,在社会意识形态上逐步建立“独尊福佬人”的主流话语体系。每遇选举,更开始以“爱
台”与“卖台”的二分法操弄族群议题,煽动“族群矛盾”。
在2004年,杜正胜出任扁政府时期的教育部长后,“同心圆史观”被加速落实。两年后,
扁政府宣布实施新的历史课纲,把“台湾史”从“中国史”中彻底分割。将“中国史”过
去惯用的“我国”、“本国”等用词全改为“中国”,甚至出现“孙中山是外国人”的论
调。
2008年,台湾二度政党轮替,马英九任内虽有意对旧课纲进行修订,无奈历经李、扁近20
年的“去中国化”教育,台湾内部的统独趋势与认同格局基本底定。由于“课纲微调”,
原本拨乱反正的马政府遭遇学生团体发起的大规模“反课纲运动”,最终不了了之。在选
举的操弄和政治社会化的共同作用下,课纲议题延伸成为“国家认同”的内涵,早已背离
了历史理性、求真的专业精神。
此次“十二年国教社会领域课程纲要草案”重点放在台湾最近500年的脉络,并将以往专
论呈现的“中国史”删除,改放在东亚历史脉络中讨论。这样一个渐进性的过程,从李登
辉、陈水扁到蔡英文,可谓一脉相承,都在乐此不疲地铲除台湾与中国历史连结的“教育
工程”。
当教育沦为党派征伐的工具,历史则沦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学生所接触的将完全是
扭曲的历史,所形成的也必然是扭曲的历史观。如今台湾内部国家认同混乱,就与历任政
府近30年来推动“台独”课纲不无关系。经过几十年的“独化教育洗脑”,青年世代中不
少都已成为“天然独”,若想要扭转,前景并不乐观。可以预见,对岸对此次历史新课纲
采取的反应,或许超过民进党的想像,一场牵动两岸的史观斗争已在所难免!
人类社会的一切—国家、民族,文化、文明,无不是在历史的打磨中成形。反观当下的台
湾,历史却在本土的包装下沿着分离主义的道路狂奔。如此解构、虚构史实,不仅会造就
不分是非曲直的一代,更会引起社会撕裂、共识消解。这系列政策的后果,最终恐怕又将
由无辜的台湾群众来承担。
https://udn.com/news/story/6844/2567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