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 乙未桃园前哨战探访│张健丰

楼主: cora1114 (大风歌)   2024-10-01 10:04:01
乙未桃园前哨战探访│张健丰
平镇褒忠祠亦称义民庙,创建于清乾隆56年(1791),是林爽文事件中,广东客家人组织义
军支援清兵打仗,皇帝赐“褒忠”所致。乙未战争时,客籍(家)出身的吴光亮,以“抗
敌守土”的义民精神,号召南桃园的客家志士自由抗战。义军前进指挥所就设在褒忠祠,
打响平镇区保乡卫土运动的第一战。
8月26日,位于桃园市中坜在地的中原大学主办《韧性客庄研习营》的《乙未战役记忆探
索》座谈,笔者受邀主讲《乙未战争与客家精神》。随后,桃园龙潭导览协会理事长徐凤
园发表《乙未战争‧桃园四大战役影响与展望》。
平镇褒忠祠的由来
座谈会所在的褒忠祠也称褒忠亭,隶属桃园市平镇区义民里。附近有联新国际医院、复旦
中学、1895乙未保台纪念公园等,生活机能颇佳。褒忠祠内供奉义民爷的牌位及神像,是
全台义民庙中最先有圣像的庙宇。政府在1955年间特颁定每年农历7月20日为义民节,为
全台宗教最早有节日日的宗庙。
庙内目前可见的最早史料,首推咸丰10年(1860)8月所立的《重修广兴庄褒忠亭碑记》
。该碑记载:“自乾隆伍拾六年间我乡民急公向义,遵奉宪谕,星夜争先,赴救府县,各
竭忠勇,务除寇乱,以安官全民而已。果尔马到功成!蒙上宪保奏朝廷,亲自御笔“褒忠
”分别奖赏慰劳义民,所有没于王事者。时在凤(凤山县〈今高屏地区〉)南既立亭祀,
而淡(淡水厅)北缺焉,将何以崇圣典而妥义灵耶?兹广兴庄前总理宋廷龙首倡义举,就
地筑亭一座。…咸丰柒年总理宋宝云复倡义重修,增其式廓后堂,原旧前堂更新,敝者葺
之,略者详之,竹苞松茂,尽制度之得宜。”
该碑所提乾隆56年间“乡民急公向义”、“赴救府县,各竭忠勇,务除寇乱”,指的是干
隆52年(1787)在台中大里杙(大里),由漳州人林爽文发动的民变事件。因“广东、泉
州等庄”的客家人、泉州人组织义军支援清兵打仗。乾隆皇帝乃赏给广东、泉州等庄“褒
忠”、“旌义”里名。今日,位于云林县北港镇义民里旌义街的义民庙,以及新竹县新埔
镇枋寮的褒忠亭义民庙,皆是因此事件而建庙。
而“时在凤南既立亭祀,而淡北缺焉”一句,说明“凤南”的今六堆客家地区的茄苳脚(
今屏东县佳冬乡)已有褒忠亭祀,而“淡北”的今南桃园却没有,故宋廷龙当初才倡议创
建褒忠亭。据该庙的简介,它是由新埔镇的枋寮褒忠亭分香奉祀。祭典辖区有今中坜区、
平镇区、杨梅区等13大庄的信众。
褒忠亭在1933年后改称“宋屋褒忠义民庙”,因其所属的广兴庄,在清乾隆9年(1744)
由客家先民在此拓垦,它和大湳尾与高山下三个垦庄,合称“宋屋”,意指宋姓客家移民
所集散的聚落。
大湳尾战役的打响
1895年乙未,日军近卫师团于阳历6月22日攻占新竹后,当时坐镇台南的客家抗日义首刘
永福,要求驻守新竹、苗栗两处的前台湾镇总兵吴光亮,如“该处兵力,卑薄吃紧难恃,
可将其统领飞虎新苗各军移驻台湾(台中)府城(今彰化),再添营勇,以固半壁。”客
籍出身的吴光亮乃以“抗敌守土”的义民精神,号召南桃园的客家志士自由抗战。
于是,当日军以桃园到新竹的刘铭传铁路所串起城镇,组成兵站补给线后。据守南桃园的
龙潭坡(今龙潭区),大嵙崁(今大溪区)市街、安平镇庄(今平镇区镇兴里)的客家抗
日义军,以中坜西南方的宋屋一带因有埤塘、沼泽溼地作为天险,加上刘铭传铁路和清官
道(今台一线)沿着此地铺设,坡陡路斜,是袭击敌军的好场所。因此,宋屋战区便位居
南桃园抗战的第一线前哨地,义军前进指挥所就设在褒忠祠。
随后,客家义军袭击日军运粮车队和兵站基地,并破坏电线,造成台北到新竹之间的联络
中断。6月24日驻守台北的近卫师团长北白川宫亲王派遣涩谷在明中佐(中校)率领两个
步兵中队约600多人南援,25日来到大湳尾时,当地客家义军宋阿荣等阻止,打响平镇区
保乡卫土运动的第一战。
“大湳尾之役”的来由
桃园四大战役之一的“大湳尾之役”称呼,首见于前台湾省文献会编纂委员陈汉光(
1921-1973)的《台湾抗日史》(守坚藏书室,1948);日军战史则称“6月25日广背庄附
近之小战斗”。广背庄约位于今平镇区平镇里,土地公潭一带。靠近纵贯线铁路,即刘铭
传铁路的遗址,大湳尾则在铁路北方不远处。
前引《台湾抗日史》描述该战役为:“新竹失后,日军人据中坜街,并设兵站。义民张兆
麟、徐子勋、宋阿荣等率子弟军数百人驻广兴庄义民庙,廿三日袭击日军兵站,日军受创
后自台北调涩谷中佐率大队来助,潘良(又作潘龙)、邱明琳、黄德、谢乞、张生、陈富
、刘秋、刘长、彭相、徐传、赵英、胡元等为响应新竹廿五日之逆袭,于是日清晨,分率
数百人分据大湳尾及上店仔庄村落内,以阻日军南援。八时四十分果有日军数百人自北而
南,义军遂开枪阻击,日军受创不能进。激战数刻,日军不胜,遂冒死冲锋先后三次,均
不敌而退。嗣引火焚屋,潘良见四面火起,知不能久抗,收队欲还,不幸为日军所陷,死
伤数十人,潘良亦死,是日日军亦颇有死伤。”
在“大湳尾之役”牺牲的潘良,是大嵙崁防蕃将军余清胜的副将,当余将军决定顺应《万
国公法》及大清下达驻守官员内渡命令时归顺日军,潘良则表示保家卫土乃职责所在,便
归顺吴光亮的旗下。
大湳尾战役后,日军从军记者叹道:“去年日清(甲午)战争之际,兵站线绵延长达五百
余哩(约近一千公里),兵站部的设置也为数不少,但此次兵站线受到抗日军如此猛烈的
袭击,这还是头一遭。”
北白川宫亲王遂派代理近卫步兵第一联队长的第一大队长三木一步兵少佐(少校),从台
北到中坜守备兵站补给线,并沿途扫荡。于是,有6月28日和7月1日安平镇战役的滥觞。
日军在安平镇吃了败仗后,向日本大本营求援。阳历7月初,从中国东北来援的山根信成
少将率领的近卫第二旅团组成的山根支队,兵分三路扫荡南桃园地区,7月14日攻占龙潭
坡,7月15、16日攻陷大嵙崁。
建立纪念公园和战祭活动
1932年,日本当局为筹建纪念北白川宫亲王,于1895年7月30日在中坜新街的仁海宫(妈
祖庙)舍营,规划在仁海宫前方临石头溪(今新街溪)微高地点兴建纪念碑。原址建于
1875年的圣蹟亭则遭到拆除。加上1961年春,日本仁海宫国际关系责任调查团,为蒐集与
亲王有关物品以奉还其亲属而来,受到当地人士协助。日人用5千元将仁海宫门板买回带
回故国,交给北白川家,再由北白川家奉献给靖国神社宝物馆。可见殖民历史的伤痕深深
刻在中坜人的心中。
直到2015年乙未抗日两甲子,在日军安平镇忠魂碑的原址,由张安乐出资兴建抗日纪念碑
和忠义亭,并首创平镇战祭活动。当时的桃园市长郑文灿进而在平镇区及龙潭区,举办
2018年乙未客家战役文化季,成为客家委员会“客庄12大节日”之一;并将褒忠祠旁的第
8公墓迁葬改造,催生平镇第一座义民历史公园─1895乙未保台纪念公园,除呈现桃园四
大战役,并用艺术景观唤起民众的历史记忆,成为历史教育地点。
(作者系历史研究工作者)
相关图文
http://www.observer-taipei.com/book2021/item/3823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