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哲圈的小涟漪

楼主: nknuukyo (我无所能因敌成体)   2018-08-24 11:04:31
十年前的今天,
道板因为板主失踪,已经到了存废边缘。
VElysian担心面临废板的的情形,所以做了些行动。
感受到他的用心,所以我也接续著这样的行动去承担。
近期板上的一些争论,
于我并没有想要回应的欲望。
要玩批判,还是作出一些理性而有意义的成绩比较理想。
以下抛砖引玉一篇,
希望有志于中哲的朋友,能思考自身的优势,以及什么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
  看似平静无波的中哲讨论群里,近年泛起了几圈涟漪,起因是周咏盛在鸣人堂投书
的两篇文章:
〈周咏盛/什么?讲仁义也可能是利己主义者?〉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685/2681982
〈周咏盛/老师虐猫给你看,学生应该怎么办?〉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685/1820686
  这些文章激起一些儒佛爱好者的反驳,但其反论大致不脱:‘东方思想不适合用西方
的哲学乱套’、‘这些东西是什么,谁说了算?’、‘作者对XX有明显的误解’。
  在某个程度上,这些叙述可能各自皆有其合理之处,但这些出现在中哲讨论群的常见
反论,并无益于整体文章辨析能力的进步,也往往会出现诉诸权威的走向,使得本来可以
继续深入的议题被中断在老生常谈、欠缺条理的口舌回应上,难以对这个群体产生更有建
设性的价值。
  开诚布公的说,对于这两篇文章的内容,个人仍旧相当反感。反感的部分并非认为周
咏盛在前提之后的逻辑演绎,而在于论证之前提出现了很多乞题和话术的包装。
(乞题示例:小明认为A班比B班优秀,论证是A班的男生比例比B班高,他的前提是:
男生比女生优秀,所以小明认为这个结论成立。像小明这样擅自使用这些细究后会发现有
问题或不牢固的前提,我们称之为乞题。)
  就〈讲仁义〉一篇来说,故事的主轴是孟子跟王的对话诠释方向,作者周咏盛希望藉
由这篇改编的思想实验,让受众明白这些不同的思想理论。
  以这个目的而言,选择孟子这样的对象,真的合适吗?
  个人对此是相当质疑的,为何孟子至今仍未出现以‘伦理利已主义者’的解释方向,
并非昧于儒家权威,不敢把他讲得太难听,而是在定义上,会出现与背景资讯完全不符的
情况。
  很多人曾经读过孟子这段话:‘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且按哲学讨论的施惠原则(假设孟子所说是真心话),在Ethical
egoism(伦理利已主义者)的定义下,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又是伦理利已主义者,又讲出这样
的话。
  如果你说这样‘舍生取义’的思考方向仅是顾全孟子本人的最大利益,实际情况用义
务论或效益论来解释会更为合理。
  端看一例:
  ‘即使被残酷的拷打、用刑,小孟仍然不肯透露自家村庄的情报给敌军,最后选择慷
慨赴死’
  我们可以用义务论的方向解释小孟的现象-‘我认为泄密害人就是不对’;也可以用
效益论的方向去解释-‘虽然我泄密可以救活我自已,却会害苦全村同胞’,但用‘伦理
利已主义者’套入,就会非常的不恰当,也容易出现许多多余的假设-‘我不告密而情愿
去死,因为这样对我最有帮助。’
  在此文,作者特地写明:‘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在此必须先行强调,本文目的不
在于提供一个对于孟子的正确诠释,但也不是要刻意曲解孟子见梁惠王的背景与脉络。’
,然而插图却写着‘那个,孟子真不曰利吗?’,其实非常容易出现焦点的误导,实际上
,把这篇拿来分享给笔者的朋友们,也确实把这篇看成‘齁~抓到了,孟子其实也是曰利
啊’。
  按哲学讨论的施惠原则(先假设作者没有不良动机或错误认知),且暂不认定这样的
误导是作者刻意为之。但至少能说:‘即便网络文章需要抢占他人眼球,但这类下标跟内
文的误差,仍然是可以避免的,尤其是哲学思想上的文章,我想值得更精准。’
  综上所述,用一个理据上根本无法成为‘伦理利已主义者’的孟子,去表达‘论仁义
者或配合论仁义者’其实有可能是‘伦理利已主义者’的状况,不那么合适-无怪乎作者
如此说:‘至于伦理学利己主义,其实很难找到其他文献支持,只能算是本文的一种想像
。’
  或许作者本人没有偷换指涉标的的意思,但‘伦理利已主义者’的标签,从国王、大
臣跑到孟子身上,难免是多数受众阅读上的误解所在。
  在〈虐猫〉一篇,我认为作者后面的论述架构,系建立在对‘赵州顶鞋系表达过头之
意’的前提上,就此公案言,台面上有能解释得更圆融与合理的方向。如果使用一个不怎
么合理、也不太有人用的解释,作为后续论证的前提,这就不免予人乞题之感。
  不合理之处在哪呢?
  南泉在斩猫后,跟赵州的对话‘汝适来若在,即救得猫儿也。’,应当足以显示-‘
南泉仍然在乎猫的生命,斩猫一事对南泉而言有一定的心理门槛’。
  就此处而言,实在难以想像会仅仅为了‘和尚抢猫过头’去产生‘斩猫的过头行为’

  这好比是魔兽猎人花了五个星期收集材料,制作最精良的武器(心理门槛),然后只
为了砍一只小鸟怪。(所欲批判的行为)
  更遑论建立在此一前提之上,延伸的‘碍于自身权威面子,所以小猫必须死’的解读
了。
  以佛教公案的讨论来说,它们有一定的前提是隐藏、不明显的,例如‘人身难得’的
概念。这些前提往往被纳入后后续讨论才能明朗。
  赵州顶鞋的现象,若我们用更常用的‘颠倒’来诠释,可以这样看-
‘你们花了好几世的努力才能于今世转得人身,又花了好长好长好长的时间,才有机会在
人身时习得佛法,然后你们却在这只猫上表现出忘我的贪爱?实在是本末倒置!’
  这实在会比‘你们抢当猫奴抢得太过头囉,我丢问题你们也答不出来,那我碍于面子
只好杀牠!’合理得多。
  这样的解释方式并非‘合理化南泉的斩猫行为’,我完全支持探讨这个公案,只是并
不支持完全忘了施惠原则,用一个很偏门的解释做前提,把南泉弱智化、情绪化后的舆论
塑造。
  这样的舆论塑造企图将这个故事带入师生权力关系不对等的架构,并强调这个权力关
系如何应当批判,然而这个做法是否仍然带出了不少误解?
  南泉当时拜马祖为师时,呛他老师说:‘哩己咧老番颠恬恬,哩供三萧威?’,怎么
换他当老师时,就如此重视权威形象呢?
  就这个故事的解读看,个人认为采取‘过头’以及‘碍于权威’的前提,进行后续的
论证,实际上是乞题了(也是过头了)。采取这两个前提时所花的功夫并不足构成良好的
说服力。
  然而,跟周咏盛二文造成的个人反感相比,我想中哲圈更需要处理的是对于这些文章
的态度-
  如果你们觉得用西哲名词解读中国思想不合适,那为何不批判‘当时率先强调儒家、
孔孟就是西方所谓XXX’的那群人?
  学派内部出了这样的论调,后人套入觉得不搭,被旁观者点出了问题,无力回应相关
议题差池之处也罢,但倘若真不合适,该优先解决处理的绝不该是提出问题的那个人啊。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