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解码指南(一)-以道德经为例

楼主: nknuukyo (我无所能因敌成体)   2016-03-15 21:11:26
这篇是前阵子的文,这系列主要讲述一些判断方式。
但若板上读者觉得‘理据’这事实在不重要,
道德经只讲某一种类的‘修行’,
板仆十分尊重这样的看法,
只想作这类选择的人,
板仆建议可以参考 黄元吉的《道德经讲义》与《乐育堂语录》。
板仆就认识一个靠这些观念修到还虚的师友,修成后整个逆龄2x岁,
无奈这个人非常难找,现在连他的学生们都找不到他。
(ps1.你完全可以认为板仆在唬烂,但长久看我文章的人应该会发现我很讨厌谈这类事)
(ps2.个人观念是会把修行程度跟理据两事分开看,
 即便照甲照A方法修仙修得再好,
 在逻辑、证据上若不充分,仍然不能说因为A很有功能,所以X必然等于A)
以下开始正题:
两年多前,
一时兴起在脸书上与英国的哲普作家朱利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搭话,
当时讨论到关于中哲文本的选择问题,
他只简短的说:“Don't know about translations, I'm afraid.”
这让笔者感到惊讶与佩服,他的确是小心那真正该惧怕的部分。
在朱利安的著述中,对于东方哲学的着墨不多,
除了由于他认为这类哲学跟西哲‘不那么容易沟通外1’,
管见认为或许版本差异的风险也是他考量的原因。
为什么文本的选择会那么重要呢?
这或可从讨论的结构来看,
在论述的过程中,前提是论证的基础,
而讨论东方哲学,尤其是先秦经典,文本就是讨论的一大前提。
假使因为文本选择不慎,文字本身便判断错误。
即便后续的阐述、论证做得再健全,也很难保证会有精准的结论。
更白话的说,
较好且考据上具一定共识的文本是讨论先秦哲学的重要根基,不应轻忽。
“版本的差异,常比我们想像中的严重”
以广为人知的道德经为例,
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华人社会只找得到王弼的注本,
对老子思想的赞扬与批判也多是依据王弼的解释。
然而在一批批新出土的古本中,
我们发现许多跟流行通俗本不相符的文字与段落。
例如‘周行而不殆’五字普遍不存在于古本,
这五字却容易让后人将‘有形相、有相对变化的天(甚至天文现象)’,
与‘无法为形象所拘束之本体的道’混淆。
盖能以‘周行’表示,
代表其中即有‘空间上的相对’,
以三度空间而言,即具上下左右前后不同的相对位置,可供划分、循环。
然而这‘在空间上可供划分、循环’的‘道’,
定义上却与‘无法由名象划份拘限’的‘道’完全不同。
既然‘道’已超越相对的形象工具所可补捉,
‘周行’一词,反而会与前句‘独立而不改’矛盾,
此处用‘不改’,管见以为,在相对工具不可能作用的世界里,
讨论祂‘变或不变’并无意义。
老子用‘不改’或许也比容易给人僵固形象的‘不变’更精确些。
以粗略的式子表示常见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为例:
Tao=道,
fixed=可固定的,
则:‘The Tao can be fixed , is not the true Tao’的描述,
会远比‘The Tao can not be fixed.’好得多。
因为后者成立的同时,
便是将道划分出一个僵化的‘不可固定’形象。
故若以‘纯粹的道’来看,无论我们用‘变’或‘不变’来形容祂,
都已经不纯粹了,
从‘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一句,
我们亦可以明白:即使指涉的是世间的事物,
老子亦不认为‘任何划分出的名象’足以‘完美’表示其‘实质’。
综上所述,通俗本多出的‘周行而不殆’五字,
会将老子思想从‘道为本体’变调为‘道为循环规则’,误会将变得很大。
就这样笑了千年....
在通俗本中,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一段,
若将‘不笑,不足以为道’一句用来谈玄,境界颇高,
但美则美矣,却极可能是非常失真的一句。
以解读理路观之:
☆ 笑若解为‘法喜’-那么为何要跟上一句‘下士闻道,大笑之’放一块?
为何要用这种有混淆、迷惑可能性的语法?
☆ 笑若解为‘耻笑/被耻笑’-那么修道人的层次为何是建立在他人的嘲笑上??
☆ 笑若解为‘能自得其乐’-从这观点看,能快乐才能长久为道似乎不错,
但反而下士是大快乐、上士很勤劳?
☆ 笑若解为‘对道言的感觉’-即若连耻笑的反应都没有,更难有资格成为道的载体。
但有没有反应,常常会靠后天的教育及文化形塑,
耻笑修道者就代表比漠不关心者更有资质吗?
回过头来看文本,
各个古本所写的字,其认为的‘笑’字,皆为草字头而非竹字头,
而‘笑’作草字头的写法,在古文中亦是无此脉络的。
http://ppt.cc/5bRrh
[上图为北大竹书及马王堆帛书的字形,若连结失效请洽板仆]
过去我们笑了千年,但面对这些疑惑,或许再也笑不出来了。
“思维跳跃的古人?”
或许是魏晋文人论玄的风气使然,
当时的文人对于文章主题的跳跃似乎忍受能力特别高,
所以对于经典中牛头不对马嘴的部分,也往往能以卓越的想像力来弭平那条鸿沟。
且举通俗本中耳熟能详的‘治大国如烹小鲜’为例,
‘烹’字最早可能是从韩非开始使用,
而后通俗本承继这样的用字,
将治理大国比喻成料理小鱼,自然是种很美的意境。
它下一句接的是‘以道立天下,其鬼不神’(古本用字),
大意是指:‘如果以合顺天道的方式立足于天下,则祖灵也不会神祟伤害人民。’
它也是看上去很美、颇有道理的段落。
但,那么美的两段话,关联性到底在哪?
‘是什么样的原因,使治国必须谈及鬼神?’
为何我们能同时赞叹这两段话,却完全不需要搞懂上下的关系?
或许在考据上的进步,有助于我们将这道解读上的鸿沟填平。
首先,古文的原文是:‘治大邦,若享小鲜。’,
是‘享’字而非‘烹’字,如果我们确切完成文字确认的步骤,
或许很快可以发现‘享’有‘祭祀’的意思,加上‘若’有‘奈、若之何’2、
‘鲜’有‘血食、新杀鸟兽’3的解释,则有机会将上下两段关系连结起来:
‘治理一个大的国家,为何总是需要大肆杀戮鸟兽作为祭祖的血食呢?
如果为政者能以道立足于天下,祖灵怎么还会神祟于人呢?
不是祖灵祂们没有神祟于人的能力,而是这样的能力也不会造成伤害。
就算说这些神祟有造成伤害的能力,但顺应天道的圣人,
也不会因为这些神祟而遭致损害’
能认同这样思路的读者,心中所建构出的老子形象,
或许是一位有更浓厚‘反迷信’、‘反厚葬’色彩的哲人吧!
‘黑话与方言,往往是解读的钥匙’
‘黑话’又称‘行话’,意近于现代各行各业的专有名词,
‘罩子放亮点’便是常见的江湖黑话,‘罩子’意指眼睛。
一个从来不懂棒球规则的未来人,
考证地球文物后发现‘四坏球’三字,
第一个直观感觉大概是:‘四颗坏掉的球,似乎常见于某种场合’
但对知悉该规则的人来说,这三字的意义便会完全不同。
简言之,理解黑话,才方便重现‘该时代’或‘该领域’的意义。
就道德经来说,虽然使用特定领域黑话的状况较少,
但若能对单一中文字词的各类用法心里有底,
自然也较容易提升正确解读的能力。
例如:
‘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而毋骄;果而毋矜;果而毋伐;
果而毋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
若顺着郑玄所认:‘杀敌为果’的脉络去看,
很可能会出现:
‘为何毋伐还要杀敌?’、‘又杀敌又能不强?’、‘善者就是杀敌而已?’
之类的疑惑。
但如果熟悉一些战争类的用词,配合适当的考证,我们可能会有如下发现:
《太平御览、兵部、楯上》广雅曰:‘果科干敝橹戟盾也’
《说文通训定声》:‘果,假借为干’、‘干,盾也’、‘干,假借为扞’
《广韵》:‘扞,又卫也’
进而理解:同样的‘果’字,也可以有防卫、保护的意思。
之后再来看‘善者,果而已矣!’,
就更能清楚它的意义,甚至联想到尔后墨家的非攻主张是否受这类的段落影响。
校改经文前,你查过方言了吗??
老子当时生活在中国的南方,未必所有文字的使用方式都合于现代人的形式。
例如:古本的‘大赢如朒(或做“火内”)’,此段常被校为‘大辩若讷’,
但在现下的客语中,‘赢朒’这词仍在流传使用,
是表示有余(鼓起)与不足(消缩)的用词,
若仅仅顺着通俗本的定势思维,判断古文必然为错字,
实不免言之过早。
在过往‘大辩若讷’的脉络下,或许曾存在过这样的修道人士:
因为太想将事理讨论清楚,反而被认为不配学习道家。
总结的说,要提高解读古本的成功率,
对于‘领域’、‘地域’、‘时代’之于语言的变因,是必须考虑进去的。
考据者的黄金年代
志于谋求真相的人,在这个时代所能建构的文化力量将超乎过去所想像。
笔者会这样主张的原因如下:
网络已经成为现代考据者的绝佳利器,除两岸三地的学友可以互通有无外,
新出土的文本,往往不到多久时间,就能从各个管道调阅到资料。
这样突破时空限制的资讯优势,是过去远远无法企及的。
现代的知识份子有机会受到的哲学教育更深、更广,
正因如此,对解读文句时,认为不协调的理路,忍受性也更低,
相应而生的,便是对许多矛盾点会更能起疑,而从疑有成。
古代的解译者,虽然离真本时期较近,对时间的变因较今日学者更有优势,
但由于地域因素,此变因的优势往往会因之折损,
但文化及领域习惯相近,所衍生的优势仍是不容小觑。
对于过去的注译本,我们抱持着这样的态度或许更健康些:
‘肯定前人的贡献、努力,但过去注译的理路并不用照单全收’
毕竟他们有他们的时代压力,他们手上拿到的文本,
也未必比近代出土的更接近真实。
谁能保证二十出头的王弼,他与他的注本若是生于今日,
还能得到同样的重视呢?
NOTE
1.朱立安.巴吉尼,2006 -新闻挖挖挖:头条新闻背后的哲学思索,
P18-P22,麦田出版,陈信宏译
2.《经传释词.七》:“若,犹奈也。凡经言若何,若之何者皆是。”
3.《集韵》:“鲜,鸟兽新杀曰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