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 《老子》札记

楼主: YangWenli (半退隐中)   2015-07-16 23:10:23
老子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
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
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札记1老子的学问重心在于去除人为造作,恢复生命的整全,由此展
开他的世界观。“可道可名”是以既定的价值与行为标准去看待万事
万物,凡可以言说的标准皆属有限。“常道常名”是去除标准、不预
设立场,才能看见事物的真相。人活在世间,必然要运用各种言说概
念来划分事物、决定行动,这是“有”。但人不能停留在“有”,必
须清楚察觉言说概念都是暂时的、不完整的,不执著于某种概念或标
准,而可以自由、灵活运用之,这是“无”。由“无”可见道的根源
妙用。由“有”可见事物的生成归终。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循环称
为“玄”,同出于玄而包含有、无两端,天地万物就在“玄”中生生
不息。
老子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
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
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
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札记2一般人以为修养就是以美善对治不美不善,殊不知当人设定了
美善的标准,便是从“道”抽出一部分而排斥其他,导致“道”的破
裂。因此老子提醒我们转换观点,不执著于两两相对当中的任何一端
,而是接纳全体。无为、不言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以“归零”的心
态去做;事情做完就要立即放下,才能长久。
老子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
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
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札记3人生的困苦(争、盗、心乱)不是起于名利权位(贤、难得之
货、可欲)本身,而是替这些原属中性的事实,人为地贴上价值判断
的标签(尚、贵、见),鼓动众人去追求。在竞争的压力下,人的生
命感情难免受伤。有智慧的领导者应放下好大喜功的贪念(虚心弱志
),回归真实自然的需求(实腹强骨)。“无知无欲”非消灭一切知
识与欲求,而是以不执著的态度来面对。强者不必借此证明自己的优
越,弱者也不必自卑。以“无为”为之,人人就可以自在自得了(无
不治)。
老子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
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札记4“道”的功用是创生万物,但道家式的生不是加法而是减法,
解消外在的负累,生命就能自生自长。冲即虚,明白虚的妙用,就能
在满溢前止步,回归原点再出发。化除争胜的锐气,就能止息纷乱。
收敛自身的光芒,就能同情众人。渊兮、湛兮是形容道的深远、不可
见。虚静而能涵藏万物的道,比天帝更先在。
老子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
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札记5仁是有心有为,如此难免会以自己为标准去批判别人,导致人
我的对立。“不仁”非冷酷,而是放开万物,任其自生自长,相信自
然的智慧永远优于个人。橐是打铁用的风箱,籥是管乐器。橐籥有用
是因为中空,可不断注入新鲜空气。人也是如此,欲望太多只会引来
烦恼,放下对事物的执著,才有成长的空间。
老子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若存,用之
不勤。
札记6谷神、玄牝象征道。神、玄表示道无形象却有妙用。牝者,母
也。山谷空虚卑下,草木鸟兽却可在其中生长,像接受母亲的孕育。
玄牝之门即道的开显,天地万物都由此而出。??若存即若有似无,不
执著过去的成就与未来的目标,当下才有生生不息的动力而不劳累。
??若存又可理解成以深呼吸来释放压力。
老子7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
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札记7“生”即创造。天地生万物,圣人生百姓,不是以自己的标准
去束缚对方,而是不自生、后其身、外其身,亦即忘掉自己,让对方
自由生长。如果坚持己见,便会制造对立而不能长久。万物、百姓充
分发挥本性而欣欣向荣,也是天地、圣人的功劳,所以说身先、身存
。圣人不执著自我,生养百姓之德才能长存。
老子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
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
争,故无尤。
札记8待人处事像“水”是最好的,水的心态就是不争,永远处在卑
下之地。人的智慧、才华、精力有限,不断挥洒总会耗尽,故斗争终
难长久。水象征自然的生命,去掉人为造作,居处、心思、待人、言
语、为政、处事、行动就能如实呈现。不争强好胜,就能以平常心接
纳及处理生活中的大小事,如水之滋润万物。
老子9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棁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
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札记9人的精神、气力有限,努力持守使之满盈,锤炼(揣)使之锐
利(棁),必定会损伤耗竭;不如休养生息、内敛涵藏,才有源源不
绝的生机。为人处世亦然,如果只想独占金玉、富贵,满足自己的优
越感、虚荣心,必定引起别人的猜忌,非打倒你不可。故在成功后就
应该放下,将功劳归给众人,回归天地自然。
老子10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
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
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札记10营魄即魂魄。此身乘载有精神性的魂与物质性的魄。抱一即身
心皆怀抱自然之德。专是专一,气包括情绪、欲望等;内心专注平静
,生命就能柔和,如婴儿说哭就哭,说笑就笑,毫无黏滞。玄览是比
喻心像镜子,涤除主观的成见(疵),心就能恢复先天的观照能力,
照见事物的实相。无知是指领导者不将个人的想法硬套在国家、人民
身上。天门是生命的根源,领导者安静守柔,才能给出生命成长的空
间。不凸显自己的作为,就能够明白大道而通达四方。“道”生育万
物却不占为己有,替万物做了一切却不仰赖回报,长养万物却不主宰
掌控。因为“道”完全放下自我,万物的生长就显现了道的玄妙之德

老子11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
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
为用。
札记11三十根辐条聚集在车轮的中心(毂),轮心中空,故可以插入
车轴转动,让车前进。埏是揉捏,埴是土,捏陶制作各种容器,容器
中空,才能盛装饮食。居室是中空的,有门窗(户牖)可出入透气,
才能住人。老子由生活经验领悟出“有生于无”的原理,以形而上的
“无”为根据,人事物才“有”实际效能。
老子1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
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札记12口爽是丧失味觉。畋猎是打猎。五色、五音、五味本来可以满
足生理需求、感官享受;但如果心受外物刺激,诱发狂热的渴望,便
会逼迫人从事无止境的追逐,反而伤身害性。“为腹”是需要,象征
自然的欲求;“为目”是想要,眼光被猎物、珍宝所吸引。我们要仔
细区别这两者,回归自然才有真实的快乐。
老子1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
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
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
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札记13老子不将自我的价值建立在外界的评价上。因为别人的想法随
时在变化,若不能建立无条件的自信,自己的心情便会流转不定,失
去荣宠固然惊恐,得到荣宠也会担忧不能常保。“贵大患若身”是以
天下来支撑自我。能够放下自我(无身),就不会将天下当工具,满
足自己的野心,如此才能将天下托付给他。
老子14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
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
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
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札记14道的特质就是无色彩、声音、形体,也无上下、前后、古今之
分。因为道无法以感官认知,也不在时空范围内,才足以做为最高的
价值,而非有限的事物。道虽然无形迹,却有生成天地万物的妙用,
故说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知道人生的意义不可定于一尊,让当下种
种事物都回归自然常道,便可统贯一切了。
老子15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
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
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札记15道是不可说的,只能勉强从有道之士的容貌来体会。豫、犹是
戒慎恐惧,俨是态度庄重,涣是解消执著,敦是返璞归真,旷是虚心
接纳,混是去除分别。这七种修养符合“无了才能有”的道理,微而
玄、浊以静、安以动、不盈是无,妙而通、徐清、徐生、蔽而新成是
有。收敛自我看似消极,却蕴含无限生机。
老子16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
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札记16人生的困苦起于对事物抱持片面的观点。“致虚极”是去除心
中的成见,“守静笃”是守住生命的宁静。一般人只注意事物美善的
一面,但修养须看见事物的全貌。凡事都有正反两面,消退了才能生
长。明白这道理就不会执著造作,懂得回归生命自身,不计较得失而
一体包容、成全,才合乎天道而可大可久。
老子17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札记17道家思想富含民主精神,认为一流的政治是人民自我管理上轨
道,领导者好像不存在。二流的政治才是由领导者主持,人民歌功颂
德。三流的政治则是以权威逼迫人民服从,人民甚至反过来侮辱、反
抗政府。人民各有其天性,相互配合构成和谐的整体;领导者不必经
常发号施令,顺应自然就可以治理好国家。
老子18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
昏乱,有忠臣。
札记18道德实践的最高境界就是本来如此。有仁义就有不仁不义与之
相对,有智慧就有巧诈与之相对。如果道德是发自内心、本来就应该
做到的,就不必刻意提倡标榜。如果人人都能够孝、慈、忠,社会上
无不孝、不慈、不忠之人,孝子、慈父、忠臣也就不显得突出,如易
经“群龙无首”象征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
老子19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
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札记19本章不是从客观上否定圣智、仁义、巧利的价值,而是领导者
主观修养上不需执著哪些事物属于圣智、仁义、巧利,强迫人民符合
僵化的标准,如此一来,人人就可以活出他自己。以人文来治国是不
够的,应回归自然之道。泯除分别而回归素朴,事情自然能办成;减
少私欲而回归真我,就能止息世间的纷争。
老子20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
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
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
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
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札记20绝学不是抛弃知识,而是“学不学”,即明白任何知识都有限
,是自生活经验中抽出某一面向而非全体,故不可执著。毁誉(唯阿
)、善恶的标准都没有一定,而是因时制宜。若心态灵活,姑且敬畏
、顺从世俗价值观也无妨。荒是悠远,未央是无尽,熙熙是热闹,太
牢是全牛,泊是淡泊,未兆是无征兆,沌沌是无分别,孩是笑,儽儽
是无主见,遗是失去,澹是开阔,飂是高扬,有以是有用。世俗之人
需要掌声,强调精明干练,追求功成名就;老子却回归自然,不显露
精彩相。生命的紧张、防卫乃至受伤,根源在于争强好胜;放下心中
的刀剑而内敛涵藏,生命就能恢复健康,有如汲取母亲或大地的养分

老子21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
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
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札记21大德者的动向皆以道为依归。道无形又深远(恍惚、窈冥),
是超越于现实经验之上的永恒存在,而非生灭变化的具体事物。道又
有生成天地万物的大用,从象征到实物,从生命之真到符验之信,都
因为有道(其名)才保障了万物(众甫)的存在。道是一切的根源,
随时提醒自己回归道,事物就能自然生长。
老子2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
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
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札记22曲、枉、洼、敝、少是反面,全、直、盈、新、多是正面。一
般人追求正面而排斥反面,老子却认为心态上要去除成见,接纳一切
可能。失败了从中学到更多,反而得以保全;成功了如果得意忘形,
便会招来祸患。可见正反面没有一定,居于其上的“一”才是法则。
去掉竞争、比较之心,生命就能回归自然。
老子23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
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
,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
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札记23去掉言语造作,就是自然的体现。人的精力有限,如果过度透
支,就像天地间的狂风暴雨,终难长久。所以我们应该从事于道,随
顺自然的步调而行。德即得,同于得失即对得失抱持平常心,接纳一
切结果,不必刻意追求。乐得之即能够妥善面对得失,胜不骄、败不
馁。充分信任自然之道,别人也会信任你。
老子2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札记24踮起脚跟、跨开大步是刻意造作,故反而站不稳、走不远。自
我炫耀、自以为是的人欠缺反省能力,故看不见自己的缺点、彰显不
了整全的大道。自夸、自负的人把功劳都归给自己而忘记别人,反而
得不到称誉敬重。上述表现就像多余的食物和行为,令人厌烦。时时
反省自己、关怀别人、顺应自然才合乎道。
老子2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
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
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札记25道的存在浑然一体、先于天地、无声无形。道本身至高无上,
不依靠外在条件而存在;道的作用又遍及万物而永不疲倦。道是不可
说的,一切说法都是权说,只有实践了才明白。道的运行是循环往复
的,要顺势而为不强求。人要学习地的厚实涵藏、天的高明宽广、道
的本源创生,道的本质就是回归生命自己。
老子26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
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札记26生命的重心要放在回归根本,不被声色名利所迷惑。欲望是个
无底洞,永不满足。轻率追逐外物看似快乐,其实只会造成生命的浮
躁不安。故我们要做致虚守静的工夫,时时提醒自己回归自然才长久
。辎重是行李,比喻道是实践的凭借。领导者尤其需要以超然的心态
看待天下事,基础稳固了,百姓才能生长。
老子27善行无辙?,善言无瑕?,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
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札记27前五句话比喻圣人在思考与行动时(善行),能够放下一切执
著,不陷入僵化的模式(辙?)。常善是不以人为的标准去区分高下
,接纳一切人事物,状况反而会由坏变好。世间虽然有善与不善、老
师与学生的分别,但两者是相对的,若学生不尊重老师,老师不爱护
学生,双方自以为是,看似聪明却是迷惑。
老子28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
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
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札记28世俗要人追求成功(雄)、聪明(白)、荣耀(荣),老子却
认为善于接受失败比追求成功更重要。所有成功都从失败来,一切归
零看似消极,却像婴儿、原木尚未定形,蕴含无限可能。谦卑守柔反
而容易让人亲近,就像草木在溪谷中茂盛生长。一切制度都起于价值
的划分,圣人却懂得回归浑然一体的本源。
老子29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
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
,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札记29取天下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天下人,这是办不到的。神器是
指万物在道的妙用下,各有自然的本性。心知执著与人为造作,便是
主观设定某些价值标准,未能从万物自身的角度来看。殊不知标准都
是相对,有正面(行歔强挫)就有反面(随吹羸隳)。圣人去除身、
物、心的执著,便可以灵活转换各种观点。
老子30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
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
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
不道早已。
札记30“兵”象征一切竞争的情境。有智慧的领导者不以胜过别人来
建立自我的价值。因为一将功成万骨枯,光荣归于一人,百姓却要遭
受荆棘丛生、战火遍野的痛苦。即使不得已而需要竞争,只要达成目
标(果)即可,不必骄傲自夸。日常生活亦然,为了拼事业而过度透
支身心,违反自然的节奏,只会更快夭折。
老子31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
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夫
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
贵右;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
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札记31本章明确表达反战的思想。道家以保全生命之真为主,从人间
角度观之,战争固然有胜有败;但从自然角度观之,同样是生命的大
量损失,而无所谓胜败。有智慧的领导者,应看清战争或斗争是最违
反常道的事,杀伤人愈多,功劳愈大。故即使不得已而用兵,也应抱
持哀矜勿喜的态度,才能获得人民的支持。
老子32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
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
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札记32道超越于语言之上,就像原木未经雕琢,蕴含无限可能。道尚
未定形分化,故可以做为天下的主宰。侯王守住无名之道,人人就能
够做自己,像回家一样舒适(宾至如归);又像天降甘霖,无心却能
均匀养活万物。在人间生活不能没有语言,但要知道语言的限制,才
不会滥用。道就像大海能够包容成全一切。
老子3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
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札记33自知、自胜是自我反省、自我修养。人的智谋、气力有限,再
怎么知人、胜人也难以完美,所以我们不应该在有限上强求。省察自
己面对外物的态度,克制不自然的欲望,才是真正的明白与坚强。富
足是多想想自己拥有的,立志强行则容易失望受伤。回归自然所在,
才能长久;即使肉体死了,精神仍能永存。
老子34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
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札记34大道无所不在,永远伴随在万物左右。不辞是不为始,衣是广
布。道家相信生命有自己生长的力量,道的作用只是去掉阻碍,功劳
仍归于它自己。生命少了强求造作,就可以做它自己。道没有想要什
么的意图,正因为如此,才能顺其自然地成就万物。小与大、道与物
本是相对的概念,却又诡谲地相即为一体。
老子35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
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札记35吸引过客停留,要用音乐与美食;吸引天下人归附,要执守自
然之道(大象)。为什么有了道,天下人就不会受伤,而能安稳、平
静、舒泰呢?因为道是无形、无声、无味的,它没有自我,虚而能容
纳万物,不与任何人起冲突。“不足既”即无尽。化除内心的执著而
回归自然真实,看似平淡,却有无穷妙用。
老子36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
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札记36本章看似权谋,但我们可从内心修养层面来解读。一般人要克
制想法、情感、欲望,就必须与之对抗。但老子认为先让开、接纳(
张强兴与)反而能够平息(歙弱废夺)它们。这种超越二元对立的观
照,便是隐微的智慧(微明)。生命在道(柔弱、渊)里才能悠游自
得,不必以智巧(刚强、利器)与人争斗。
老子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
定。
札记37“道常”即常道。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无心自然地做,
如此才能长久。无不为要靠无为的修养工夫来保证。领导者守住常道
,不干预造作,万物就能自生自长。但在生长过程中,难免有心知介
入而鼓动形气物欲,故须使内心回归无言说分别的状态,气欲便能随
之复返素朴平静。人人都如此就天下太平。
老子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
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
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
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札记38不执著德反而有德,执著德反而无德。我们勿将人间的价值标
准当成绝对,各种价值标准都有其限制,超越之方能活用之。无为不
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无心自然地做。仁虽有心灵自觉,但纯靠生命感
应而无所凭借(无以为)。义是有心而为,又依靠理性思辨的原则。
礼更外在化,将原则落实于具体规范,别人不遵从,就拉着他的手臂
勉强他。老子不否定仁义礼,但必须回到自然大道、生命之德的超自
觉层次,仁义礼才有意义。只靠外在规范,人人以自身的价值标准硬
套在别人头上,远离生命的真实,便会引发纷争。预期未来一定会如
此(前识),容易失望受伤,看似精明却愚昧。故应取厚实而弃浮华

老子3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
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
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
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
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
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札记39一即道。贞通正。发通废。天、地、神、谷、万物、侯王因为
有了道,才能使它们(其致之)维持清、宁、灵、盈、生、天下正等
正常的存在状态。天如果自以为清明,恐怕会裂开。因为真正的清一
定包含浊,执著清这一端,就远离了整全之道。两端兼备才是一。侯
王不可自以为高贵,若少了百姓支持,就像高楼地基不稳,一定会倒
塌。孤、寡、不谷(不善)是侯王的谦称,表示他能够从百姓的立场
来思考。舆是车,引申为承载,道承载万物却不显承载相。我们也不
必成为光鲜亮丽的美玉,而要当一颗平凡却坚硬的石头。
老子40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札记40“反者道之动”从本体说,道不是有形的事物,而是反省事物
的限制并超越之,方能保存事物。“弱者道之用”从工夫说,要超越
限制,就必须不断扫除既定的价值观念与惯性习气,由工夫回归本体
。一般人只见到事物的正面、刚强面(有),但要见到反面、柔弱面
(无),才是道之全体,故以无来代称道。
老子41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
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
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札记41上中下依实践程度来判定。下士闻道大笑之,是因为道与世俗
价值观相反,不追求声色与名利。笑反而显出俗人的愚昧与道的高明
。自明道至若渝,是说明道德藏在事物的反面,须不断反省、超越既
定的价值观念才能体会。大方无隅等五句,是说明道非有限的事物,
无特定的内涵。道就在万物之中生成万物。
老子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
以为和。人之所恶,惟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
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
教父。
札记42一是不可说,二是不可说到可说,三是可说到说出对象。任何
事物都有阴阳、正反两面,心冲虚而使气宁静,不执著任一端,就能
够达成整体和谐。王公自称孤、寡、不善,便是不自以为高贵,能从
百姓的角度思考。减少执著有无穷妙用,有心造作反而阻碍生长。争
强好胜常招来报复,这是人我共通的道理。
老子4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
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札记43至柔象征减少心知执著(不言)与人为造作(无为),至坚象
征后天的成见习气、组织结构。至柔可以往来自如(驰骋)于至坚之
中,只要回归无心自然(无有),再庞大严密的社会体制(无间),
生命也一定会找到出路,无入而不自得。如同水和空气,无形体却可
以穿透万物。这智慧天下很少有人比得上。
老子44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
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札记44“身”即自我,包括身心两面。一般人常将自我的价值建立在
名利上,心情随得失而波动,殊不知人的价值完全不必以外物来衡量
,无条件肯定自己,生命就能安宁悠久。过度执著外物(甚爱、多藏
)难免耗损身体、扰乱心灵而牺牲自我(大费、厚亡)。凡事多看自
己拥有的、懂得适可而止,便能免除忧惧。
老子4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
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札记45完整的生命或道一定包含正反两端。人常被既定的想法套牢,
时常反省自己的想法有哪些不足(若缺、若冲)才能接近道(大成、
大盈),这工夫是无穷尽的。对人也是如此,重点不在价值规范(直
)、技巧或口才;放下自我(屈、拙、讷),站在对方的立场着想,
才是最高明的。内心清静才能使天下安宁。
老子46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
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札记46战争是世间最大的罪恶。天下太平,战马回家耕田;天下动乱
,母马在战场生下小马。战争起于贪欲,看不见自己拥有的。欲望有
两种:自然的欲望容易满足,能够以平常心面对;人为的欲望则志在
必得、不容退让,由此产生种种罪恶、灾祸、过错。知道自我本来完
足,不受成败得失影响,才是真正的满足。
老子47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
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札记47老子的学问不是知识而是智慧。知识要向外求取,智慧则要反
躬自省,明白自己个性、气质的限制,乃至于天真的本性。天道内在
于人性,愈了解自我,就愈能以此类推,体悟天道生成万物的原理。
外求反而会迷失在经验中。不行、不见、不为便是放下知识,改走修
行体验之路,把握本源,事情自然能成就。
老子48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札记48无为、无事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断减少内心的成见,以全
盘肯定、接纳、包容的观点看待人生。一般人走为学日益之路,追求
知识功业、名利权位的增长。但为学要靠为道来支持,内心执著片面
的观点,如成功才是好,便会形成负累、压力而不能长久。治天下亦
然,有心造作反而会干扰百姓,制造纷争。
老子49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为
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札记49圣人是无私的,他不坚持自己的想法,而是从百姓的眼光看世
界。无论自己是否认同、相信对方的想法,都可以肯定、包容,如此
一来,对方就不会起防卫心,导致人我的对立。这才是自然的善与信
。圣人内敛涵藏(歙歙),为百姓解消、浑化心中的分别。百姓各凭
聪明才智,圣人让他们恢复婴儿般的纯真。
老子50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
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
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札记50生死不只是身,更重要的是心。人生原本就苦乐参半,但人往
往会自寻烦恼,由生入死。烦恼起于“生生之厚”,即求完美的心太
强烈。殊不知真我不必靠外在成就来支持,接受现实的不完美反而能
完美。兕虎、甲兵都是象征语言,比喻心中的凶险。放下对一己得失
的执著,即使遇到挫折,内心也不会受伤。
老子51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
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
德。
札记51道是总体的根源,德是道内在于万物中。势是惯性的力量。亭
、毒是成熟。覆是遮盖、保护。道生万物不是有心为万物做什么,而
是“莫之命而常自然”,去除阻碍,让万物自己生长。道以不占有、
依靠、宰制的方式来生万物,因为一执著有形的条件,万物就被限制
而不能成为它自己。“无了才有”便是玄。
老子52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
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
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
谓习常。
札记52道家强调根源性的思考才能解决问题,而非纠缠于细节。事物
发展皆是从无(母)到有(子),但有了以后,要时时提醒自己无心
,不执著自己的有,才能长久。心常受感官(兑、门)牵引,迷失于
追求、炫耀外物;故心要及早(小)回归自己,常保虚静(柔),照
亮事物后立即放下,以免招来劳累与灾祸。
老子53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
谓盗夸。非道也哉!
札记53本章强烈批判统治阶级不公不义。如果有清明的智慧,最需要
警惕的是人为造作或走上邪道。大道甚为平坦,人民却喜欢弯曲的小
径。人民以贵族为代表,他们住在洁净的宫室、身穿华丽的衣服,吃
喝玩乐、炫耀权势财富;却任由田地荒芜、谷仓空虚。这行为跟土匪
没两样。“道”要以百姓为先,侯王为后。
老子54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
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
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
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札记54本章重点在以身观身,心观照、察觉及接纳现实的我,包括一
切优缺点;观照之即超越之,心不受其所限,身亦能回归它自己。一
切皆以修身为本,从反求诸己推广到乡家国天下。修虚静明照之道,
才能使生命本真之德充分实现(真实、有余、成长、丰收、普遍)。
善于建德抱道而传之子孙,必能绵延长久。
老子55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
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
,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札记55赤子象征天真的生命,内心浑然无分别,对万物不构成威胁、
竞争的压力,故不会引来毒蛇猛兽(比喻人间的凶险)的反扑。婴儿
常处在放松状态,筋骨柔软而拳握密合,无男女的分别,故生命力能
全副展现。终日啼哭也不沙哑,与万物一体和谐。心不增益、不强求
,维持自然的步调,气力就不会提早耗竭。
老子56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
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
,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札记56道是不可说的,凡有所说皆是从特定观点切入,非道之全体。
故智者说完就立即放下,不以所说为真理。关闭心知向外执著的通道
(感官),不证明自己的优越,就可以解消内心的纷乱、柔和刺人的
光芒。生命玄同于道,就可以与万物同在,一体和谐。道超越于亲疏
、利害、贵贱的二分法之上而能包容一切。
老子57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
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
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札记57如果领导者坚持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以正治国),反对此想法
的人就会掀起斗争(以奇用兵)。领导者内心不执著,接纳各种意见
,天下才能安定。忌讳、法令是上有政策,利器、伎巧是下有对策,
奇物是邪事。政府与人民各出奇招,国家就由内耗走向衰亡。领导不
在有心有为,而是给百姓自由生长的空间。
老子58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
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燿。
札记58好的领导者不过度干涉,人民就能自然生长。坏的领导者以自
己的标准衡量一切,人民为了符合标准而相互排挤。人生祸福难料,
失败可能是反省的契机,成功可能是腐化的开始,无绝对的标准,端
看人心是否明觉。执著自己的想法是正是善,反而会逼出对方的反抗
。圣人有标准又能适时放下,不以此伤人。
老子59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
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
,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札记59啬是俭约。人的才华、气力有限,不断挥洒总会耗尽,应该专
注在最重要的事──早服道与重积德上。修无心之道不强求,积自然
之德不与人争,就没有什么不能克服的弱点。道是一切的本源(母)
,贯通天人而无限,治国也要无心自然、包容万物才能长久。凡事要
从固本培元的角度思考,自然会开花结果。
老子60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
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札记60小鲜是小鱼。治国如煮小鱼,应力求精简,掌握大方向即可,
人民才有自由生长、挥洒创意的空间;不宜锱铢必较,以过多法令干
扰、控制人民,以免搅烂小鱼。治国顺应自然,百姓回归朴实的生活
,就可以自求多福,不必向鬼神祈求,鬼神也显不出灵验。鬼神与领
导者都不作怪伤人,人民就可以悠然自得。
老子61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
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
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札记61在国际关系上,大国更应该谦下,如山谷是众水的交会之地。
牝是雌,雌守静,象征天道默默承载、包容一切。牡是雄,雄常躁动
多欲,易引发斗争。故雌胜于雄。无论国之大小,只要收敛自己,站
在对方的立场着想,就能够取得信任。大国力量强,更容易给人压迫
感,故谦下要从大国做起,天下才能和谐。
老子62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
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
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
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札记62道是万物的奥藏。善不善是人为的划分,在道的庇护下,善不
善都可以被接纳、包容。美言、美行可以造假,用来哄抬身价。不善
之人只是拙于包装,何需排斥?大富(拱璧、驷马)大贵(天子、三
公)也只是合乎人间的主流价值。回归自然大道,能够自我肯定(以
得)而不贬抑自己(以免)才是最珍贵的。
老子63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
,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
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
难之,故终无难矣。
札记63前三句说明一切言行举止都要抱持无心自然的态度。大小多少
是相对的,即使双方想法不同而结怨,也要有大道包容之德。圣人一
叶知秋、见微知著,知道小错累积成大错,要改就很难,故犯了错立
刻就改,将祸患消弭于无形。圣人常反省自己的不足,面对小事仍然
戒慎恐惧,不轻忽随便,故能累积成大功。
老子64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
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
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
敢为。
札记64泮是破解。前六句是说凡事要提早准备,在问题尚未扩大时,
就消解于无形。如此才能以最轻松的方式解决问题,不浪费丝毫力量
。合抱之木等六句,是指事物的生长有一定的规律,皆是由少到多累
积而成。为者败之等四句,是指我们应顺应自然而不强求,若有心有
为、妄想偷懒,拖到最后才揠苗助长、临时抱佛脚,只会导致失败。
民之从事等四句,是指在事情接近完成阶段,人容易因自满而懈怠,
故仍然要保持平常心,像刚开始一样。所以圣人的思考和行动往往与
世俗相反,世俗之人是加法,要占有、学习更多;圣人是减法,放下
强求和自满,才能救回众人的缺失,一切都顺应自然而不敢有所造作

老子65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
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札记65本章不宜理解为愚民或反智。人类是自寻烦恼的生物(智多)
,得不到的事物硬要去争,不惜运用种种权谋机诈,导致天下大乱(
难治)。修道之士知道烦恼起于心知的执著,故能回到自家生命上老
实用功,所谓大智若愚。领导者应以回归真我(与物反矣)作为治国
的标准(稽式),国家才能和谐(大顺)。
老子66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
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
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札记66理想的领导者应接纳、包容一切,如江海处在谦卑之地,故能
海纳百川。如果与人较量输赢,便是侷限在自身的立场,不足以领导
天下。领导者是公仆,要将心比心,充分倾听人民的心声(言下之)
;做决定要优先考量人民,非满足一己之私(身后之)。如此就不会
给人民压力与伤害,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
老子67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
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
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
,以慈卫之。
札记67不肖是不像任何有限(细)的器物,因为道无形相,才足以做
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儒家的仁不免会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
慈则只是设身处地同情别人的处境,别无要求。俭是简约,做事能把
握关键或本质,因洞烛机先而事半功倍。不敢为天下先是放下自我,
包容各种观点,全心为人民服务。慈、俭、后(无心、无为、无我)
是本,勇、广、器长(百官之长)是末,有生于无、有本才有末,舍
本逐末只会灭亡。三宝又以慈为本,人人相亲相爱,就能安然度过战
争的困苦。
老子68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札记68本章将反向思考用在军事上。士是将帅,不与是不争。士的职
责在征战,征战是为了胜敌,胜敌之本在用人。将帅要靠武力,但不
武才能减少伤亡;作战要靠怒火,但冷静才能观照全局;胜利要靠斗
争,但自我充实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用人要独揽大权,但谦卑倾听才
能集思广益。后者才合乎自古以来的天道。
老子69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
,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
相加,哀者胜矣。
札记69老子虽然反战,一旦不得已而有战争,对生命仍然要慈悲为怀
,故不敢为了私欲,主动发起侵略战争,而只是被动防守。战争的要
诀在于行军无行军相,出手无出手相,进攻无敌人相,手执兵器无兵
器相,无固定的模式,令人难以捉摸。虽无模式,却要秉持慎重的态
度;能够怜悯生命,才能凝聚民心而获胜。
老子70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
。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札记70世俗注重外在成就与表象,忘了内心的修养与本质,故很难理
解与实践老子之道。但只要把握本源(宗、君)就能执简御繁,生命
恢复轻松自在(易知易行),不因变幻莫测的得失而躁动不安。则是
学习。由于老子不执著富贵(无知)、显露光彩(被褐),故容易被
人忽略,殊不知回归真我(怀玉)才可贵。
老子71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
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札记71“知”是知识之路,为学日益,知识愈多愈好。“不知”是生
命之路,为道日损,执著、造作愈少愈好。知道如何放下成见(知不
知)是上等的,硬要了解、掌控变化无穷的现实条件(不知知,强不
知以为知)则会引发烦恼。圣人正因为察觉到自以为是、强求完美的
弊病(病病),故能跳脱此陷阱(不病)。
老子72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
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札记72人民不畏惧政府的权威,政府势必以更严厉的手段来控制人民
,形成恶性循环,国家就危险了(大威指遭受天谴)。有智慧的领导
者不应该干扰人民的日常起居,不应该贪得无厌,妨害人民的生计。
正因为政府不贪得无厌,人民也不会厌弃政府。圣人知道生命的本真
最可贵,故不炫耀、重视名利等外在条件。
老子73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
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
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札记73放任或克制情绪冲动都需要勇气,但前者易被杀而有害,后者
易生存而有利。可见修身养性才合乎天道,任才使气、强求造作则会
提早衰亡。天道的安排难以尽知,所以圣人抱持敬畏的态度。不争、
不言、不召、繟然皆是无心无为,接纳一切吉凶祸福,就能超越于现
实之上而与天合德,看似宽松却永不漏失。
老子74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
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夫代
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札记74死刑对治理国家来说是无效的。如果人人都怕死,只要拘捕并
处死违法的人,其他人就不敢为恶。但社会不因为有死刑而恢复平静
,可见总有人不怕死,死刑对他们无吓阻效果,无法彻底解决问题。
自然的智慧永远优于人为,罪犯总会遭受上天的惩罚,领导者若以为
掌握生杀大权而沾沾自喜,只会伤了和气。
老子75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
,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惟无以生为
者,是贤于贵生。
札记75人民与政府是相互影响的,关键就在领导者的心态。如果政治
人物的出发点是为了获取个人或党派的最大利益,人民就会挨饿受冻
、心怀不满甚至起身反抗。如果领导者藏富于民,提倡朴实的人生观
、价值观,人民自然能安居乐业。政治人物不斤斤计较谋生的本钱,
会比用名利权位来妆点自我(贵生)更好!
老子76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
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札记76柔弱象征自然的生命力,坚强象征人为体制的运作。老子由自
然现象领悟出:事物开始生长时,虽然形貌柔弱,却充满可能性;发
展到颠峰时,看似坚强壮盛,却开始走向衰败。所以生命应该常保灵
活弹性,才接近根源之道;若以为凭借兵力强大即可称霸天下,反而
容易招来反扑,就像高大的树木必遭砍伐。
老子77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
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
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其不欲见贤。
札记77天道是无私付出的,以整体的均衡和谐为原理。有如张弓射箭
,不断微调方向与力量,使之恰到好处,均匀地滋润万物。人道则有
心有为,有了声色货利还想要更多,以满足自我的优越感。圣人不标
榜自己的贤德(见贤),一旦标榜,便有贪恋虚名、与人比较之意。
天道无心自然地生万物,功德反而最深远。
老子78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
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
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札记78水象征自然的生命。一般人被社会建构的观念、体制所制约,
认为打倒别人、占有名利才好,顺此而有种种紧张、压力。殊不知放
下防卫,让生命回归轻松自在,才有生生不息的弹性和活力。治国亦
然,领导者更应该柔弱谦卑,能够包容、承担、化解民间疾苦;而非
高高在上掌控人民,和一般人的认知相反。
老子79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
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札记79怨起于有心有为,抱持僵化的想法,要求对方一定要符合,造
成人我的对立。等到裂痕扩大就很难修复,故最好在结怨前,就化解
于无形。契是借贷时立约,分成左右两半。圣人宽大为怀,虽然手握
契约,却不要求对方偿还。一般人则像催缴税金(彻),将对方的付
出视为理所当然。前者才能获得上天保佑。
老子80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
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
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
往来。
札记80本章可从象征或现实的观点来解读。小国寡民如同桃花源,若
将之视为意境,其用意在提醒我们不被科技文明的成果(器具、舟车
、武器、文字)所束缚,内心能够超脱其上,回归真实自然。国家再
大也能够以简易的心态去治理。若将之视为现实,其用意在保持各地
的独特性,彼此可以感通又不会互相干扰。
老子8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
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
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札记81前六句是判断真假的标准。以事物来说,与其追求完美的假象
,不如回归平凡真实。以我来说,与其以言语来捍卫自我,不如自得
其乐。以道来说,与其迷失在知识或经验中,不如把握根本原理。圣
人不自私占有,他帮助、给予别人的方式是让每个人回归他自己,在
道中和谐为一体,故永不竭尽而不害不争。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