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由毋宁死 倾颓中那一朵洁白的花
——伊丽莎白东宝版观后心得
场次:2016.7.5 13:30
主演:花总まり/井上芳雄
图文网志好读版:http://wingtroupe.pixnet.net/blog/post/219271827
(伊丽莎白刚嫁到皇室不久,写了这一首诗)
啊 那条生命中不可离弃的小路
那小路 本应指引我通向自由
梦醒时分 才觉身处黑暗的牢笼之中
双手被锁链束缚 无路可逃
只得徒劳地诅咒这愚蠢的交易
命中不可离弃的自由呀 我竟对你放手
一九九二年匈牙利作曲家Levay以及捷克编剧、音乐剧制作人Kunze这两位好搭挡,
合力创作音乐剧《伊丽莎白》(Elisabeth),
这出戏以十九世纪末欧洲传奇色彩的奥地利皇后伊丽莎白生平为主轴,
终其一生向往自由的伊丽莎白嫁入皇室,被繁文缛节所扰,婆媳问题无解,
又历经丧父丧子之痛,接着意识到自身的美丽是对抗外界的唯一武器,
同时,为了维持美貌却饱受节食之苦,
精神状态几近崩溃边缘(伊丽莎白拥有家族精神病史),
最后在放逐自我的旅途中,遭到意大利无政府主义这刺杀,意外身亡。
单纯演绎这样一个传奇女性故事,着实已十足丰富,但Kunze同时又创
造奇幻的Der Tod(死神)的虚构角色,让这出戏注入浪漫的色彩。
事实上,Der Tod这个角色不仅代表死亡,同时也代表毁灭后开启新时代的天启暗示,
剧终时死神将伊丽莎白带向自由与解脱新世界,死神总在伊丽莎白人生中特别的时刻,
例如绝望、荣耀时刻出现,死神与伊丽莎白之间的关系,似拉扯中的危险恋人,
又似镜子一体两面,紧密、暧昧又幽微,这样大胆创新的设定,
再加上动听的旋律,华美的舞台布景服装,让这出戏初演后获得不少回响。
一九九六年,日本宝冢歌剧团版拿到这出戏的海外版权,
二〇〇〇年东宝制作的版本,更忠于原著篇幅,
此次笔者观看的版本,是二〇一六年的东宝再演版,
其中女主角花总まり,是日本第一代的伊丽莎白,
笔者透过影像DVD观看过花总在宝冢时期雪组及宙组的表演,
深感东宝的舞台让花总的演技大开,同时歌唱能力更上一层楼,
整体演出炉火纯青又游刃有余,更令人惊叹的是,岁月没在她身上留下痕迹,
现在的她演绎二八年华的少女依旧说服力十足,冻龄之最!
看着她从花样少女一路演到老年婆娑,真的非常过瘾,
从声音到身形,皆可以感受到细腻的层次,
花总能以伊丽莎白一角获得本年度的菊田一夫演技大奖,
可谓实至名归!
除了花总まり之外,东宝版其他演员阵容也是一时之选,
(我看的版本)死神是井上芳雄、皇帝田代万里生、鲁契尼成河、苏菲凉风真世、
未来优希等等一班子获奖无数演员,歌唱以及演技皆是精湛,
舞台星光熠熠,以“华丽的竞演”来形容绝不过分。
这出戏甫一开卖,旋即售罄,花总版更是被日本友人以“暴动”形容,
能够取得票卷,并且坐在如此好的座位
(一楼三排23号,中央走道旁,死神从我旁边经过!“Kitsch”片段,
还差点可以拿到鲁契尼的纪念品!)真的是十足幸运,
以下将就这出戏的文本、歌曲结构先做分析,
接着以笔者观看的东宝版导演调度演员的诠释、舞台美术等逐一初探。
音乐剧的灵魂就是歌曲旋律,这出音乐剧有许多动听的旋律,
而这些旋律不只是美丽的装饰,更承载人物的情绪,
同时暗示剧情主题以及内在思想,例如上半场令人热血沸腾的“牛奶”,
主题旋律在下半场,鲁道夫与匈牙利革命青年研议联邦的段落,再次出现,
并且以一人一句,轮唱的方式呈现,在相同的和弦进行里,
又变化出其他的弦律线,台词以唱代念,
让下半场这一整段革命失败的片段一气呵成,毫无冷场。
戏中也出现利用相同的旋律,但却诠释著完全天差地远的情境,
伊丽莎白初登场时唱的“像你”,呈现出少女天真的浪漫,
但是下半场,历经种种挫败后,伊丽莎白在精神状态不稳的状态下,
看见逝去父亲的身影,再次唱出“像你”,配以歌词,
变成“我曾经以为自己可以跟你一样(自由)”,诡谲的编曲,
伊丽莎白努力地在恍惚中寻求一丝理智,感叹自己在世的一天,
永远无法获得自由,借由花总丝丝入扣的声情,观众席间不惜传来啜泣声,
动听的旋律看似信手捻来,但都出自于作曲家的别出心裁,
伊丽莎白与皇帝一见钟情的情歌对唱,
第二次出现是结婚舞会上,当死神唱完“最后之舞”,
伊丽莎白从幻象中回到现实,仓惶失措地奔向皇帝寻求庇护,
伊丽莎白(花总饰演)以充满乞求的声音,对皇帝唱出自己的害怕与无助,
到下半场剧终了前,同一段旋律,却是白发苍苍的皇帝祈求妻子的爱,
从最初的形影不离、浓情蜜意,到两人终成平行线的叹息,
副歌以长长的旋律线条,让演员将情绪填满,
在田代万里生与花总演绎下,层次饱满且感人。
作曲家Levay曾经说到,上半场结束前皇帝之所以唱着“我属于我自己”
原本是伊丽莎白的旋律,表示他已妥协同时象征皇帝臣服于伊丽莎白之下,
那么在鲁道夫的葬礼上,伊丽莎白唱着“妈妈,你听得到吗”的旋律,
也可以解读为此刻的她才终于理解儿子求救的讯息。
这三段例子“像你”“夜中之船”“妈妈,你听得到吗”都是同一段旋律,
运用不同的歌词,以及编曲,颇有江山依旧,人事全非的沉痛感。
这出戏里面,很多角色设计宛如照镜一般,伊丽莎白与父亲,伊丽莎白与鲁道夫,
特别是鲁道夫在戏中死前最后的台词“是你抛弃了我”,
这一句台词正好是伊丽莎白唱“我属于我自己”前对皇帝说过的话,
我们透过他人,看见自己,而戏剧如同哈姆雷特说的,像一个明镜,反映人性。
既然是镜子,那么死神身边的黑天使,也像是复制镜像般,延伸梦魇一般的张力,
不得不说东宝版的黑天使舞者能力之好,芭蕾、现代、爵士、街舞
各种舞风都掌握的很好,特别是表演性十足,
黑天使的舞蹈片段总是自然地随着音乐、戏剧情绪走,
在空中以肢体画出这出戏的节奏,完全不会有沦为伴舞的囧状,
而且舞者各个扮相俊美,服装华丽度从东版初演后,更是大晋级,
流苏、绑带、图腾纱网,颓废的维多丽亚风格,
象征哈布斯堡以及整个欧洲传统走向崩毁的意向。
提到“崩毁”,这个概念也出现在舞台设计里,
看似华美的宫殿梁柱,其实是倾斜并爬满裂痕的,铁灰色的舞台,
冷冽的灰蓝灯光,成为哈布斯堡这个“受到诅咒”的家族的色调。
崩毁后的“希望”呢?
东宝版的Tod出场从天而降,比起宝冢版从上舞台被推出
或是奥地利从倾斜的吊墙上出现,更有末世启示录的象征,
一身洁白宛若天使,却长著一双暗黑翅膀,薄纱皮革感觉魅惑十足。
导演小池修一郎的调度,充分利用帝国剧场的较为挑高的镜框空间,
甚少利用景深,但掌握“画”的平面概念,
从伊丽莎白出场前的舞台上投影肖像画,
到舞台上真的嵌著金边画框,人们透过一个一个的“框”,
企图窥探著、定义伊丽莎白的一生,这个框,
除了是框架也像是牢笼般,困着伊丽莎白。
舞台空间走位利用对角线制造冲突感,以及不同的高度,
表现层次,下半场不断旅行四方的伊丽莎白以及女官们,
穿梭在低中高的舞台空间,鲁契尼则是在靠近观众席的空间担任说书人,
小池流畅的调度,舞台上人物虽众多却不显杂乱,
另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导演全市是伊丽莎白的出场,
在宝冢版,伊丽莎白拿着笔在写诗,但这个版本,
让伊丽莎白一出场,就对着观众举枪,死亡威胁一开始就出现,增添不详幽暗感。
再著,提及剧场投影,在科技数位时代,在剧场里利用投影不算新鲜,
但使用不当抢焦出戏会是风险,这出戏投影不多,
大体来说分两种,一种是戏剧分为建构,
例如死神与众多黑天使满场飞的“最后之舞”,
舞台投影著漫天飞的黑色羽毛以及如墨水晕染散开,
看似流血的动态投影,
另一种则是布景延伸,树林以及宫殿,但使用次数不多,也不抢戏,
但最特别的事,投影本身也可以是呈现剧情,
例如伊丽莎白从高处坠落,跌入冥界的场景,借由慢速的影像,
延长死亡意外发生当下的凝结感,
但我总觉得那个小小的伊丽莎白影子做的太可爱,
加上慢速,令我联想到爱丽丝梦游
仙境掉入兔子洞的意像。
《伊丽莎白》虽故事内容谈及欧洲历史,
但探讨的问题举世皆然、且超越文化:
自己所期望的人生,与世人的期待的落差只中,如何生存下去?
这是艺术创作永远的主题,也是人生大哉问,
所以能让观众理解与感动,
总有人认为这出戏在日本成功,
是因为观众可以将伊丽莎白联想到雅子妃,
但是伊丽莎白就是伊丽莎白,不管来自什么文化脉络,
这出戏探讨的“生存”,
让来自台湾的我,就算语言无法完全听懂,
却也是鸡皮疙瘩感动一地!
作品好,演员好,再搭配好的舞台美学,这出东宝再演版的《伊丽莎白》,
我想,我可以再看十遍!(抢的到票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