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0816钟肇政“我的少年我的鲁冰花”演讲纲

楼主: zoobox (zoobox)   2014-09-04 16:23:39
亲爱的文友:
这是今年8月16日钟肇政老师在“钟肇政文学营”的开幕演说的笔记,
(希望未来能有逐字稿)
在这个演讲中,钟老师说到他小的时候感受到日本人对台湾人的不平等待遇,
喜欢文学的缘由、
淡江中学的生活、
家族来台的历史、
战后台湾文坛中青年又受到差别待遇,台湾青年努力学习中文创作的历程、
如何经过近十年持续的努力,战后第一篇台湾人长篇中文小说《鲁冰花》受肯定,
以及数十年来如何“拼命写作”的过程。
分享笔记,
给各位文友参考台湾文学前辈的宝贵经验。
时间:2014年8月16日
地点:桃园县客家文化馆
讲题:“我的少年我的鲁冰花”
钟老师是1925年(大正年间)出生在桃园的客家庄龙潭。
当时的龙潭日本人设立给台湾人读的“龙潭公学校”,
最初没有校舍,是借用龙潭当地的龙元宫来上课,后来才有现在于龙潭国小的校舍。
而当初龙潭没有供日本人读的“小学校”,
钟老师记得他们龙潭公学校的日本人校长的儿子,每天都要到中坜去念小学。
当时,钟老师的六年级一共有男女各一班,
其中有七位同学每天留下来,老师免费帮他们补习,要准备考中学校。
校长先生的儿子一起和他们一起预备考试。
当时,他们是到“新竹州”(现在的桃竹苗)里唯一的中学—新竹中学—考试。
结果,八人去考,录取的只有一位同学。
这位唯一录取的同学是谁?
是日本校长先生的儿子!
而这位儿子,平常的成绩,在他们这八位同学之中,是倒数第一第二的。
落榜的打击,加上强烈的“不服感”(日本校长儿子不如我,为什么他考上!),
给12、13岁易感的少年钟老师很强烈的冲击。
而这八位同学中,有人放弃升学,
有人到台北念“高等科”(小学毕业后读两年)。
(像钟老师班上第一名的翁同学就到台北去念日新公学校高等科
后来当医师)
钟老师后来则是到当时龙潭公学校附设的“龙潭农业专修学校”读书,
(现在的龙潭农工,后来张菲也读这个学校XD)
在其中学怎样养猪养鸡、怎样种菜种蕃薯,怎样两个人一起抬水肥。
到今天,钟老师还很高兴地说他知道怎样种蕃薯,
而后来与钟理和先生通信时,钟理和先先生谈到养鸡来谋生时,钟老师也能给予建议。
第二年,钟老师因为堂哥的安排,到淡水的“淡江中学校”读书。
(没错,就是王小棣导演和周杰伦电影的场景,现在的淡江中学)
淡江中学校是马偕医生设立的学校,
钟老师谦称,那是台湾当时第三流的学校,但是我们都知道淡江中学其实非常好。
钟老师说,当时他要从龙潭搭车到中坜,
再从中坜转搭火车到台北,
到了台北之后,
再要搭gaslin car(日文发音)到淡水(就是现在的淡水捷运线)。
钟老师是家中十个孩子中唯一的男生,上面有五个姊姊,下面有四个妹妹。
所以淡水中学的五年中,
钟老师会想家,会偷哭。
在淡江中学的100位同级生中,钟老师说他的成绩平平,大概排在24、25名,
但是因为他从10岁开始,就被杂志里的小说“迷住了”,
成了一个“小说迷”,
躲在图书馆拼命读小说。
而当时钟老师有一位学长,整天超认真读书,就是后来的李登辉总统。
(这些故事,可以在钟老师的自传性小说“八角塔下”读到喔!)
钟老师的父亲钟会可校长,在任职满十17年的那一年被日本政府解职了。
钟老师的用语是“被赶走了”。
因为当时大正年间,世界经济不景气,
(没错,就是历史课本读到的经济大恐慌的时代,当时台湾早就和世界接轨了)
年满十八年的教职可以挂勋(日文叫作“勋八等”),领终身俸,
于是日本政府为了节省开支,
就在第十七年将这些台湾人解职,只要发一笔退职金打发,
所以那一年,钟老师父亲那一届同辈的老师通通被辞退。
(不禁想到现在的年金改革!)
钟老师父亲领了退职金,
就到大陆原乡,想把钟老师曾祖母(钟校长的祖母)的遗骨带回台湾。
因为当初1894甲午战争,台湾被永久割让给日本,
日本人治台以后,给予当时的台湾人三年(或是两年)的时间,
自由选择是留在台湾还是回去中国。
钟老师的曾祖父,是一位教“汉文”的私塾先生,
当时只留下一个儿子在台湾(钟老师的祖父),维持在龙潭开垦的田地,
带着全家回原乡去。
没想到,一个台湾的汉学先生,在原乡完全没办法营生,
一年多坐吃山空,只好无奈全家回到台湾作日本顺民。
在回台的前一天晚上,曾祖母很高兴,要梳髻,没想到灯油引燃,意外过世。
因为时程紧急,只好草葬在原乡。
而从小是祖母带大的钟校长,思念祖母,
于是趁这个机会,到原乡去将祖母遗骨带回台湾,与祖父合葬。
少年时候的钟肇政老师,“调皮吗?”
钟老师自问,他也自答:不,因为个子不大,力气不大,所以得装得乖乖的XD,
“是优等生吗?”
钟老师说,是,但是不是最突出的,大概都是四五名的样子。
而当时钟校长从原乡回来后,用剩下的退职金,在家乡开了一家杂货店,
申请专卖“烟”和“盐”,却没申请到专卖“酒”。
读书人做生意,注定失败,只能勉强生活。
排行第八的妹妹,染上“百日咳”,当时日本刚实施义务教育,妹妹却无法入学,
第二年,送到姑姑家。这对钟老师也是很大的情感冲击。
战后,民国四十年(光复后第六年),钟老师开始用中文写作。
刚结婚不久的钟老师,
在当时创刊号的《自由谈》杂志举办的命题征文:“我的另一半”,
投稿的“婚后”录取了,当时没有分名次,但是“婚后”放在首篇。
自由谈有一段评语说:“这位本省青年自谦刚学中文,文章可能不好,
但这篇文章没有什么不好”
这个“没有什么不好”给钟老师很大的激励,
继续开始不断写作,投稿。
于是,从十投九退,到十投八退,到十投七退,......,
慢慢到十投四退、三退,
终于到了民国四十九年,(开始中文写作九年后)
《鲁冰花》获得报纸副刊采用,
这是战后第一篇由台湾人发表的中文长篇小说(现场响起掌声),
显示台湾当时是日文教育的青年也能在中文的文学创作有一番作为!
(想想,如果要我从头学英文,九年后,能在纽约时报刊登长篇小说吗?)
从此,钟老师的投稿,编辑部的回信成了“谢谢您的赐稿,这是本刊的光荣”。
这样替台湾文学出口气争平等的一天,实在是用很大的坚韧和坚持换来的,
钟老师在小学教书32年,用每个礼拜六下午、礼拜日全天(当时没有周休二日),
加上寒暑假,
“拼命写作”(钟老师语),
他说,这样,一年合起来总有一百天写作吧!(几乎是一年的三分之一都付出在写作啊)
PS1.演讲后Q&A时间,有两个问题,
第一是问钟老师如何从日文写作转到中文写作的过程。
第二是问到“鲁冰花”小说里,对林乡长的描写
对第一个问题,
钟老说:因为日文中本来有很多汉字,
因此只差“发音”,如何念中文单字的问题。
会念了,就可以看;
看多了,就学会表达。
而发音的问题,因为曾祖父是汉学先生,父亲因此会四书五经,
所以钟校长是钟老师的第一位中文老师,有问题可以问到答案。
另外,战后第三年,注音符号进来学校,每周有一堂的讲习会,
学会注音,帮助也很大。
第二个问题,
钟老师说,当时是战后第一次地方自治选举,
他描写林乡长到学校来,答应给男老师每人做一套西装,女老师每人做一套洋装,
他说,他是写出台湾人容易被收买,战后第一次选举就贿选了!
描写出我们台湾人的劣根性。
以上分享,谢谢各位文友!
也请大家继续在台湾文学版PO文,大家分享,一起进步!谢谢大家!
作者: lupins (〈仙黛逸踪‧八式问剑〉)   2014-09-04 17:52:00
推一下钟老~
作者: jarvisbrett (莲花指与拍手舞)   2014-09-04 21:11:00
很棒的分享!!感谢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