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陈芳明谈文学与当代台湾人文精神

楼主: graypig (橘子)   2012-02-15 15:11:26
人文精神(humanism)的讨论,在二十一世纪也许是过时的议题,应该存放在陈旧的书籍,
或是保留在远逝的历史记忆。今天重提这样的观念,对于台湾社会究竟具有何种暗示?
尤其不断投入民主改革追求之际,人文思考是不是具有积极的意义?从历史角度来看,
台湾民主可能还是过于短暂,进步与倒退的两种文化力量,不时在这海岛上进行对决。
一边要求开放与宽容,另一边要求撕裂与偏见。面对社会政治的问题时,
往往诉诸最简单的思维方式,亦即二分法或两元论,非此即彼,非黑即白;
惶惶然似是而非,以假乱真。过去台湾受到威权体制的绑架,如今朝向民主境界开展
时,民粹主义又以另类的粗暴方式笼罩海岛。
所谓人文精神,一言以蔽之,无非是期待台湾慢慢成为更适合人居住的地方。
当公民社会逐步成熟时,人文关怀的恢复与重建,就更值得期待。
战后台湾作家以丰富的书写,描摹他们理想中的世界。无论是族群议题、性别议题、
阶级议题、生态议题,都在提醒读者避开歧视、偏见、污名、贬抑的态度。
台湾进入政党轮替的历史阶段之后,为什么不同的政治信仰者都有危机感?
所有的参与者都欠缺信赖与尊重的胸怀,也缺乏包容与合作的的态度。
这是我们的民主政治危机,是公民社会更上层楼的挑战。
战后文学的终极关怀,以各种委婉曲折的形式,希望拆除人与人之间的疆界,
突破偏见与偏见之间的对峙。在文学中重新体认人文精神的真谛,
正是本课程设计欲求的目标。歧视或尊重,主流或多元,中心或边缘,攻击或批判,
自卑或自尊,是两种悖反的思考,是文化阻力或助力之间的颉颃。
本课程将通过文学阅读,深入探索人文精神的具体内容,
以及它在台湾社会实践的可能。
课程大纲
第一周 歧视与仇视是如何造成:一个历史与文学的角度
第二周 中国意识与台湾意识的对决:男性中心论的思考
第三周 殖民地与崇洋媚外的起源:帝国中心论的观察
第四周 民主运动解放了什么:七○年代文学的反思
第五周 谁先解严:文学或政治?
第六周 女性文学盛放的意义:从人权观念出发
第七周 同志文学与原住民文学的崛起:内部殖民的拆解
第八周 自然书写与公民社会:重建人文主义的可能
授课讲师
陈芳明教授
台大历史研究所硕士、美国华盛顿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
现任政大台湾文学研究所所长、中文系教授,开设台湾文学史与台湾文学研究专题课程。
著有散文集、诗评集、文学评论集、传记、学术论著等数十部。
时间
4/26-6/14(四),19:00-21:00
地点
敏隆讲堂(罗斯福路2段9号12楼)
费用
八堂课2500元(学生优惠价1500元,单堂400元)
报名
www.hfec.org.tw
02-23965505*114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