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梦与现实的间隙:《AR盗梦事件》观后感

楼主: jean17 (jean)   2022-06-16 01:11:04
https://i.imgur.com/k5FZ6YY.jpg
https://i.imgur.com/eswAf4J.jpg
#有剧透,未看过的板友再自行斟酌是否观看内文,感谢:)
梦与现实的间隙:《AR盗梦事件》观后感
这部《AR盗梦事件》,在第一次看时只有看到后半部,那时稍微被剧中略带诡谲的查案风
格所吸引。看著名为“荣格”的警探(/警察),追踪连续杀人案的重要嫌疑人与现行犯
(看起来是未遂),同时他也找来与身为造梦师兼盗梦者的女主角-朵拉(黄多娜),在
大学到研究所时的指导教授-依德,询问他关于学生时期的朵拉,发生了哪些事,是怎样
的一个人?
在“荣格”警探的调查过程中,朵拉与像是其信徒或同病相怜的同伴(/恋人)的另一位
案件重要关系人-白智凯,两人的童年创伤与如何相濡以沫,则是在两人的相遇地点,甚
至是一切事件的发源地-圣雅各之家,这间孤儿院为主要叙事场景。透过回忆、现实、梦
境,加上事件相关人士的视角穿插,一幕一幕地呈现于观看者眼前。当时,从后半部分开
始看到结尾,给我的感觉是,这是一部包装在惊悚或悬疑类型的爱情电影。特别是结尾,
梦境中的男女主角静静地靠在彼此身旁,现实中男主角则持续照顾著或许是陷入梦境世界
,长睡不醒又逐渐老去的女主角,宁静而不再远离彼此孤独却不是真的如此孤独的生活。
而,正如结尾白智凯所下的注解-这是我的内心世界。这部加入大量精神分析或心理学概
念与氛围的剧,确实是着重于展现与演绎源自于身为男女主角的朵拉与白智凯,显得荒凉
而充满阴影与追逐光明的企盼的内心世界。“荣格”警探与“依德”教授的每一幕对话,
似乎也在营造出,某种对心理学或人的精神(/内心)世界,充满疑惑又不断挖掘、探询
的姿态,且带有几许从各自的角度、立场,相互质询、辩证的意境在。由于佛洛伊德与荣
格的理论,我都曾感兴趣也曾自行研读、接触一些,但记忆而今已有些遥远,就先直观式
地,稍微谈谈自身对这两位包含一定程度的“象征性”的角色,各自的想法与推测其在“
探访”朵拉与白智凯的“梦境/人生”时,各自代表哪些角度或立场。
“荣格”警探在剧中设定里,他是即将退休的资深警探,而“AR盗梦事件”正是他退休前
夕,遇上的一个重大案件。没有因即将卸下警探身分,而松懈查案的态度与热情,他很快
掌握案件关系人,同时主动出击,及时阻挡了陷入梦境,分不清现实与虚幻的白智凯,犯
下或许他也不会感到后悔的“随机杀人案”。被以未遂的现行犯逮捕的白智凯,则表现出
全然配合调查的态度,这一点,或许也能解读成他想对名为“荣格”的警探,诉说他与在
虚拟世界重逢的“造梦者”的故事。
相对于透过事件触及相关者的“内心世界”的警探“荣格”,“伊德”教授则是一开始就
处于“事件”的核心,却如同温厚又抽离的学者那般,貌似带着研究的兴趣与身为其学生
的朵拉,展开那一段界线模糊不明的“关系”。他与朵拉(黄多娜)不只有师生关系,还
兼具医病、恋人(或许是婚外情?)关系,他自己都说,他对朵拉也抱持着某种模糊的感
情,就像治疗师与个案之间,总是存有朦胧、难界定且界线不明的情感投射。这一点,恰
似在有意无意间,复制了佛洛伊德与病患“越界”的欲望投射。或许这对同样醉心于精神
分析研究的师生兼医师/患者,都在各自的“投射”里无可自拔,直至其中一方意识到“
现实”的冰冷与残酷,才带着她在那段关系里唯一的“收获”拂袖而去,却反而招致更深
一层的悲剧与遗憾。
朵拉(黄多娜)/教授与朵拉/白智凯(小男孩),这看似两道平行线的情感纠葛,于圣
雅各之家这座孤儿院,超现实又平淡地交织于一块。“伊德”教授形容朵拉跟小男孩(白
智凯)在一起时,眼神与跟自己一起时截然不同,加上她的论文的行文方式,是异常的狂
傲与坚定,相较平常的乖乖牌好学生形象,可说是有着极大的反差。在教授与朵拉共事又
发展出一段不见光的恋情后,他总会在朵拉与白智凯相处的某个时刻,把她自那时还是小
男孩(青少年)的白智凯所待的房间带出去,除了讨论正事之外,更大的目的是情欲的宣
泄,两人近乎不避讳外界的目光,在孤儿院的某座办公室里忘情地相拥,有好几次白智凯
紧随离去的朵拉,来到她与教授待着的房间前,就这样在窗边窥伺著沉溺于情欲世界的那
对男女,既好奇又怅然地,见证他认定“变了一个人”的朵拉,展现给他的“大人的世界
”。
梦境与现实、回忆与现况在警探的探查与问话中,一幕一幕地铺展出相互对照的故事线。
以剧中的背景来看,“AR造梦系统”算是引领使用者,踏入由身为造梦师的朵拉,一手打
造的梦境与现实的分隔岛,在白日戴上AR隐形眼镜,将路人看成游戏人物般的使用者,随
著使用时间的加长,似乎会逐渐养成依赖或带来成瘾的副作用。现实中看似随机杀人的犯
罪事件,在沉溺于AR系统的使用者眼中,竟是一幅幅“行尸走肉”般的逃亡再反杀成群“
活尸”的画面。对照同为使用者的白智凯,刚戴上AR隐形眼镜时,路上的行人(通常是漂
亮的女生)的头顶会冒出爱心,只有暗示朵拉的内心创伤的婴儿车,会出现近似“警告标
示”的异常反应,使用造梦系统的宅男们(此系统的主要客群),想必是在寻求新鲜或单
纯想见一见,可以在梦中化为“造梦师”的朵拉,不知不觉沦陷这表面安全,实则暗潮汹
涌的“造梦空间”。
那么为何此系统会由“造梦”变成“盗梦”呢?让我看完后,觉得比较可惜或意犹未尽的
还是,对于从何“盗梦”似乎没有太明确的线索,深陷梦系统的使用者们,与其说是被在
AR世界中,形如“教主”或“黑暗女神”的朵拉的投影,教唆去盗取那些路人的梦境,更
像是深陷于朵拉所造的梦境中,分不清梦境与现实的疆界,将路人都当成“行尸”,为了
自身安危或从梦境回返现实世界,而犯下那一桩桩引起荣格警探的调查兴趣的“随机杀人
案”。不过,就朵拉也被称为“盗梦者”的设定来推测的话,或许被盗梦的人,就是那些
使用造梦系统的“宅男”。唯一的“犯罪者”正是创造此造梦系统的朵拉,连同她的“里
人格”,在梦系统中无所不在、神出鬼没的“黑暗女神”,贪婪无节制地盗取那些使用者
的梦境,好让她持续“造梦”同时获得维持此AR造梦系统永续运作的庞大能量。诚如她在
调查展开的中途,就因机器出状况而陷入“植物人状态”,或许那不是意外,而是她抛却
曾经努力过,却终究将其阻绝于外的真实世界,转而拥抱那个所有要素都齐备,只待身为
梦的主人的她,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的虚拟世界。
若单从“造梦者/盗梦者”的角度来看,或许这部《AR盗梦事件》也诉说了一段因童年的
创伤而起,却终究只能各自疗伤的爱情故事。形如两道平行线在各自的内心世界投影见而
不得的情愫与羁绊。毕竟白智凯循着此系统而与离开孤儿院后,就此下落不明的朵拉重逢
,见到的却只是其在虚拟实境的化身,那个在梦境中幻化各式诱人模样的AR导览员。梦系
统中的“朵拉”似乎未曾辨识出白智凯的到来。因为他也差点在现实世界犯下“无差别杀
人”的重罪,显然若非荣格警探的即时阻挡,想与朵拉在梦世界长相厮守的白智凯,或许
也将成为被此系统吸收的,梦境的“迷途羔羊”之一。而这边,似乎也隐喻了每一段关系
里,或多或少都带来相互消耗的危机,只是,白智凯最终升华且保全了他与朵拉那场,似
乎在相识之初,就埋藏了悲剧因子的“恋爱幻梦”。
白智凯/朵拉/伊德教授这段充满象征意味的三角恋,在这三者的“年龄差”的衬托下,
似乎也指涉有些畸形的“原生家庭”,同时将这形似复杂却又不太纠葛的畸恋,置放于更
广阔的探究空间。那即是,父子/母子/双亲或任何“亲情”之间,在现实的压力与个体
失衡的扭曲情感使然下,相互拉扯又不自禁在关系崩毁之际,从无力的身心尽全力挤出最
后的力量,只为拉住那些即将逝去的血肉羁绊。正如黄多娜从小就被迫困在“姊姊的守护
者”的角色,失却与同侪打成一片的自由,童年与青春期都黯淡于光线不足的家中。或是
白智凯从孤儿院中,被可能是自疗养院逃出的“家暴者父亲”,带往他选定的人生终点,
显得苍凉的海岸。姊姊的二十岁生日、父亲跳下海岸前的拥抱,黄多娜在全身瘫痪的姊姊
发生“坠楼意外”之时,误认为是她亲手把阻碍她“正常人生”的亲姊推下楼,白智凯则
错觉是自己把提议与他一同“赴死”的父亲,断然往他所希望的死亡悬崖推去。
这两人的童年阴影,竟拥有相似的失落议题。只是朵拉(黄多娜)更像是渴望突破的一方
,白智凯则是被动或专注于守候唯一仅存的温情盼望的一方。因此,朵拉在最后一次尝试
活在“现实世界”,也就是离开“不爱她了”的伊德教授,独自生下那段指涉移情作用的
“畸恋”的结晶,一名刚出生的不久后就猝死的稚嫩婴孩,或许象征朵拉终究被现实消耗
殆尽的温柔。从此她不再留恋毫无自身的容身之处的现实世界,转而拥抱她对教授与白智
凯都提过的,比现实更加真实的虚拟世界。
在黄多娜(朵拉)的眼中,只有现实世界是虚假的,反过来说,由她一手塑造的AR梦境世
界,就可以是货真价实的,只因在那边,她可以无止尽地投射她曾一心钻研的潜意识,放
那位吞噬一切又创造一切的“里人格”,也就是黑暗版的“朵拉”,来为自己而活。在那
边她也可以给该残酷的残酷,该温柔的温柔。就像那打开潘朵拉盒子般的偏执教义,她引
导使用者,那些“宅男”们,一步一步踏上“打怪(无差别杀人)”的征途,成为她破坏
以创造新的,那样以极端手段一手造就的终极幸福──单独又完整地活在其创立完备的梦
世界中。
也或许,从收尾方式来看,《AR盗梦事件》也是个象征无条件的温暖守候的纯爱故事。在
那辆曾连结了白智凯与朵拉的共同盼望的客运,仍在白智凯或陷入植物人状态的朵拉的梦
境中,在那持续运作的造梦系统中,为梦境中的两人创造一场又一场相互疗伤,终而相约
看海、单纯倚靠彼此的温暖邂逅。客运上的两人从俨然化身“电影人物”,穿着一身考究
的西装的白智凯,单独搭上客运像是要往赴某场,不一定等得到佳人依约到来的约会,直
至同样幻化“电影中人”,穿着一身典雅的旗袍,化著精致而复古的妆容的朵拉,不负所
望地搭上了那班客运。
客运中的两人,起初分别坐在相隔数排空位的位置,朵拉在前而白智凯在后,中间两人有
一段像是相互辩证或确立彼此所在、所想的对话,来到剧情的尾声,白智凯坐到对他的到
来报以欣然微笑的朵拉身旁,对应前一幕头发发白,显然已步入中老年的白智凯,坐在床
边照料仍沉睡的在时间中也一同老去的黄多娜(朵拉)。在所欲守候的那人眼前睡去的现
实中的白智凯,就在梦中醒来,同时实现了貌似与其不再存在“年龄差”的朵拉,相偕而
行、相视而笑的愿望。更前面的一幕是,身着AR导览员服装的朵拉 ,带着造梦系统的使
用者-白智凯,来到某个海岸边,回忆两人在现实世界相遇、相聚的点点滴滴。曾经因父
亲的坠崖自杀事件,从此无法开口说话的小男孩白智凯,因朵拉的到来与陪伴,而终于能
重新开口表达自身感受,却从此只对朵拉说出他真正想说的每一句话。
再对照“AR盗梦事件”的调查者,兼朵拉与白智凯无解的羁绊与人生故事的见证者的“荣
格”警探,在此案件因主要嫌疑人“盗梦者(/造梦者)”朵拉的沉睡,终而被迫带着几
许不解悬念“结案”后,为连同此案与警局中的已结案或未结案的调查档案,所下的“其
实…这些都不是案子。这些…是一个又一个的人生”。
此注解貌似遥相呼应心理学家荣格所提出的“集体潜意识”,在那一张又一张的“人格面
具”里,个体演绎著像是自己又“不像自己”的欲望与阴影,透过AR造梦(/盗梦)系统
的投射与扩大,个体与集体的潜意识于一场又一场“虚拟实境”水乳交融,终至“现实(
/意识)”与“梦境(/潜意识)”的疆界崩毁,那些可望而不可及,渴望而不可得的归
属与爱,曾经幻灭的所有,获得重新修复进而再度出发的驱力。至少在沉睡的朵拉(/黄
多娜)未可知的意识,透过似乎未曾停止运转的造梦系统,与守在其身旁的已经成人的白
智凯的梦境中,两人的连系已然穿透梦境与现实之间,自各自所在的两端,共同刻画无须
谁人见证的真实人生。
卓敬柠/2022.06.16 00:22
作者: dream888   2022-06-21 01:23:00
???哪里播阿
楼主: jean17 (jean)   2022-06-22 16:29:00
四季线上影音有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