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连结 : https://www.facebook.com/ckckyang12/posts/207093304588590
黑桃.花 /神经质影痴
最近开始在看公共电视和myVideo 合制的全新影集《火神的眼泪》
我得先说一件很好笑的事:其实在看到Netflix 选择的预览片段后,我承认我原先是抱着
看《恋爱是科学》的心情来看这部剧的,但其实这部戏意外地不会太差,所以我觉得这方
面得怪Netflix 选的片段有点太糟(随便选一个刘冠廷的片段都比那段来得好)
我知道很多人喜欢特级放大检视台剧任何古怪的缺点,但这部(大部分)能说出来的缺点
很多其实也是海外极多影集会犯的错误,《火神的眼泪》故事线并没有你我想像中的那么
差,当然没太惊艳的地方但真的不算差,而且这以过往职人剧的水准来讲已经算是可圈可
点了
但这部戏有种很难言喻的“平面感”,那种“平面感”其实也是公视出品到目前为止给我
的最直接印象,不会难看但也没有什么兴趣会想真的继续看下去,即使断点安排得再妥当
,似乎一直没有足够强大的勾子去吊起观众的好奇心
但这方面不单单只是因为,这种2003 年代的题材,以现在国际上来看已经有点过时(女
性工作权的发声、煽情化的刁民、家庭/工作的抉择、职业上的风险与辛劳),而是这些
公视、台视、植剧场出品的这些单元剧和电视剧背后,潜伏著一个更深的症结,而这个问
题在我看了《火神的眼泪》编导蔡银娟女士的访谈后我才终于有所体悟:
我发现现在台剧(特别是公视出品),很喜欢“先写意义、再写故事”,而非“先有故事
,才有意义”
更准确来说,就是为了主题/意义去创造故事,而非透过故事去传达意义,就是以“教育
意义”作为撰写动机的起点,而非以故事或角色为重,使作品变成类似“宣导片”的概念
而片中的角色就变得有点像“议题上的归类”,不是角色,这种状况就是这样:这个角色
代表的是“女性工作权的发声”、这个角色代表的是“家庭与工作的冲突”、这个角色代
表的是“对付愚蠢刁民的英雄”、而那个角色则是代表“上个世代的思想观念”
而且,照《火神》剧情方向来看,作品可能会演变成一种宣传用的“煽情化”(这个问题
电视界已经算是屡见不鲜了,特别在韩剧已经成了家常便饭),这边所谓的“煽情”,就
是把人塑造成恶魔(妖魔化),成了完全舍弃人类行为的说教工具,这种“煽情化”写法
大概是用来制造张力最容易、最有效(最廉价)的编排方式,像《哈囉掰掰我是鬼妈妈》
、《尸速列车》、《与神同行》都曾经做过类似的事情(《返校》电影包括在内)
这确实让观众很容易就看得出来谁是对的、谁是错的,完全不需要多余的编排或设计,但
这种剧本非常缺乏层次感(也就是最不用脑写出来的剧本),因为将人物“非黑即白”(
极端地)去体现、去批判一个社会现象,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毕竟你需要他多坏就有多
坏、多无理就有多无理,他成了编剧想要批评的现象或体制的一种化身,等同是将社会批
判具体化,作为一种在故事模型当中的宣泄管道
刚好这种写法在前面所说的“文以载道”公式中特别容易发生,因为如果以“意义”为先
作为创作动机,由于自己满脑子就只想传达这个特定的观念、特定的讯息、特定的“教育
意义”,故事“样板化”的情况就特别容易发生,因为你每一个设计都会是一个“想法的
投射”,而不是“故事的投射”,所有角色、场景都是为了这个教育意义所创造出来的,
整个故事都是以它为中心在编造,但故事也因此就失去了讨论与解释的空间,最主要就是
因为他要说的事情实在"太明显了",都已经这么明显了何必再去做思考呢?
我很喜欢称这种叫“教条化”,因为这种片让我感觉不像在看一部片,比较像在看课本。
如此的剧本写法现在在台湾确实屡见不鲜,就是那种看了海报、看了片名,你就已经大概
知道这部作品要说什么、要讲什么了,甚至连怎么传达的方式都已经大概能够猜到,韩国
虽然在商业上特别爱卖弄煽情,但你看得出他魅力在哪,他亮牌时机都抓得很准,你看不
出来他想说的是什么,而是跟着故事在流动,即使再怎么慢都还是以人物为主体在创作
当故事变成像是“教育意义”的载体,作品就不会有自己的灵魂和个性,同时也缺乏创作
的勇气和胆量,因此写出来的剧本才会这么没记忆点,就很像那种学校盖章核准可以在班
上播放的教育作品,而现在很多台剧也有类似状况,只是可能同样的剧本,台词修得比较
好、编排做得比较优秀、演员也好很多(《火神》演员基本上是靠林柏宏、陈庭妮、刘冠
廷三位在撑的)
但这是不管画面再华丽、题材再大胆、成本再高,都还是无法改正的问题,因为这得从最
根本的节目体制/剧本审核上说起,至于要不要改变就得看创作产业有没有心了
但我得说,这不是只有台湾才出现的问题,全世界都有这样的问题,而且还正持续发生当
中
如果常看欧美影集的观众,可以发现其实每年美剧产量高得离谱,但在这个数量里面生存
下来(续订)的又有多少?
但至少有一点是台湾地区独有的状况,那就是台湾特别不注重“角色”,这一点无论公视
、台视、NETFLIX,甚至是国片,都存在这种状况,而刚好“角色”完全就是这种“议题
为主、故事为辅”最不需要注重的东西,而国内大部分的作品,在看完后(了不起一周内
),要回想里面的内容,人物就会变得跟《王牌冤家》里面记忆丧失那段的人脸一样,什
么眼睛鼻子嘴巴全都消失殆尽,长什么样子几乎完全记不得,只记得“哦对,这个社会很
糟糕”、“媒体很糟糕”、“刁民很糟糕”,其他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完全空白...
我很喜欢简称这种影集叫“公民影集”(公民课可以播的影集),意思是大家都能看的影
集、没什么个性的影集(或是,换一个说法,符合政府广电规定的影集),我说的符合广
电规则不是说“不能有裸露镜头”、“不能有血腥暴力场面”、“抽烟喝酒需要有警语”
这种形式上的规则,而是通常他们都会照着某种固定的剧情路线、固定的角色设计、固定
的背景设定去“规划作品”
(就如前述所说的“教育意义”就是其中最受宠的美娇娘,台湾特别爱强调“教育意义”
这一环,就跟作文比赛一样,只是这次是订个主题写部电视剧)
这种规划出来的作品,如果你觉得这种状况有点耳熟的话,其实几乎所有公视影集都是这
个状况,至于其他像《女兵日记》、《天之骄女》、《恋爱是科学》这种三立电视剧(没
有特别针对三立,只是名称比较为人所熟知),则是由于主题/剧情上的规则太多,因此
“爱情/浪漫喜剧”就是最保险、最安全的作品题材,不仅存在固定观众群,而且剧情内
容也不会有太多偏离的状况发生,万众皆欢喜,因此电视台才会这样浪漫题材满天飞
也不是说“公民影集”就不会有优质的作品出现,只是状况非常稀少,大多节目都是处在
一种“泡沫化”的状态,数量再多也只是风往哪吹树往哪倒,而像公视就是少数比较注重
作品的制作商,口碑效应才会传得比较开,因为他有在创作上确实做出投资,鼓励创作者
挑战不同题材、不同表现方式
但是即使如此,如我所说:他的作品一样没办法太有个性
有点像美国八零年代,我们也有属于台剧的黄金时期,而大多台制的知名偶像剧也是在千
禧年代当时红遍东亚的,《流星花园》、《麻辣鲜师》、《斗鱼》、《恶作剧之吻》、《
终极一班》和...(咳咳)《紫禁之巅》,只是跟美剧一样,这种状况无法持久,不光光
只是因为有线电视逐渐式微,还有就是:自制原创太花钱了,特别在台湾电视产业链如前
所述的“规则”太多,制作商不是放弃了原创就是继续出保守牌滥制偶像剧和乡土剧
当然,台湾电视台除了可以自制节目,另一个安全的选择就是“购片”,毕竟如果播放海
外剧集比较保险,何必自己制作戏剧?但还是要强调,这种事情不是只发生在台湾,这是
全世界电视台都会面临的问题,差别只在如何做出回应
台湾以前老三台其实是先购买美剧起家的,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长辈都会看过《三人行》
和《马盖先》这种美式八点档或肥皂剧,因为以前播映版权确实就是“以美剧为主”的策
略在做购片,后来美剧版权贵了起来,台湾电视台开始在九零年代后期大量购买日剧,但
进入千禧年后,日剧版权也贵了起来,电视台就开始疯狂购买韩剧、陆剧,而这方面也持
续地在影响整个台湾的收视文化,而刚好串流出现时台湾就断在这股韩剧热潮当中,因此
观众层才普遍比较熟悉韩剧,因为千禧年后的电视宝宝就是看韩剧长大的
而这点虽然有点太过于“商业考量”,但要知道电视产业在当时(特别在八零、九零年代
)完完全全是商业取向的,因为假如频道(广告)没曝光率基本上就G了,所以在串流/
有线电视(或像HBO这种完全不care的频道)出现以前其实影集发展是很有困难的,太过
实验性的作品就会死得很惨、成本太高的作品在当时还可能惨到可以拖垮一座华纳,当时
哪有人敢蠢到去制作一部《权力游戏》或《尸战朝鲜》?顶多只会有一部《星舰奇航记》
或几百部《Murder, She Wrote》
(所以现在很多甜剧才会搞出那堆牛鬼蛇神的来作视觉包装,但是他本质上都还是跟以往
偶像剧一样的概念,都存在制式化、样板化、明星制,不同的是现在每集片长都需要拖(
释:无意义的慢)成一部《林肯》)
可是,这也不需要担心,因为这种窘境全世界都有,此时此刻无论美剧、韩剧、日剧、粤
(or越)剧,全部都还是有这种“大众影集”的存在,但差别在于:假若以北美举例,即
使存在这种环境,但它并没有将自己设限在如此制式/单一的主题框架,举例像《良善之
地》、《富家穷路》、《办公室疯云》、《这就是我们》,当然他们还是有《实习医生》
、《急诊室风云》,但他们不会只限缩在传统“电视剧”的形式当中,而是在种种限制当
中发现创意,即使没有那个成本也能创造惊人效果
而这种情况来到台湾就有点奇怪,我之前跟某位朋友聊起台湾电视剧就会笑说“台湾几乎
每一部都是《这就是我们》”
虽然只是一个比喻,可是虽然形式上不太一样,但那种亲情上、个人上的“道德挣扎”、
“社会正义”,美剧也许只有一部《这就是我们》,但到了我们台湾电视却每一部都是《
This is Us》,不管好的坏的,只要是非喜剧、非浪漫,就都是《这就是我们》,而问题
就出来了:我们不能只靠单一制作商在撑...
排除掉HBO 或AMC 等等比较大的制作厂商,北美节目制作商发行的影集,通常都会有自己
个人印记在里面,其中可能有大胆的、有暖心的、有家庭为重的,但他们不会只靠单独一
家HBO 在撑,像Lifetime 频道的影集题材通常讲的都是“恐怖情人”的感情议题(ex.
《安眠书店》首播频道)、Showtime 则以“犯罪心理”为重居多,而台湾国内目前无论
八大电视台、三立、公视、TVBS,几乎每一家都还停在同一个格式概念上方打转,不然就
是选择轻松一点、过目即忘的偶像剧用来滥竽充数...
这时候,公视就变得有点像那种放牛班里面的第一名资优生,全班所有平均分数都靠公视
在那边狂撑
而MOD 或其他宽带上的台湾频道厂商则就不用说了,几乎没有任何原创制作的打算,全是
以购买版权(播映他人作品)为主,如此透过跨出广电灰色地带一刀未剪播映韩剧、陆剧
、美剧
然而有一点必须强调的是,这方面乡土剧算是一个例外,因为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乡
土剧,那是一种必然的现象,有电视就会有乡土剧和八点档,然而台湾目前的问题是:我
们是只有乡土剧,外加一堆没用的偶像剧,以及一个“公视”(咱们的资优生)
但是,想来想去其实也没有想像中的那么悲观:由于受到欧美现在“电视做得越来越大,
比电影还大”的刺激,台湾电视过去几年开始有渐渐走出舒适圈的倾向,甚至技术上已经
存在一定的水准,这方面如果不信可以直接看看《火神的眼泪》第一季前几分钟消防车驶
进巷弄中的鸟瞰镜头,单就那个运镜来讲,其实已经可以追上东亚地区数一数二了,而且
无论剪接、对白、演员(配角除外)都已经有看到很大幅度进步的成熟和稳重,这是我之
前看《天桥》和现在的《火神》最让我惊艳的地方,即使还有需要加强的部分,但至少可
看到有人正努力在改变现况
然而,台湾目前出品的影集,还是得回归到原先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剧本依旧脱离不了以
往的保守/单一,在同样议题的框架上打转,而剧本中的场景设计,也还是停留在2003
年的状态,这方面即使看Netflix 合作出品的《罪梦者》和《谁是被害者》都还有一样的
问题
这么说并不是在说不能有这种剧本概念,或是不能没有社会批判,而是不能只有社会戏剧
、不能只以意义为重,台湾不能只有《这就是我们》
国内目前还屈就于保守、安全的观念当中游荡,也许时不时会有像《我们与恶的距离》或
《天桥上的魔术师》的惊喜出现,但整体来讲,如果电视全靠一家制作商、全靠同个“儒
家式拍法”在撑,这个产业绝对扛不住,而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我们可能真的就看不到,
台湾超越欧美影集或韩剧的一天了
至于像Netflix、爱奇艺网络电视方面:Don’t worry, I’ll come to that, just not
the time yet.
==========
期待台剧的题材类型能更多元 如 恐怖 动作 音乐 情境喜剧 科幻...等
观念也能够更当代 如 阶级差距 性别 网络议题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