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谁是被害者》剧本结构探讨

楼主: andylin2468   2020-05-20 12:10:50
有雷
“鉴识呢,不只是要找到线索,推演出完美的逻辑,而是你要利用手上的线索,
去找到被隐藏的故事。你的逻辑和推理都很好没错,可是你必须要去了解,他
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很少有那么一部台剧,在开场动画出现前的第一场戏就完成如此精采的角色塑造,预示了
主角方毅任即将面临的挑战:理性与情感之间的屏障;更一言以蔽之点出整部剧的母题:
生命及其结束,是怎样的一件事?当我们谈及自杀,重点是“怎么做”(how)还是“为什
么要做”(why)?
方毅任是一名患有亚斯伯格症的鉴识人员,这两个身分在故事发展中自然的互动辩证。
一方面,亚斯为他的鉴识工作提供优势,方毅任善于不带感情、运用优异的理智能力,
客观分析物理迹证,精确重建一个案件所牵涉的因果历史,也不顾同事对案件的主观看
法与处心积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亚斯,让他难以理解他人的感受,每天面对的死亡
对他而言好像只是物理或生理上的事件,而非一个鲜活的、蕴含可能性的生命消逝而去。
在我自己觉得最感人的第三集,这身分的辩证和“自杀”主题连结,暗示了未来角色的变
化曲线,我觉得是很精彩的剧本设计。
第三集〈蜡烛〉方毅任回忆当年试着安慰被案件相片吓到的晓孟时,说了这么一句话:
“这些人全部都是自杀,那是他们的选择,没有人逼他们。”
姑且不论这个安慰有没有用,这句话恰好是社会上常出现的说法,如果出自一般人之口,
我们几乎可以膝反射的去批判他不够厚道、缺乏同理心、太过冷血,但编剧聪明的地方,
就在方毅任是亚斯患者的设定,迫使我们必须悬置这样的批判,进入更深一层的思考。从
社会大众常见的想法中提炼出对白并透过角色的嘴巴说出来,这种作法在探讨议题的影剧
中屡见不鲜,但我佩服这个剧本的地方,就是它不仅停留在大众观念的样板式呈现,反而
透过下一句台词体现方毅任这个角色的特质与复杂性,并暗示后面的剧情发展和角色变化
的可能性:
“妳知道,人的身体要变成刚刚那样子,要受到多大的外力?要很大很大。”
他以鉴识人员的理性角度告诉女儿,一个人的身体会变得这么可怕,是因为“外力”。
而这个时候,方毅任所谓的“外力”指的仅仅是物理性的、生物性的、有待鉴识分析的死
因(how / cause);目前他还不知道──但在剧情推进之后他终将知悉──在那个属于
他者心灵的领域、主观经验之中、有待理解的,自杀的理由(why / reason),也同样关
乎“外力”,关乎一个人置身的世界与关系,关乎那些通过个人生命的荒谬,曾经遭遇的
挫败、压迫、排除。正因有这些“外力”,我们不该轻松说出“自杀是他们的选择,没有
人逼他们”。自杀者其实也是加害者难以指认的被害者。
第三集篇名〈蜡烛〉是女儿晓孟刻意留下的物证,也是隐晦的父女暗号,引领方毅任沿着
蜡烛这个物件,返回记忆与情感的心灵世界。这段剧情,是一次从外在物理转向内在心理
的运动,也重新探讨了“自杀”与“自杀防治”的意义。
本剧前半段的结构,是透过被害者不断被误认,指向下一场死亡,让警方疲于奔命处理这
完结不了的连环命案,而时间的延宕也制造出被害者的故事被诉说、见证、理解的机会,
完成他们的“遗愿”。
剧中的“遗愿”隐含着两面性:一个人既要透过自己的(象征性)死亡才能让遗愿成真,
但同时,又是因为想看到遗愿完成,才让这个人想多活一些时间。这个“延迟”是角色
们计画的一部分,但也让我们瞥见生与死之间的一线希望,因为它正显示了自杀不只是一
个“行为”(behavior),而是一次在绝望困境中试图传达某些意义、达到某些目的的
“行动”(action)。
既然如此,“防止自杀”也就有两种不同的逻辑,一种是针对“物理的外力”,去防止表
面上的自杀行为发生;另一种逻辑,则是针对“心理的外力”,也就是透过改变个人的生
命处境(这有时指的是整个社会的刻板印象、文化规范、政商结构),去遏止那些挤压出
个人自杀意图的外在力量。
晓孟的遗愿是和爸妈在海边重聚,更深一层,则是希望得到方毅任这个失职父亲的在乎。
当方毅任追着一根又一根蜡烛,来到悬崖上,跟着晓孟跳下海,既是在表面上阻止晓孟的
自杀行为,也是在尝试挽救两人的关系,想要改变多年前抛下的女儿的生命处境,因为他
发觉,自己竟成了那个让她想要去自杀的“外力”,或许也在这时,他才发现自杀并非全
无他人涉入的个人选择。我甚至猜想,蜡烛可能根本不在李雅均等人的计画中,而是晓孟
偷偷留下的线索,暗自希望方毅任能“找到我”。
主线解完了,但游诚皓、苏可芸、张聪健、庄秉荣、刘光勇,这些自杀者/被害者们承受
的外力更加复杂且悬而未解。精神医疗、心理治疗体系在某个程度上能有效帮助有自杀想
法的人,却难以去处理那些社会上的“外力”,这些力量源自于我们所组成的社会,却不
停斲伤不特定的个人,蹂躏他们的生命。赵承宽警官说出“自杀防治中心怎么变成自杀协
助中心?”是黑色幽默,也表达了对这个议题的无奈。防治自杀不只是自杀防治中心的责
任,而要回到我们日常生活中不经意复制延续的社会结构与文化规范,以及对种种系统性
压迫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姑息。
当我们谈如何理解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不该只是关于 how,而是关于 why 的问题。这个
对比也出现在剧情结构上:前两集用猎奇的尸体诱导观众思考“如何做到”的谜题,后来
冲击性逐渐趋缓,转进角色内心“为什么做”“这么做的意义是什么”的问题。
方毅任从对身边的人不闻不问,到最后学会努力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会对身边的人说“谢
谢”,这段角色转变过程所隐含的道德向量,宣告著在这世上需要解开的不只是科学迹证
,我们同时也要承认,在别“人”那里,也有一个需要去跨越和理解的心灵。
自杀意味着什么;该如何理解另一个人、如何辨识出摧残人生命的“外力”;如何在拥有
大量“知识”的同时,仍保有对“意义”的关怀,这些都是现代社会的难题。《谁是被害
者》不只具备一时之选的选角、悬疑破案的类型剧张力、出色的角色塑造、紧凑俐落环环
相扣的桥段安排和精致的细节,还巧妙触及了这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作者: asd11523 (依亚枫)   2020-05-21 01:30:00
推,我喜欢你的看点,蜡烛是晓孟留下的最后希望,她想知道父亲会不会出现,还好方毅任没有让晓孟失望
作者: awajireika (群青)   2020-05-21 06:09:00
我是觉得蜡烛不是线索耶,是晓孟真的想为自杀者点蜡,像妈妈说的一样
作者: MBAR (MBA高清)   2020-05-21 12:34:00
我无法接受爸爸嘴上说我很努力但连女儿长大长什么样都不知道
楼主: andylin2468   2020-05-21 14:13:00
这就是一个方学习如何和人相处的过程对他来说,处理人的问题难度就像要一般人去处理高难度的科学问题
作者: MBAR (MBA高清)   2020-05-21 14:26:00
我觉得这是剧本的问题XD
作者: pttpttlin (阿默)   2020-05-22 15:38:00
推~喜欢外力的解读!
作者: ArimaKisho (波堤)   2020-05-22 17:40:00
应该说,不该以一般人的角度看方毅任的想法。
作者: Bub   2020-05-22 23:51:00
忘了方毅任怎么知道点蜡烛的意义,这不是母女间的对话吗?
作者: winered (爱到牲畜无怨尤)   2020-05-23 07:47:00
母女对话时爸爸有在玻璃门后偷看
作者: ptt0812 (要你命3000)   2020-05-24 12:26:00
完全不懂他们当初干嘛结婚
作者: yuyu1203 (=w=)   2020-05-27 10:08:00
回楼上,最后一集方毅任跟晓孟在海边的对话他有说他以为结婚他就可以跟平常人一样
作者: owolaegi (Owol)   2020-05-31 01:29: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