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好有机会专访瀚草团队,看了前两集相当震惊,我挑不出任何一场戏有问题。看了第二
次确认: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台剧。如果之后的的集数继续维持这种水准,那这就是我第
一次看到勘为神剧的台剧。上映在即,值得期待。
https://vocus.cc/filmaholic/5ea6a95efd897800013a82f4
台剧的黄金年代,已经来临,我们每个人都身居其中。
当前,一个绝对不可忽视的新时代旗手,就是推出《麻醉风暴》、《红衣小女孩》、参与
《我们与恶的距离》等作的瀚草影视。
今年,瀚草影视联手 Netflix 推出剧集《谁是被害者》。才看完两集,我就为其精湛的
群戏演出、高水准的制作与调度、娴熟的类型叙事、出色的人物设计、犀利的剖析观点、
深刻的人文关怀与精准到位的技术环节深深折服。
我不知道这会不会成为台湾影剧史上的经典──这只能由时间与观众证明。但我知道,这
是我看过最好的台湾剧集。
本次专访《谁是被害者》的监制曾瀚贤、制作人汤升荣,以及双导演庄绚维与陈冠仲。从
主创团队的视角,分享一部杰出戏剧,背后的思维、关怀与艺术企图。
*被害人们──失语者的呜咽或呐喊
主角,代表着故事的主题,代表着故事世界观的体现。他是观众投入情感的焦点,是观众
理解故事线索的脉络,而我们的主角,叫做方毅任。一个观察力敏锐、鉴识能力高超,但
是无法理解他人情感、也无法让自己的情感被理解的亚斯伯格患者。他身上背负著无法诉
说的秘密,捍卫著刚强外表下深藏的脆弱情感。在一连串恐怖的谋杀案中,他要从敌视他
的刑警赵承宽和精明的记者徐海茵底下,找到他世间最重要的亲人──唯一的女儿,生死
未知的涉案者,他人生最大的爱与遗憾。
方毅任的内在与外在,是一连串难以化解、无法诉说的冲突。主创团队用这个危险而痛苦
的角色,带给我们一个犀利的矛盾视角,切入每个案件所代表台湾社会不同产业、文化的
被害者,来表达《谁是被害者》的内在主题──
失语者不被理解的痛苦,逼他们只能以一种撕裂伤口的方式,诉诸极端暴力呐喊与哀号。
这是被害者们与遗弃他们的世界,唯一的沟通方式。
陈冠仲:“一开始在做剧本的人物和结构的时候,首先思考的是被害者,被害者有很多面
向,但他们都有一个共通之处,就是都想要被理解。
这些被害者渴望被理解,于是,我们创造一个鉴识员,他能够精准理解事物的表象,但是
却无法理解人的情绪。我们逼迫他去理解,也让其他人被迫理解他。”
汤升荣:“在这个社会氛围下,每个人都是被害者,每个人在社会体制里面都受到很多不
被理解、无法诉说的苦。有一群人选择放弃,有另外一群人也是被害者,但他们还没有选
择放弃,成为我们的主角。是这群还没有放弃的人,把想要放弃的人抓住。”
在第二集中,我们透过一个精彩的桥段,看到这样的方毅任,要如何面对他对理解的渴望
和不被理解的哀号。
当他追寻女儿的目标,被女主角徐海茵阻挡,无法回避时,他情绪濒临崩溃,他冷静地走
回车上,接下来在车内极尽所能地暴走。我们看到壮硕的张孝全,在一个逼仄的空间中,
化身困兽,释放他无法控制的暴力。
那横流的力量和混乱,是他的语言,他的哭泣,以及他的愤怒。而这场戏,是这样推敲出
来的:
庄绚维:“这场戏,剧本上写,他在这里发作。但是我们一直推敲是以怎么样的模式,实
际上做了什么样的行动,那时候我跟他的沟通是:你从小有亚斯伯格症,你在社会化的过
程中,你会被训练需要一个自己安全的空间。所以那时候他最大的威胁是徐海茵,那他能
去的地方只剩下车上。当他高度压力,濒临崩溃的时候,不要在外人面前爆炸,要先回到
你的舒适圈。
所以当他面临徐海茵威胁时,他就压下来,很冷静地走回车上,然后作他从小到大可能做
过很多次的发泄,最后筋疲力竭地出来,压抑自己,好好跟徐海茵谈判。
这场戏表达了方毅任这个人的特质,也让观众同理他的痛苦,同时,暗示他的危险性。”
不倚靠语言,而要以肢体、表情来诠释,甚至推进需要大量资讯的推理剧集,对编导演,
乃至所有环节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
但辛苦是有代价的,这些努力与尝试,都带给观众新的刺激和视野。
打造一个角色,是整个团队的成果。
庄绚维:“我看到张孝全的身形,让他诠释亚斯伯格,我就觉得是很好的角色。张孝全他
很壮,我们又给他很制式化的背包和衬衫,所以你看到他整个人是很紧绷的。
方毅任这个角色你看到有太多的情绪在他里面,你不知道他怎么去理解和处理这个情绪,
而他的身材又那么壮硕,随时准备爆发,给予故事很强大的张力。”
*类型-观众观看的视角,以及团队的总体战
好的关怀与情感,为的不是文以载道,不是对观众说教,而是为了达到戏剧最重要也最伟
大的目标──好看。
《谁是被害者》,就是一个好看的剧集,而且是通俗意义的好看。这些人性和艺术上面的
打磨,是为了让观众能够更投入故事中的人物与情感,深刻动人的娱乐。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所有表达的主题,都必须统合到成熟的类型叙事上。
主创团队,对类型作出了这样的理解和尝试:
陈冠仲:“所谓类型,对我们来说,是把观众放在比较前面的位置。从每个环节的构思,
都要去问、去思考观众想要什么,然后用一个团队来达成。
类型剧更需要的是一个团队合作,它不再是导演去面对所有问题,而是从一开始的每个环
节都在做横向沟通,我们一起去找观众需要的是什么 。”
庄绚维:“为了从不同的角度去切入同一个命题,我们团队上面去琢磨非常多的细节。像
是侦三队(故事中查缉命案的刑警单位)的场域,它是内搭景,新时报也是。我们跟美术
沟通时,说的是他们生活的样态是什么。像是侦三队的人都不回家,所以空间里面的生活
感是非常足够的。然后每个人的服装、状态都是非常疲累的,就可以想像,当这些人每天
面对的都是凶杀案的状态,到底是怎么样子。所以美术和造型要尽量补充那样的生活感。
像方毅任的实验室也是,方毅任是有距离、冰冷的角色,所以你看他工作的场域就是很冷
、没有生活感、不近人情的。新时报就像是一个都市丛林,每个人都在里面竞争。同时演
员也是,他们的整体表演非常到位,所以从每个人的工作中,都可以表达出每个人不同的
质感。
不管是造型、美术跟演员,都要清楚知道每一个角色的状态,以及这三个空间应该长什么
样子。然后把每一个角色的现状、它面对的问题细节完整呈现,这是团队运作的成果。”
那么,如何透过这些团队的成果,来创造悬疑的类型呢?庄绚维进一步说明。
庄绚维:“如果是讲推理,就是每一个环节:美术、演员、编剧,都要在每个事情上面藏
一些线索。从美术上面可以发现一些跟剧情相关,可以推动剧情的线索。就算演员没有台
词,他的反应也可以透露一点什么。
像是美术制作的尸体也是。被害者身上每一道伤痕,道尽了他悲惨的故事。这次的特殊化
妆技术强度高,但更重要的是帮角色说故事,创造悬念。悬念是必须一个扣一个的,观众
是没有耐心的。
剪接也是、配乐也是,每个环节都在故事上尽他的能力为剧情服务。整体目标一致,把推
理的每个环节精准做到,最终成品才会是一个悬疑推理剧。他不能只是说:我的剧本悬疑
推理,但是拍出来还是不是那个样子。这是每个团队都要非常清楚它们的任务是什么才能
作到的。”
曾瀚贤:“所以为什么我们会有一个找女儿的线。因为找女儿是一个相对简单,大家都容
易理解的动机,你不会因为你是美国人你就看不懂。你可能在中间烧脑过程中跟不上,但
是你可以从一个父亲想要寻找女儿的心情,跟着我们的情节,进入我们的世界。
我们希望,不管你想要找到情感的救赎与圆满、你想要走传统刑案推理,猜不透凶手是谁
的趣味,或是你是重口味的影迷,想要看尸体、飞车这些画面,也都可以得到满足。我们
希望大家可以在故事中慢慢发觉出惊喜,你进入故事,跟着它们呼吸,这是我们希望赋予
这个剧的价值。”
*我们能否够诉说自身的故事,被世界理解?
所有好的故事,都是文化与社会的象征。以失语的被害者渴望诉说、追求理解为主题的《
谁是被害者》,同样,也呼应了我们社会的焦虑。
在国际上被剥夺话语权的台湾,是否能够诉说自己的故事,被听见、被理解,从而在遗弃
我们的世界,找到自己的定位?
或许,我们可以从 Netflix 这个串流之王,找到一个契机。
曾瀚贤:“Netflix 在全球播放,他们累积很多很好的数据。他们有办法用实际的数据告
诉你,在这么多国家尝试过的宣传、制作,要怎么达到更好的效果。所以他们时常会跟我
们分享经验,帮助我们在策略运用上可以更丰富、或是视野更打开一点。
我们在台湾做剧,时常想像的都是要离开台湾、卖出台湾。可是看起来世界对我们来说好
像是一整块的感觉,而不是一个分别各自独立的国家。这个是和 Netflix 合作一个不一
样的地方。它给了我们对于世界具体的轮廓,而不再是想像。借由这个国际平台的力量,
我们可以让台剧原本有的特色,透过好的行销模式,可以到全球一百九十几个国家。”
汤升荣:“OTT 平台带给我们环境很大的改变。如果我们作出一个好的东西,是可以放在
全世界平台,和大家竞争。韩剧不就做到了吗?美剧还不是大家都看?我觉得这件事情对
台湾的创作团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可能性。它提醒我们,本土的东西还是有行销世界的可
能性”
《谁是被害者》是一个精心打造的艺术品,是一个终于能够匹配 Netflix 自制剧水准的
杰作。我对它有信心,但真正能够决定它位置的,永远是观众。
但至少,2020 年,一个黑天鹅横扫全球,影视产业剧变的时刻,瀚草影视为台剧交出一
张漂亮的成绩单。或用主创团队自己的话来说:
陈冠仲:“对我来说,这个剧做完之后把他放在 Netflix 平台,我们一点也不会觉得意
外。我们觉得它被放在那里是应该的。我们不怕他跟其他戏被比较。”
汤升荣:“我们有自己的特色、我们有很强烈的风格、我们有自己的表现方法、自己的文
化,这是我们自己的故事,不会输给其他人。”
曾瀚贤:“类型剧,放到国际平台上,我们最可以竞争的是在地性。我们用在地的演员、
诠释在地的故事、表达在身边的议题和情感、传达生活中的人事物。
别的国家和戏剧不一定能诠释我们自己的生活。如果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来诠释自己的
生活,得到很多的满足和疗愈,那这个剧自然可以得到它应该走到的高度。”
采访、撰稿:乃赖
乃赖,本名蔡坤霖,彰化县大城乡人,经济系毕业。曾获温世仁武侠小说奖、磺溪文学奖
等奖项。著有科幻小说《万岁》,担任电影《下半场》编剧、影集《记忆浮岛》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