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篇有《爱杀17》与《想见你》的雷,没看过的、不想被雷的,请斟酌阅读。
2006年的《爱杀17》与2019年的《想见你》,都是以“偶像剧”包装的“悬疑推理剧”。
会想写这一篇的动机,其实是因为体会到自己一点心境上的不同。于2006年播出的《爱杀
17》,当初的我是抱着“想看”“偶像剧”的心情,也就是为了“张韶涵”而追的,因为
当时的年纪,看完之后对于编剧要讲的细节与黑暗面并没有看懂,只记得宜静很可怕,大
家都在猜杀了宜静的凶手是谁?但真相出乎人意料之外。
https://imgur.com/fhvBlOC
我是前年再次温习了这部作品,才备感震惊这部作品想要讲的东西,陈世杰编剧对人性黑
暗面的掌握,文字的细腻度震撼人心,而且剧本一点都不过时。让我觉得陈世杰编剧在
2006年就能写出这样的作品,一方面很佩服,一方面又很惋惜。佩服的点在于,陈世杰编
剧的视野至少领先台湾当时的社会氛围10年以上。惋惜的点在于,当年还是偶像剧当道的
时代,如果《爱杀17》是在近年播出,一定会大红。此外,《爱杀17》有很多素人演员,
演技并不到位,变成剧本很强,但整体呈现有点可惜。但又想如果《爱杀17》不是出现在
2006年,那也没机会看到张韶涵的精湛演技,只能说一切都是机缘。
https://imgur.com/w7Tmc1G
2019年播出的《想见你》,因为已经过了“想看”“偶像剧”的年纪,所以当时看到这部
是直接pass掉,是后来看到大家的推荐,才知道原来是偶像剧包装的悬疑推理剧就开始追
。追剧后很惊讶,原本以为《爱杀17》把“双胞胎”的设定揉合“双重人格”的剧本写得
这么完美之后,台湾很难在这个题材上再突破,没想到《想见你》的编剧利用“穿越”的
元素写出了新意,真的很佩服编剧的巧思,这两部都是很难得的剧本。
为什么《爱杀17》能够隽永?我认为不单是因为它是一出“悲剧”这么简单,而是因为剧
本写的“议题”到现在还是“存在”,家庭背叛与伪装、姊妹比较与被忽视、同侪关系与
“错的人”,校园霸凌、援交、谋杀、算计、扭曲、利用与被利用,及宜静“渴望被爱”
与“生命的坠落”。
《想见你》的“爱情”成分比较重一点,但也写到了很多“议题”,韵如原生家庭对她的
影响(父母重男轻女、单亲家庭、妈妈的职业、弟弟不成熟的表达关爱)、同侪关系被排
挤、喜欢“错的人”,觉得自己跟这个世界“格格不入”。而诠胜只是因为喜欢“同性”
就被霸凌、父亲对他的不谅解,韵如与诠胜也都是“渴望被爱”,但都选择了“生命的坠
落”。
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很多“徐宜静”、“陈韵如”及“王诠胜”们,不是每个人都跟“
徐宜真”一样开朗乐观、成绩优异、爸妈疼爱。也不是每个人都像“黄雨萱”这样正向活
泼、人缘好,或像“李子维”这样迷人有趣,两人又幸运地相遇并相爱。
而“原生家庭”的影响真的很重要,如果宜真可以多在乎一点宜静的感受、爸爸可以对家
庭忠诚、妈妈可以选择不伪装,也许宜静的内心不会变得扭曲。如果宜静可以回头看一下
对她好的邹克杰,放下心中算计的“恶魔”,也许悲剧都不会发生。
如果思源可以多在乎一点韵如的感受,用正确的方法表达对姊姊的关爱,爸妈不这么重男
轻女,也许韵如会觉得“家”是她最后的避风港,这个世界上还是有人“在乎”她。如果
韵如可以回头看一下对她好的莫俊杰,放下心中对李子维的“执念”,也许悲剧都不会发
生。
很多人的“青春”是残酷的,他们都不能选择自己的原生家庭,也希望发生悲剧之前有人
拉他一把,但“现实”与“执念”往往将“青春”葬送在某一个时间点,无解的习题。我
们都不希望悲剧发生,我想能做的就是如果身边有“徐宜静”、“陈韵如”及“王诠胜”
的存在,去“接受”他们,即使他们“不一样”。而我也想跟那些“徐宜静”、“陈韵如
”及“王诠胜”说:“有时候,转念就会不一样。你的身边还是有人在乎你们。”
最后,还是很高兴台剧能有《爱杀17》与《想见你》这样的作品,剧本具有深度、配乐好
听且到位,而且两部的女主角都超难演,但都演得超级好!张韶涵一人分饰三角(徐宜真
、徐宜静、黑化宜静),柯佳嬿也是一人诠释三种性格(黄雨萱、陈韵如、黑化韵如),
这种剧本真的是每个演员都梦寐以求的剧本。以“偶像剧”包装青春残酷议题,让我们能
够省思并关怀身边可能具有同样遭遇的人。
很高兴我没有错过这部作品,我相信时间会证明,《想见你》绝对会在台剧上留下一个该
有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