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中因为情节和人物剧组都自称是“虚构”,所以就里面角色做评论。尤其本人是新闻从
业人员,所以针对陈妤所饰演的记者林逸君这个角色有点意见。
-------以下可能有雷-------
我用一句破题,拜托下一季把这个角色换掉甚至取消,因为不合理的地方太多了。
1.平面记者却用电子媒体记者方式采访
一般我们电视上看到的记者,讲话很大声,甚至问题问得很耸动,那是因为画面需要。不
过陈妤的角色是“报社记者”,这个角色的重点在于要用问题带出议题,因为平面有篇幅
可以去讲述事件,不像电子媒体必须在短短时间内用尖锐的问题去问出“自己想要的答案
”。所以基本上一开始那句大声问“身为台湾人你有能力治国吗?”基本上会被府方当作
是来乱的,甚至可能被公关吊销采访证。同样的,后面似乎有剧情跑去问官员“国统会玩
真的玩假的?”这种问话方式也是电子媒体才会用的,平面不会这样干。(这样干会被当
作神经病)
题外话,平面不用像电视上一样去“堵麦”,因为各单位会给电子媒体联访一次(电视上
看到那样),然后再给平面媒体联访一次(电视上看不到的)。这样的好处是,电子媒体
可以先问一些表面的问题去破题,然后平面可以就问题去深入和受访者探讨。
2.明明跑了3到4年却是第一次见到在野党大老
林逸君到快炒店时,阿伟介绍民主党大老洪新介和立委陈木宽一幕,这一段问题非常大。
首先,林逸君自称跑国会的,但是却好像完全没见过这2人一样,这太不合理,以这2个人
的层级,逻辑上应该跑的第一周就要先和这2人换名片。更何况,林逸君还自称跑了3、4
年;以这样来看3、4天还比较有可能。
如果是我安排这桥段,会变成洪新介和陈木宽知道林逸君,或是看过她写的稿,当场说“
喔!上次那条XXX的新闻妳写的喔?”这样比较合理,公众人物大多不会记得记者长什么
样子,但会记得哪个记者写过什么样的稿。
3.一脸正义凛然却没有基本的新闻处理逻辑
中国渔工死人,没有取得警备总部的说法就硬要上稿,这是严重错误。不管任何新闻事件
,只要是指控到某人或某单位,一定要取得说法,就算是一句“不方便回应”或是“截稿
前,警总尚未回应此事”也可以。剧中总编辑角色坚持要取得说法才能出,这是极为合理
且正常程序,看不懂林逸君在不爽什么。
后面,沙特阿拉伯与台湾断交,这个新闻肯定是头版头,而且会大做3天3夜,因为这会
影响的层面太广,跟死25个偷渡客比起来,新闻重要性和层级更高,总编辑的处里方式合
情合理也没任何问题。林逸君如果身为一名跑了3、4年的“新闻从业人员”,应当要了解
事件的轻重缓急。
而且负责跑国会的政治记者,在这种时候还有时间发脾气,还不赶快打电话给认识的立委
官员要说法写稿?这里的设定实在太不合理了。
基本上,我们拿到一则消息,首先不是判断“能不能”出,而是“要不要”出?会不会是
芭乐?会不会是放消息?背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动作?出了之后会牵扯到什么层面或是甚
么程度?这个小弟到现在还没办法抓好标准,所以现在拿到东西都会犹豫很久,宁愿比别
人晚出,也不能出错。里面林逸君一拿到这项消息,就很开心的把稿子写好还丢到长官面
前说要半版(勇气可嘉),那条稿不会被长官撕烂才有鬼。
4.演技真的太差
我知道一定会有陈妤的粉,但不是我要说,真的不行。从头到尾“扮”热血,但是又扳著
一张脸,所以也感受不到热血。然后对白念的很生疏,好像是一个2010年代的人穿着2000
年代的衣服念著1990年代的台词。据了解这个角色是没有任何对照组可以用,所以应该是
演员可以自由发挥空间很大;不过却没看到自由发挥的地方,反而就是一号表情,甚至连
最基本头发都没染回来。(拜托,以后台湾人演这种剧,基本要求演员头发染回黑色不难
吧?那年代染发是会送少年队的小姐)
相反的总编辑的角色就真的很像新闻从业人员,尤其那句“小学生联络簿都写得比你精彩
”让我回想起刚入行的时候也被长官这样电过(整句一模一样)。这部剧不是奇幻,是写
实,所以一切角色必须要合理,林逸君这个角色真的太突兀,和整部剧格格不入,角色设
定也严重不合理,所以才觉得下一季干脆砍掉算了。
我能够理解编剧要设一个这样的角色,去当政治人物的工具,甚至是热血或冷眼看政治的
人物。我个人觉得这个角色总编辑更适合,除了一举一动像新闻从业人员以外,演技也足
够撑场。相反的陈妤真的不行,太年轻了。
有人会说因为年轻,所以不知道那年代的人。那一堆人也没活过清朝,清宫剧还不是演得
很精湛?
还是老话一句,编剧下一季让林逸君出国多念点书增进自己的新闻常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