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台式喜剧《俗女养成记》(The Making of an Ordinary Woman),其实一开始看
到剧名会不自觉地将“俗女”贴上标签,以为会是走很夸张、很土的人设,看了才知道原
来“俗女”就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女生关于自己的人生与成长的故事。
https://imgur.com/FJ3vaRW
很庆幸《俗女养成记》当初是设定在台语占比必须80%的台式喜剧,不管台前幕后的人员
都能令我感受到满满的诚意与爱,在剧中看到所谓的“真”,结局收的真的太好了。我很
喜欢贯串剧中“鬼屋”的隐喻,当年小永森说:“有一个女人在里面上吊,因为他被男人
抛弃”,那间鬼屋就好像是“世俗的价值观”一般,一直锁住嘉玲的内心。
39岁的她,没车没房没老公没小孩,这样的“社会价值观”对女人而言压力之大,这时候
的你只能做出“选择”,嘉玲可以选择嫁给大荣,但她势必失去自我,那剧名应该会改成
《完美媳妇养成记》,嘉玲需要一再地妥协并取悦婆婆,她也会成为大家口中的“江陈嘉
玲”。所以我很佩服嘉玲提出离职与分手的“勇气”,这是非常艰难的选择。
但对我来说,嘉玲并非一无所有,她还有“家人”并保有“自我”,被弟弟强拉回台南,
戏剧张力之强的“悲伤五阶段”交代嘉玲心境的转变,她“接受”了自己的“选择”。我
很感动的是《俗女养成记》竟然把当代社会最冲突、最可能产生家庭革命的亲子议题摆进
来讨论,姊弟俩都有核弹级的未爆弹,姊姊是“大龄女子”、弟弟是“同志”。这些议题
在老一辈的眼中可能都是不容允许的“大事”,有人说人生哪有这么顺利的?真实世界往
往更残酷,但剧中处理起来不愠不火,我只看到满满的“亲情”又不滥情,完全可以说服
我。
原来,妈妈早就知道嘉明是同志,妈妈说:“无论如何都是我自己的儿子,我应该要跟他
站在一起,不是吗?有时候我也在想,他活到现在三十岁了,这么大了还不敢跟别人说,
也是很辛苦。我也很想告诉他,阿明啊,其实妈妈都知道,你不是只有一个人而已,不用
这么孤单”。妈妈这段话洋葱量太大,天下父母心,我想如果连父母都放弃了自己的小孩
,那还有谁能跟他们站在一起?嘉明同样勇敢地选择了“做自己”并冲撞“世俗的价值观
”,妈妈的这一段话还有爸爸亲自向佑仔握手示好,都是给嘉明一个很大的鼓舞。
再来,我想可能也是因为嘉玲差一点要成为“江陈嘉玲”而失去自我,所以更能体会阿嬷
走上“陈李月英”的妥协与心酸。阿嬷说:“我已经很久没有听到自己的‘名字’了”,
让我瞬间飙泪,阿嬷有多少的言不由衷就藏在这一句话里,所以嘉玲才无论如何都要完成
阿嬷海葬的心愿,让阿嬷在死后可以做回无拘无束的“李月英”。
虽然,嘉玲和大荣终究没能走在一起,但看到大荣在灵堂前与嘉玲的拥抱,还是觉得满心
痛的,毕竟四年的感情怎么可能一下就割舍,“我若是听阿嬷的话,早点嫁掉,傻傻过一
生就好了。”看到嘉玲的逞强其实也是让大荣明白这就是他们的结局,大荣终究还是顺服
于家庭,那彼此也就不需要再留恋了,陈嘉玲与江大荣的收尾或许也是很多人的写照。
最后,那个小时候明明怕的要死的鬼屋,现在看起来就只是一幢年久失修的房子罢了,嘉
玲决定在台南买下那间房子,在粉刷的当下,她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陈嘉玲,她与自己对
话、与自己和解。“其实没有那么恐怖,那都是自己在想的”,那些“世俗的价值观”牢
牢锁住大多数人的一生,自己给自己定框架,有人会像“陈李月英”这样过一生,有人选
择过“陈明雅”的人生;你可以是“江陈嘉玲”,但也可以选择做“陈嘉玲”。
她对自己说:“亲爱的陈嘉玲,妳是几时开始忘记了,忘记了这辈子其实很长,长到妳可
以跌倒再站起来,作梦又醒过来。妳又是从几时开始忘记了,这辈子其实很短,短得妳没
时间再去勉强自己,没时间再去讨厌妳自己。亲爱的陈嘉玲,从这里开始,不要再忘记了
,我想要对妳说,对不起、谢谢你,还有,我爱你。”
谢谢《俗女养成记》如此精彩的人生观,或许人生并非事事都能圆满,但相信可以鼓舞更
多人勇敢地认识自己并爱自己。因为人生真的太短,若能不违己心我想那就很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