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恶] 港媒专访《与恶》提及台湾媒体乱象

楼主: mdyoyo (又又)   2019-05-18 22:15:02
港媒《香港01》邀请导演跟制作人做的系列专访,前几天有看到前两集,今天看到后两集
也出了,在讲最近正夯的新闻媒体烂掉的议题,还有提到当年的南港小模奸杀案。这系列
蛮有意思的,可以看到他们怎么讲台湾这些事。
还有几篇在讲剧组当初在争论演员怎么演出比较好,但有点懒先贴第三集内容好了,
第四集跟其他篇在内文最后面有连结,有兴趣再点去看吧。
【我们与恶的距离.三】媒体自甘堕落还是我们选择堕落?
https://is.gd/kYpzcj
撰文:黄奕霖 2019-05-16 08:00 最后更新日期:2019-05-16 13:56
上文提及,新闻的报导方式与角度会对大众判断造成极大影响,也让媒体在《我们与恶的
距离》(下称《我们》)的剧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只求独家抢快不求真实、
夸大不实的标题、替特定对象造神、充满意识形态及立场的报道、辛辣刺激的诱导式提问
,甚至“堵麦”(以麦克风围堵)问猪“为什么要跳车”……近年来种种超乎常理的脱轨
行径,使台湾媒体在民众心中失去监督与促进社会进步的功能,反而沦为制造社会动荡的
乱源。
承接上文:【我们与恶的距离 ‧ 二】拒以煽情作卖点 剧组克制追求真实客观
根据《天下杂志》2016年5月做的民调,台湾民众对“记者”的不信任度高达58.3%,在十
种职业类别中排名倒数第二,媒体的社会形象可谓跌落谷底,“小时不读书,长大当记者
”也成为网络上耳熟能详的调侃。尽管多数民众对于媒体为了迎合市场需求抢快、失真感
到不满,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每天仍会收看电视、浏览社交平台,新闻资讯很轻易地进
入了客厅、电脑及手机,单方面的喂食着想传递给人们的资讯,并在无形中影响着你我的
判断与言行。
2017年3月1日,台北市发生一宗陈姓模特儿在地下室遭奸杀命案。程姓凶嫌被捕后向警方
供称是与女友、也是陈女闺密的梁女合谋犯案。消息一经流出,台湾媒体便开始一连串绘
声绘影的“系列报道”:访问梁女身边的亲朋好友对她的评价、翻阅梁女过往在社交媒体
的贴文,寻找梁女的“犯案动机”及“冷血心机”的证据,仿佛亲临现场般模拟犯案过程
。一时间,“当酒女被按赞曝光动杀机”、“蛇蝎女为钱设局闺密”、“男友性侵梁女冷
血帮照明”、“冷血闺密犯案后还PO文装傻”等文字充斥新闻版面,在梁女被收押的短短
几天内,她与男友合谋杀闺密的形象深植人心,大批网友涌进梁女的Facebook攻击与辱骂

讽刺的是,五天后地检署经过交叉比对,确认闭路电视翻拍的影片并非梁女本人,翻看其
住宅大厦闭路电视后亦发现,梁女于案发当天没有离开家门。案情无预警逆转,梁女的
Facebook出现“逃难潮”,网友怕惹官司,纷纷在共约三万则评论底下搜寻自己的留言并
删除。还有网友急着上论坛求救,表示“我有留言,但我不知道怎么找留言,两万多笔留
言,找不到自己的。我想赶快删除我的留言!救救我!好不好!”新闻媒体则恍若局外人
,继续以“案情大逆转!网友集体崩溃”等方式报道民众反应。
事实上,媒体以带有主观判断的字眼进行报道早已不是新闻,举凡被车撞死的年轻男性都
是“孝子”,女性都是“正妹”,撞死人的都是“富少”;犯罪嫌疑人面无表情是残酷,
微笑是冷血,生气是不知悔改,道歉“有用吗”?为了吸引读者点击,媒体拟标题时总思
考如何挑起大众的情绪与敏感神经,进而对该则报道产生愤怒、同情、伤心等共鸣。
无论如何呼吁媒体自制,现实是,这样的报道确实获得了更好的收视及点击率。
新闻豢养了我们 或我们就爱这口味?
“有些人说我们在鞭(挞)媒体,但我们其实一直在剧中帮媒体说话,我们带观众来到新
闻台看到媒体的样子,从中看到媒体人的挣扎跟难受。他们也不想、但又必须这样报。”
林君阳解释,现在的氛围下批评媒体很简单,很多事情都可怪在媒体头上,但他不想批评
媒体,而是带观众进入职场去了解,媒体作出这些判断背后都有它的原因,如果你站在那
个位子,你可能也会下类似的决定,每个人都有他的为难之处。
在剧中,贾静雯饰演的新闻副总监在媒体委员会上被批评没尽到第四权责任时如此回应:
“最好的建议就是用遥控器,不喜欢看就关掉不要看,不要有了点击率,有了收视率,还
来批评我们媒体无脑,这种批评不会改变媒体的即时文化,只会让我们精神更错乱。”
这段话或许恰恰呈现了新闻媒体的无奈,究竟是“观众就爱看这样的新闻才这样做”,还
是“新闻这样做才豢养了如此口味的观众”?台湾仅仅有2,300万人口,却有12家24小时
新闻台激烈竞争市场,是想着如何做出质量兼具的报道、提供观众正确有用的资讯,还是
在最快的时间获得收视及点击率?这或许是每个媒体人都难以解答的疑问。
一个更好的媒体环境或氛围,绝非媒体人自身的事,点击的人、留言的人、投放广告的客
户,在这由“我们”组成的世界,或许你我都让那“恶”又更滋长了一点。即便如此,林
君阳仍期望媒体在如此困境与为难的过程中,多做一些平衡的报道、多建设一些乌托邦该
有的模样,帮助只能依靠新闻作出判断的观众建立多一些相对宽容的态度。
林君阳表示,“每一则网络新闻中,你大概能直接看到三、四则留言,当中很大机率有一
则就是你想说的话。留言通常都有正反两方,有些人会觉得饶过这家人吧,有些人会觉得
为什么要体恤他们?我们在每集开头的新闻带到网友的留言,就是去提醒观众,如果我看
到这个新闻,是不是也会有这样的言论?”
林君阳表示,每个人在柴米油盐的生活中奔波,在闲暇之际读了一则新闻、有了一个评论
,是很自然的事情。《我们》片头的设计,就是希望借由这种日常的行为让观众有代入感
,让观众在评论之前能多想一下,是不是还有其他角度?如果每个人都能再多想一下,事
情被辩证出真实样貌的机率就会更高一些,也更有机会对我们还不理解的事情有更多的思
考。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