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与恶的距离》正式播出之前,
曾经在慷仁的访谈中读到,
他觉得王赦的心里有一个洞,
而那个洞是锥形的,
这个黑暗面驱使他成为人权辩护律师。
而在第五集这场与美媚的车内告白戏中,
王赦谈及了儿时差一点成为阶下囚的往事,
从美媚惊讶的表情看来,
他把这段过去隐藏的很深,
因为他深知自己没有“变坏”,
不是因为他选择善良或者比其他人更能克制自己的欲望,
而只不过是因为一次命运的阴错阳差,
让他与犯罪擦身而过,就此走上了另一条路。
有很多人不解,
他为什么在家庭已经出了状况的时候,
仍然心心念念著那些死囚犯?
就连美媚也对于自己被他归类为“不够宽容”感到冤枉,
我相信美媚曾经是可以认同他的工作与正义感,
直到有了孩子,
直到王赦开始为那些罪证确凿的死刑犯辩护以后,
她开始觉得离这个男人越来越遥远。
王赦与美媚及岳父那几场难有交集的对话,
正象征著这个社会与人权律师乃至于废死团体之间,
横亘著无法彼此理解的深沟。
就像他在车上说陈昌想杀的人,
或许是小时候的自己,
而他真正想拯救的其实也是自己,
那个可能犯下滔天大罪的自己。
为什么他如此迫切想要探求杀人犯背后的真相?
或许他真正想知道的是自己与恶的距离有多远,
因为他想知道自己的黑暗面何时会被唤起,
而他有没有能力去抵抗,
这个社会又有没有办法接住他。
人人都拥有司法权平等的概念若是不包含罪人,
或许才是最假掰的一件事。
如果善良是一种选择,
那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简单的选择吗?
想起韩剧《我的大叔》里,
女主角就曾经说过有钱人比较容易选择善良,
这就跟王赦对美媚说的一样。
对,不是每个贫困的人都会变成犯罪者,
也不是每个受虐儿长大都会变成残忍的杀人犯,
但我们也无法忽视,
在不同的成长环境与资源条件下,
每一个选择的成本也必然有所差异,
这其中最艰难的或许就是道德选择。
王赦想表达的是一个人会犯罪不因为他是天生的坏人,
有可能只因为他在关键时刻做了错误的决定,
而他为什么会做那个错误的决定,
是他想去探究的。
对我来说,
一直到了第五集,
我才开始觉得吴慷仁对于王赦产生了某种认同感,
进而进入到角色里面,
我不会因此质疑他不专业,
反而就此感受到沟通与理解的可能。
综观整部戏,
王赦的立场以及他所信仰的价值,
是最难传达给观众的,
他没有两边家属令人怜悯的遭遇,
他的理想也无法让一般大众产生共鸣,
甚至他所负责的场次大多是令人感到厌烦的说教戏,
然而他却也可以说是剧中穿针引线、最重要的角色,
正因为他撼动了我们心中根深柢固的偏见,
所以他才能引发如此多的争辩与讨论。
虽然我的立场偏向废除死刑,
但我并不认为这部戏想宣扬这个理念,
因为若是抱持这种目的,
编剧大可以选择几个冤罪,
因为执行死刑而永无翻案可能,
或者因为尚未执行死刑而有了重生机会。
编剧偏偏选择了两个大多数人都无法接受的犯人,
或许是因为唯有逼入极端,
才更能彰显出坚持理念的价值,
还有展现出绝对的正义感有时也会像是一把利刃伤害周遭亲近的人。
而我很期待接下来陈昌的部分,
将要挑战的是另一种论调,
如果死刑对于犯人而言不是惩罚、而是得偿所愿,
那么它还能够让我们感到正义得以伸张、安全获得保障吗?
PS.
板上关于王赦的讨论很多,
我觉得这个脚色注定无法成为最让人喜欢或心疼的一个,
但却是最能引发讨论的一个,
而在这一点上,
编剧其实已经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