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tonyhsie (一笔挥毫天下定)
2019-02-20 19:45:16刚看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第四部〈孔雀〉
前几天看完〈妈妈的遥控器〉后其实有点失望,遥控器的设定跟相关剧情太过勉强
整部戏如果拿掉遥控器,就演不下去了,但是加了遥控器,又有很多违和感
但看完〈猫的孩子〉、〈茉莉的最后一天〉后
觉得这两部在说故事的功力上,明显胜出遥控器许多
〈猫的孩子〉没有科幻的设定,更着重于人物性格的堆砌跟剧情的起承转合上面
〈茉莉的最后一天〉虽然有科幻设定,但用机器重现过去的回忆,
跟用遥控器随便改变未来相比,重现回忆还是比较合理一点
原本以为《你的孩子》四五两集应该稳了,
却没想到〈孔雀〉又以另一个方式,再度重现了遥控器的某些缺点....
只不过这次主角从 摇控器 换成了 孔雀
会说话 无所不知 无所不能 的万能许愿孔雀
孔雀本身的想法?目的?结局?
这些一切都不重要,编导也觉得没必要交代
反正就跟遥控器一样,就是个剧情推进的万用道具而已
这种作法很方便快速,甚至在观看体验上,也很能让人持续一直看下去
但缺点就是剧情变得很免洗、缺乏重点,看完也不知道到底整部戏想表达什么
〈孔雀〉改编自散文中的〈私的迷思〉一章,由于陈慧翎认为“私的迷思”这个名称
有点像成人片,所以改成了“孔雀”
坦白讲,标题这样改反而让整个故事走味了,也没有重心
原本想要探讨的是
私立学校盛行的原因,以及公立教育出了何种问题,并注意到阶级流动、升学
主义、菁英主义和功利主义等社会共有的价值观,是如何让我们失去了自己的
个人特色,变成无异于他人的人
结果硬生生插了一只万能孔雀,导致这些原本的重点都变成小菜
剧情一直在 许愿、付出不相等的代价、无止尽的后悔 这三者间循环
这些东西,跟原本要探讨的主题,根本完全不搭嘎吧?
像是转校生,因为成绩差所以去许愿,结果成绩变超好,然后失去声音休学
这样的剧情是想要告诉观众什么东西,让人完全无法理解
只知道:如果没有那只孔雀,根本就不会有这种结果
类似的剧情一再重复,全都建立在孔雀的 "交易" 上:"我只要你的一点点就好"
而大部分悲剧又是由这种 "交易" 产生
去许愿的角色们,都是上当的受害者
如果她们当初知道 "会被交易出去的东西" 是什么,自然就不会同意交易,也不会有悲剧
剧情主轴就吊诡地建立在这种魔幻的 "不公平的诈欺交易" 上....
原本想探讨的:
私立学校盛行的原因
公立教育出了何种问题
阶级流动、升学主义、菁英主义和功利主义等社会共有的价值观,
失去了自己的个人特色,变成无异于他人的人
最后看起来,这些都只是这部戏里“有提到过”的东西而已,类似于“背景设定”的存在
若要说是在“探讨”,感觉上还蛮突兀的
所以〈孔雀〉到底想要探讨什么?
校园里不该养孔雀?
小心诈骗?
整部戏如果拿掉孔雀,就演不下去了,但是加了孔雀,主题也变得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