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猫的孩子

楼主: kevin781109 (Kevin)   2018-07-15 21:15:38
单元二〈猫的孩子〉描述高中生阿衍,是家族同辈中成绩最差的那个。
妈妈的生活面临许多负面情境,包含爸爸的外遇和家暴、姑嫂们的不公平对待,
于是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某天阿衍的同学小志透露自己考高分的秘密,就是在平行世界里殴打最后一名的同学,
但每个人的方法可能不一样。
阿衍本来不相信,但就在他捡到几只被遗弃的猫之后,他似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法。
-
平行世界在本集中除了担任科幻元素,也是呈现精神异常的戏剧手法。
人在面对压力或焦虑、又无法离开那个环境时,会产生心理防卫机制很正常,
但某些人的情况会比较严重,影响到精神面的健康。
精神疾病对许多人而言仍带有污名、或不觉得那是病,
就像剧中妈妈听到老师建议带阿衍去看精神科,她的反应是“我的儿子没有病”。
对精神疾病的正确认识和病识感,是社会仍有待进步的环节。
-
另外在上述的相同桥段,老师还提到“学习障碍”。
就我待过教育现场的经验,家长对“障碍”确实很敏感,如同剧中的妈妈一样。
当然父母总是不希望孩子有问题,但如果真的为孩子着想,
应该听听看老师怎么说、找到帮助小孩学习的方式,
而不是把成绩不好和不用功画上等号。
更重要的是理解“学习障碍”,它不是智力低下,而是需要非主流的学习方式。
只要辅以适当策略,学障者和一般人的学习成就并没有差别。
-
然而剧中的妈妈也是受害者,是传统家庭与父权体制的受害者。
身为大家族的一份子,仿佛带天命一般,没有光耀门楣就是不孝不义。
在家族聚会上拿小孩的成绩来比较,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是哪门子的旧时代情节,
但现实就是这种情况依然存在于许多家庭之中,逢年过节就要上演一次。
钟欣凌把妈妈的身不由己演绎得很有张力,她当然爱自己的儿子,
但她所处的环境让她不自主地将压力加诸儿子身上,其实是非常令人同情的。
-
刘修甫把阿衍这个角色的退缩反应呈现得很到位,
这也是有“习得无助感(注)”的学生常有的反应,在教育现场经常能看见。
当一个人屡次因为某件事做不好而被惩罚,容易让他未来面临类似情境都没有信心,
甚至看到权威者会感到害怕,而这就是许多学生面对课业会有的反应。
在剧中,新的家教老师只是要找出阿衍的学习问题,
但阿衍立刻呈现低头、畏缩的样子,看起来真的很可怜。
-
剧情用猫咪分娩来化解母子冲突,还颇有象征意味的。
当下两人对彼此的情绪都濒临崩溃,眼看就要无法挽回;
但他们看到猫就要生了,那个画面似乎提醒他们俩身为母子的连结,
唤起生命最初的感动,同时阻止了最坏情况发生。
结尾画面或可解读为,现实的阿衍和小志离开了受到压迫的环境,
平行世界的他们也得以解脱。
-
最后一定要说,前几天看到有人觉得〈妈妈的遥控器〉剧情太夸张,
我只能说,这种人是幸福的,没见过现状的残酷才会觉得剧情夸张。
再次引用原著作者吴晓乐的话:
“如果你看了觉得不舒服,因为那都是真实的。”
-
注:习得无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是心理学名词,
指的是人们认为自己的行为(如用功读书)只会换来负面回馈(如学不会、被责备)
而产生的无助感,容易在反复失败后出现。
习得无助感使人缺乏付出的动力,因为“做不做都一样”。
这个词可以应用在很多情境,教育就是常见的例子。
-
小彩蛋(?):剧中的家教老师姗姗,就是原著作者吴晓乐(吴珊珊)的化身。
-
欢迎追踪粉专 https://www.facebook.com/boss.amateur.reviews/
作者: kellylee0918 (猫头鹰)   2018-07-16 11:41:00
真的,觉得剧情夸张的人是幸福的,因为现实真的就是这么残酷。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