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
Submit
Submit
选择语言
正體中文
简体中文
PTT
TaiwanDrama
[新闻] 公视《孩子》Netflix同步播出 开发成电玩
楼主:
sodabubble
(石ã®ä¸Šã«ã‚‚三年)
2018-07-05 20:23:23
原文标题:公视教育剧Netflix同步播出 开发成电玩
2018/07/05 17:11/中央社/记者汪宜儒/编辑:陈怡璇/吴协昌/台北5日电
http://www.cna.com.tw/news/amov/201807050227-1.aspx
公视自制教育主题戏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自7月7日起与全球串流影音平台
Netflix首次同步播出,在播映记者会上公视也宣布,将戏首次开发为游戏电玩“KIDZ”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以吴晓乐的同名原著小说为本,由导演陈慧翎执导,编剧蒋友
竹、简士耕、洪兹盈、夏康真、马千代、费工怡着手改编,让书中9段故事转化成5段戏剧
故事,以温暖通俗加乘科幻惊悚手法呈现,探究在升学主义下变了调的家庭亲子关系。
在戏剧之外,公视另推出悬疑概念游戏电玩“KIDZ”,以《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为创
作骨干,让故事从一段不完整的亲子关系出发,透过一名孤单少年拯救心灵发狂的母亲为
开头,透过解谜、探索、跑酷等元素,展开一段段寻求方法与力量的旅程。
预计7月13日释出网页试玩版,7月26日正式在游戏平台Steam上架。
公视总经理曹文杰在记者会上表示,《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公视睽违十年后,再度
针对青少年题材发展的戏剧,制作期长达3年。她说,这作品传递了孩子们对于独立思考
、自主空间的需求,而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否给予空间、让孩子自由呼吸。
此外,曹文杰也说,剧中探究的除了是亲子关系,在台湾当下社会里,同时也阐述了一个
理念:“我们是否可以更宽待每一个人?”
与会的文化部次长丁晓菁,早先曾在金马奇幻影展看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第一部
,她盛赞“这作品把台湾戏剧带到一个新的里程碑”。丁晓菁说,剧情碰触了台湾当下的
教育议题,透过戏剧找到一个距离,可以跟自己、家庭、社会开始对话,开始思考人们究
竟身处在什么样的结构之下、又如何处理相对的关系。
剧中5个单元用了大量的年轻演员,包括王净、刘子铨、王渝屏、王渝萱、吴兆絃等人。
陈慧翎说,要生一个这样的“小孩”出来真的不容易,她感慨,台湾不是没有人才、不是
没有年轻人,这一批演员都光芒耀眼,“但我也汗颜,我们身为中生代,到底有没有构筑
一个很好的环境、舞台给他们”。
透过这次的作品,陈慧翎强调,小情小爱太多了、太多人做了,这部作品想诉说的是价值
的突破,希望大家好好想想生命的重点及存在的价值。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自7月7日起每周六晚间九点在公视与Netflix同步播出。
第二则为专访文,如下↓
专访/《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监制于蓓华X制作人巫知谕:以掷地有声的在地议题,产出国际水准的台剧
BY PUNCH ON 2018-07-05 https://punchline.asia/archives/50928
https://i.imgur.com/DThlfWD.jpg
公视继《危险心灵》、《他们在毕业前一天爆炸》后再次挑战教育题材,推出年度教育旗
舰大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光是剧名引用纪伯伦的诗句来谈亲子间的微妙关系,
及目前释出的前导预告,就已经引起不少波澜。对公视来说,该剧背后对教育的关注面向
与角度为何?想强调的对话又是什么?
我们特别专访到最初选择吴晓乐《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进行改编的监制于蓓华,以及
全力执行改编与制作过程的制作人巫知谕,从最初的原创概念跟我们谈起,观众即将看到
的微奇幻/科幻版的戏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如何炼成的。
教育题材是公视不变的关心 如何叩问问题是思索重点
公视节目部经理、也是本剧监制的于蓓华首先提起公视与教育的密切关系,她表示:“教
育一直都是公视最重视的议题之一,这点是不会变的。而且公视一直着重在探讨儿少议题
,怎么去理解孩童与成人世界的关系,去尊重他们的自主性与个体,就像《他们在毕业的
前一天爆炸》讲的也是成人对青少年有形与无形的暴力。只是公视每年的预算有限,也许
没有办法每年都做教育剧,但我认为对这个议题的关心在未来 10 年、甚至 20 年都会是
在的。”
〈必须过动〉
https://i.imgur.com/88g6YwT.jpg
而回想起与原著相遇的过程,于蓓华表示:“《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 2014 年出版
,后来文化部在影视出版的媒合平台推荐一批适合改编影视的原著,寄到公视后我们一本
一本看,就看到了这本。其实看到这本书的心情是很难过的,其一当然是书里的每篇故事
都让人很心碎,其二更是感慨为什么不管教改怎么改,制度怎么变,怎么台湾的教育现场
都没有变?主流价值完全还是一模一样,父母和孩子的,都被既有的教育想像和学生的角
色束缚住。”
有了机缘,也需要一点运气。于蓓华进一步提到:“我们在 2015 年看到这本书,2017
年公视的四大旗舰议题之一就是教育,我们确定有预算可以制作戏剧,就带着编剧康真直
接去拜访作者,讨论改编的方向与执行。这个案子比较特别的是,公视会先自行先找编剧
共同把原著开发成影视剧本,再媒合导演一起来完成,跟公开征案的模式不同。有趣的是
我们找的编剧自己是妈妈,一谈之下跟作者的想法不谋而合,都不想要妖魔化父母。在吴
晓乐当了 8 年家教累积起来的故事中,她看到各种变形的扭曲的爱与关系,但我们都很
清楚,这其实不是父母的错,而是亲子双方受到主流价值共同束缚,是社会挤压的力量导
致亲子关系的变形,所以我们都不希望变成控诉家长,而是也希望能处理到大人的焦虑从
哪里来。我们双方对这个核心有共识后,就开始谈授权、进行剧本开发。”
〈猫的孩子〉
https://i.imgur.com/nzVA5rG.jpg
一进入剧本开发后,就不像起头这么顺利了。毕竟原著是吴晓乐以旁观者的立场来叙述每
个家庭发生的教育现场,而且每段故事都是持续在发生,没有所谓的结尾,加上原著中的
家庭都是有能力负担家教、大多是中产阶级家庭,背景比较类似,所以剧本开发过程中包
括视角、叙事立场、故事头尾、家庭与角色设计都要重新来过。于蓓华表示:“我们
2016 年初就见完作者,本来是希望以一年的时间进行开发制作,2016 年底上档。在第
一稿的剧本完成后,本来已经要进前置,因为导演生病延期,却也给了我们一个新的机会
重新思索剧本的可能性。”
从家庭剧到微科幻/奇幻 《孩子》剧本的奇幻旅程
谈起剧本初稿,制作人巫知谕娓娓道来:“一开始的想法是比较贴近原著的,是部以女家
教主角为主线的偶像单元连续剧,会有男女主角生活与爱情的主线,又会有 5 个家庭的
交织,也有希望让很多想转换戏路的偶像明星演员有机会来客串,让观众看到他们不同的
样子。但剧本发展过程是很痛苦的,因为一直很想要把原著的故事提炼清楚,但又要发展
女家教主线,原作者其实也并不希望自己被写进剧本,所以是要从无到有再塑造一个女家
教主角的。”
而在设计女家教的时候,巫知谕也提到原始的想法:“因为原本 5 个穿插的家庭都是比
较菁英的,才请得起家教,所以我们本来希望让女家教的妈妈跟其他妈妈角色有非常大的
反差,很酷、很非传统,所以设定她是非常另类、甚至搞笑的,原始的调性比较接近喜剧
调性的偶像剧。”
〈孔雀〉
https://i.imgur.com/sx0F1sb.jpg
监制于蓓华补充道:“但当这些都加进去之后,大家反而觉得这样好像缺了什么。家庭剧
没有不好,但公视除了产出好的作品外,也希望既然有这个预算可以注入产业,台湾的剧
种本来就比较窄,我们觉得有点‘无聊’不是因为剧本故事不好看,而是因为我们好不容
易有这个机会,还要做家庭剧这个台湾常见、拿手的剧种吗?”
本来因为定档的关系,剧组已经很快准备要好筹拍这部单元剧,却因缘际会因为陈慧翎导
演健康因素而暂停,意外开启了《孩子》的奇幻旅程。巫知谕表示:“既然先暂停,我们
和导演也都觉得本来的剧本好像缺了什么,我们就继续思索问题在哪、到底如果要改该怎
么改。”于蓓华也补充道:“我们当然愿意继续做有关教育议题的好戏,让观众看得下去
,但是能造成改变吗?不知道,但我们希望是促进对话,而不是对立。”
同时,《黑镜》的出现,对《孩子》竟造成意外的蝴蝶效应。于蓓华特别强调:“我们真
的从来没有想要做成《黑镜》,毕竟我们也没有那样的制作规模和预算,但会提到《黑镜
》,其实是因为它掷地有声地在叩问问题:‘如果科技这样发展下去,对我们的生活会造
成什么影响、到底是好是坏?’我会提出大家去参考《黑镜》,原意并不是要做科幻或奇
幻,而是既然我们要叩问关于教育的问题,我们能怎么抛出问题,让这个叩问更让观众去
反思:‘如果我们的教育方式、主流价值观继续维持不变,对我们的未来会造成什么影响
、会是什么样子?’”
〈妈妈的遥控器〉
https://i.imgur.com/Sqc1eJi.jpg
没想到《黑镜》带来了全新的想像,也促使公视加入熟悉类型的编剧后,全剧突破了写实
的思维,而且不自觉地往科幻/奇幻的路线走去。于蓓华特别提到:“我们找了擅长类型
、且对原著有感的编剧加入,简士耕当时就是因为对原著很有感觉,即使在很忙的状况下
还是主动争取想要参与这部剧,因为他自己对成人对小孩的捆绑、价值观的束缚非常敏锐
。”
在这样的“文化冲击”下,最早就开始发展《孩子》剧本的编剧主笔夏康真也把〈必须过
动〉重新写成两个不同的故事,巫知谕表示:“一个是反乌托邦、一个是奇幻题材,大家
看了反乌托邦的都觉得很棒,导演也很喜欢,就诞生了现在的〈必须过动〉。于蓓华笑道
:“当她终于有机会跳脱写实家庭的调性,她反而是走得最远的。”
从单元剧变成诗选剧 让核心议题更明确
巫知谕回想起自己接下制作人的任务后,一路都是跟时间在作战:“我 2017 年初拿到原
本的剧本,觉得比较起原著讯息较为混乱,但想不出出路;后来因为导演休养的关系,也
因为大家都觉得少了什么,4 月大家下定决心要重新调整剧本,但碍于预算时程,8 月就
要开拍,所以就广找不同编剧进来,同步书写不同家庭的故事。也因为原本剧本的 10 集
连续剧里处理了 5 个不同的家庭,在重新分下去写的时候仍然以 5 个家庭来思索,就变
成每个家庭两集的规格。”
原本的单元剧以女家教主角来贯串,转变成 5 个家庭的时候又该怎么连贯呢?巫知谕提
到:“一开始想过用大家都在同一个社区之类的方式,彼此穿插。但后来我们重新定调故
事走向,因为剧主要还是要探讨主流成功价值观固著的影响,所以原著中比较著重在亲子
关系紧张的故事我们就不选,选择较能批判结构的故事。再加上新加入编剧后写出来的剧
本,都带有奇幻、黑暗、未来感,命题和调性已经很清楚,有内在的一致性,我们就不再
想用剧情去连,而是让它变成诗选剧。”
〈茉莉的最后一天〉
https://i.imgur.com/UwXhIFQ.jpg
监制于蓓华也补充:“在参与编剧的过程中,很多编剧都特别提到这个机会很珍贵,因为
没有商业剧和集权国家会选择这样的议题和切入方式,让他们有机会正面去批判、挑战主
流价值。其实这部剧不单只是讨论教育问题或亲子关系,其实更是去挑战背后对成功单一
化的主流价值、以及在我们社会文化里为什么要把亲子关系捆绑得这么紧,最后导致关系
的焦虑、紧张与扭曲。”
巫知谕也提到最后 5 部的排程:“原本在安排是是先排〈必须过动〉,先从最黑暗的切
下去,把〈猫的孩子〉放在最后,还是希望大家看到最后有看到被救赎的可能——虽然原
作家一直觉得不可能有这样的案例,但因为我有看到实际发生的新闻,才会这样处理。最
后导演决定的目前排法,则是前 3 个比较在探讨家庭本身的问题,第 4 个故事探讨私校
学校体系的问题,第 5 个则走得最远,直接是针对国家体制去探讨,是循序渐进揭开我
们背后直指的命题。”
也因为原本的定调很清楚,就是挑战主流价值、促成对话,监制于蓓华也语重心长地说:
“这其实本来就不会是部大众路线的剧,我们也有心理准备,要挑战主流价值自然会面临
焦虑和压力,但我想这就是公视探讨教育议题要达到的目的,我们必须针对社会的问题去
叩问、去挑战,有讨论才有撼动既有架构、才有进步的可能。”
除了社会议题的探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也以崭新的切入角度和元素,达成公视
想促进影视环境改变的重要任务。监制于蓓华表示:“《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确定攻
上国际影音平台,7 月 7 日起确定会在 Netflix 与公视同步跟播,在全世界 191 个国
家同步播放,这是台剧的第一次。”《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因此不只在内容与议题上
跨越了疆界,也证明了只要有好题材、好创意与好制作,台湾绝对有能力制作出国际水准
剧集的实力,这对产业而言无疑是注入一剂强心针,多元化台剧未来的市场与观众想像。
(专访文完)
补充或复习:
http://tinyurl.com/y7og8qmc [内有已知的五个单元,参演卡司名单]
《你的孩子》全剧16支相关预告片 内有导演陈慧翎短访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LhKX7btG59fb9XwV85bOyQ4W6Hjsh6yi
07/07 〈妈妈的遥控器 Mother's Remote〉(本周播出)
07/14 〈猫的孩子〉 07/21〈茉莉的最后一天〉 07/28〈孔雀〉 08/04〈必须过动〉
作者: jack81082000 (mike)
2018-07-05 23:06:00
要拍成黑镜不是预算问题是你敢不敢拍的问题,拍出台湾总统在电视直播干母猪要很多预算吗?尺度不够极限终究只是隔靴搔痒,激不起媒体跟风,危险心灵那么久了也只是船过水无痕
继续阅读
[LIVE]《情‧份》 第57集 TTV八点档
pptstv
Fw: [电视] 社区型的短剧(小单元)
kelvin27
[新闻] 爱奇艺台湾站 2018 上半年 热门台剧排行
filmwalker
[越界] 鸡蛋里的骨头:越界小缺点
mysteryAB
[请益] 关于 人际关系事务所 播出
ShareefONeal
[闲聊] 这剧情发生在哪部偶像剧
w5327416
[新闻] 《美男鱼澡堂》首映记者会(非原标)
sakuraclow
[闲聊] 谢谢奇蹟的女儿-不能被遗忘的年代
ykan
[情报] 上周收视率 20180625 - 20180701
yenhao
[闲聊] 人间四月天 18年前的经典重现
destimona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