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文有人设与预告雷,避炸者请慎入—————
“这些人全部都是流离在外的异乡游子,
可是,他们透过吃到家乡味这种事,
他们可以跟遥远的故乡做一些连结,
所以,其实傅老师在做的事情是满了不起的。”
很喜欢植日生周记这段话,
算是帮《五味八珍的岁月》的核心思想,做了一个强而有力的定调--
味道与情感的连结。
其实这应该是不少台剧都做过、或剧情中多少都有连结到的主题。
单就植剧场而言,也有两部戏里,大家一直在吃,但吃的都不只是食物,
而是情感。
像是《荼蘼》给“方便面”这种食物的定义,还有汤家餐桌上的咸淡之争;
又像是《花甲男孩转大人》里,阿嬷一上台北就是提粽子给孙子,
无论婚丧,都得“办桌”,都有“厨师”出场的份,
此外,也呈现出台湾近十年来因为越籍配偶/看护的出现,在饮食上的两地口味融合...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个移民社会,
但在文化融合上,“饮食”似乎更走在语言、通婚之前。
植剧场优异的一点,是用相对精简的篇幅,去同时处理、涵括好几个议题。
当然,一部戏有一部戏的“官方主题”,
然而,主线是固定的,支线却可以收纳在细节里。
譬如,植日生周记里提到“阿春”设定为本省人的原因,
是想呈现一段较为本土的历史。
不但想表现出本省人在遇到外省人/面对国民党政府统治时的文化冲突与克服方式,
更设想到,本省人与外省人在交流时,除了“冲突”这类较为负面的状况,
也有互相适应、帮助,最后共同融合成为台湾文化的这个面向。
第一集,虽然还没有演到傅培梅与阿春的相识,
但透过一碗米粉汤的镜头切换,巧妙地衔接两个时空,
对傅培梅来说,米粉汤是她错以为“家乡味”的食物;
而对阿春来说,则是多盛一碗留给哥哥的“亲情记忆”
这或许就象征东北人傅培梅的“台湾时期”正要开始,
还有她接下来会接受到的文化冲击、以及异文化交流吧。XD
这集还有几个细节,我觉得做得很细致,
譬如阿春阿嬷的房间里,一眼望去最突兀的,就是床头那个水晶球。
我自己乍看之下觉得阿嬷根本潮到出水,怎么会拥有这种东西呢?
结果带到傅培梅的出场。水晶球的雪、与她的思乡梦......
我突然觉得,这会不会是傅培梅留给阿春的东西?
以傅培梅的家庭背景来看,她会有这么洋派的东西,似乎也满正常?
小梅是大连人,大连曾经受到英国、俄国与日本的统治,
小梅家里又是商人,对女儿的教育,想来应该是满洋派的......
年轻的小梅学的全是西洋/东洋来的新玩意,英文略懂、日文精通,还会拍照......
未来的夫婿程绍庆感觉也满有钱的,
再带到台湾之后美式文化进驻台湾的历史背景......
那我猜这个东西,应该就是傅培梅(或她的小孩)的吧?
再来是人设。人设目前看来有几点满有趣的:
一是少年阿春与老年阿春的个性设定,似乎完全无违和。
阿嬷生了一场病,依然中气十足,对孙子使用各种大小声命令句,完全没问题。XD
对照着少年阿春对哥哥的态度,会觉得这两个人的确有那么点相像。
而阿春也几乎算是本省女性“女人当自强”的写照,
没了爸爸又有哥哥要照顾,当然要恰北北的才行。XD
二是傅培梅的大胆偷渡行为,好像也跟她东北大姑娘的设定,是相互呼应的。
而从傅培梅为了家计努力工作赚钱的处境来看,
似乎也是之后她与处境、个性皆有些相似的阿春,在未来能够相知、相助的伏笔。
另外就是傅家的房子,跟《一把青》的台湾时期,的确有高度相似处。
还记得大队长曾经说过“以前在大陆跟日本人打仗,到了台湾却住日本人的房子”
这种讽刺且悲哀的话。但能分得一间日本人的房子住,已经算很好了。
只是,中国人要在原本设计成和室的日式平房里搭桌子、椅子,
还要一群东北人塞在这个框框里,感觉真的超挤。XD
或许这不是编导刻意为之的设计,
但看下来似乎还满顺理成章的就接受了这点巧思。XD
正因为台湾的场地有限,所以回想起《一把青》并没有这种拥挤室内感时,
就会好奇,这是否与两剧使用的镜位有关系。
(而比起傅家的父兄皆在,副队娘家就这么一个男人,但却又成天在部队,
所以这个屋子更常处于一种清冷寥落感,才显得格外宽阔。)
还有一点,则是现代线的KIKI。
傅培梅是大小姐出身,但却又不甘于做一个养尊处优的大小姐,所以深入庖厨。
KIKI似乎也是这样的背景--明明家里不愁收入,
却因为不想成为一事无成的“名媛”,偷偷跑出来打工,
结果跟阿宝意外结识,最后竟然也跟阿宝一起帮助阿嬷完成煮菜的心愿。(对预告的猜测)
KIKI的背景设定,就好像是现代线里,也安插著一个傅培梅,
企图呼应那个与我们现代人有点距离的“傅培梅时间”,所制造出的其中一条交集。
此外,反映真实历史的人物设定,
大概就是这部戏里目前至少已经浮出两对本省人与外省人通婚的例子:
一个是阿春与二战大将军“王孤夏”,(btw 小顾怎么老是捡别人老婆啊...)
另一个则是传宝的爸爸妈妈。
而跟着妈妈在台北长大、最后完全不用台语进行日常沟通的状况,
也是非常真实甚至有点残酷的台湾现况啊。
总之,虽然口音的部份还是有点刻意,
但刻意安插的方言,也算是表现出编导为了制造时代感的用心吧。
(虽然效果...不怎么好。)
其他假外省人就算了,(抱歉对从小在眷村长大的我来说,真的就是这样XD)
在口语表达上最自然的,除了上海董小姐以外,
应该就是我们阿春了XDDDDDD
她台语也太溜了吧!超土的!(称赞语)
最后不得不说花明/啊不是 是刘冠廷,
穿越时空之后怎么还是8+9,是一个戏路定型的概念吗XDDDDDD
总之那坏坏的样子,实在是太秋了~
作为植剧场的压轴,这部戏揪竟会怎么收尾呢~
还是颇令人期待的~
原po因为对花甲后半不甚满意,所以毫无悬念走进新戏里XDDD
但瞿导说花甲的集数从6增到7,所以五八从7减到6......
五八的故事时空跨度、还有人事关系复杂度,看起来比花甲大~多~了~
这实在令人担心呀~~~XDDDD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