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大稻埕22集播毕,借由男主角江逸安(致敬锦记茶行画家商人陈清汾)的视角,来述说
台湾艺术家的故事。
这部戏虽然挂在三立台湾台,但拍摄手法是公视水准(现在也在公视重播)。用了许多象征
的手法,贯彻艺术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艺术的精神。
大稻埕因为开港通商,以及茶叶樟脑贸易兴起,成为台湾最富庶的地区。富有的环境,也
是孕育文化的摇篮。大稻埕除了聚集东亚各地商贾,也聚集了文化人。而在一战之后,民
族自觉思潮兴起,大稻埕也成了反殖民运动的起点。蒋渭水、林献堂...等先辈除了发起
政治改革运动,也启迪台湾人的文化。
而画家们也深受这风潮影响,不少画家的画风也反映当时的意识形态。例如英年早逝的陈
植棋,用画笔反抗当时日本帝国单一的美术价值观,也是东亚野兽派画家的代表。台湾人
的意识,也在日本殖民时代逐渐形成。陈澄波的画作,总是充满和煦的阳光。一方面是写
实嘉义南国风光,另一方面也传达他对家乡的热爱。台湾画家们,虽说已入选帝展、台展
为荣,但更希望画作不该以日本人的标准来看,台湾应该有自己的标准,因此陈澄波、郭
雪湖、杨三郎...等七人成立台阳协会,办台阳画展,希望能鼓励台湾画家用自己的画笔
来记录自己的家乡之美。
女主角柯佳嬿,扮演逃家的童养媳庄如月。她追求自己的梦想,决定自己的未来,并且设
定他是舞台剧的女一。他的命运或许也影射台湾就像童养媳一样,大清国输日本,于是割
让台湾这个童养媳。但台湾人不甘当人奴仆,如同如月在自己第一部话剧<终身大事>所呐
喊的「我的人生,我自己决定啦!」
而台湾画家也伴随着大稻埕的兴衰,大稻埕的兴衰正是反映台湾政治文化的兴衰。随着文
化头蒋渭水病逝,中日爆发八年抗战,文化、政治活动逐渐被紧缩,话剧不能在演具备反
抗意识的戏码,画作只能替日本殖民政府服务。等到二战结束,看似太平岁月即将到来,
台湾人终于不再当人童养媳,然而狗去猪来,国民党贪污腐败,连个省展都充满政治算计
和冲突。例如郭雪湖的胶彩画不被视为中国画,是日本画,即便胶彩画是唐宋传到日本的
画法。陈澄波在嘉义火车站前被处决,双手被铁丝穿过。手是画家的生命,如此被玷污,
也象征著台湾艺术的衰亡。历史充满巧合,大稻埕的天马茶房,刚好也是二二八事件发生
的起点。在那之后,大稻埕也因为河川泥沙淤积,贸易地位慢慢被取代,变成一个老化的
城镇。而男主角举家搬离大稻埕,也象征大稻埕的衰亡。
这部戏真的是一部满有内涵的戏,也是第一部以台湾艺术为主题的戏。从这部戏也让人体
会到,美术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今日美术变成有钱人的奢侈品,民众也一味崇尚外来的
艺术,缺乏对自己文化的认识;相较之下,在郭雪湖那时代还比现代进步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