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unchline.asia/archives/24927 (娱乐重击)
专访《原来 1 家人》编剧:“荒谬的事情要用幽默去化解!”
采访、撰文/毕毕;摄影/林东亮 By Punch on 2016-04-28
在台湾制作戏剧,常得面临好剧本难寻的窘况,其中又以喜剧本最难找,也
最难讨好观众,尤其影视产业每况愈下,市场呈现一种几乎只有偶像剧才有获利
机会的状况下,台湾戏剧类型可说是越做、路越窄。
有鉴于此,友松制作公司成立编剧中心,两年多来网罗过十多位专业编剧,
但友松娱乐负责人薛圣棻一想到要做情境喜剧,仍是一个头两个大,只因为剧本
实在难写,于是新作《原来 1 家人》做了一个全新尝试:找来三位电视零资历
的 80 后,挑大梁负责剧本,试图跳脱传统框架。
2013 年重组的搞笑团体“达康 .come ”,原名“黄金比例”,由康康、阿达两人一高一
矮的组合,漫才式说笑逗唱广受欢迎,两人是北艺大戏剧本科生,曾是鱼蹦兴业团员,两
人严肃看待搞笑这档事的长才,被薛圣棻相中,成为情境电视喜剧《原来 1 家人》的“
编剧导演”;他们找来长时间耕耘于剧场剧本的林孟寰(绰号大资,台大戏剧系硕士,12
岁出第一本书,是作家、诗人)一起合作,3 人拼了命抖包袱,逼得五、六年级生的制作
高层只能放下老包袱,任他们为台湾的情境喜剧开创新的话术与辨识度。
至于编剧导演是个什么样的新头衔?说穿了,就是剧本内容发想、补笑话。
而又为什么要找来大资合作?讲白了,就是要找一只懂达康 .come 的好笔。
但回归到剧本的内容上,说穿了、讲白了,其实是场“受难记”!
Q. 首次获邀参与电视剧本,剧场和电视两者媒材不同,在创作上有何差异?
达康 .come(以下简称“达康”):因为每个人对“笑点”这件事感受不同,而笑点也跟
创作者平常熟悉的作品风格有关,在判断上容易出现很多分歧,还好《原来 1 家人》主
要观众群设定为 18 至 40 岁,跟我们平常演出的观众设定相似,所以我们以平常判断笑
点的设定与思维出发,只不过要符合电视制作的规格比较难。漫才是两人对口,很多笑点
的丢、接也跟电视剧不同,电视剧有很多情境,剧情需要有铺陈架构,所以找大资一起合
作。
大资(以下简称“资”):写作上不困难,思维上要延续 40 集则是很大工程,需要合理
故事背景,合逻辑的组织架构。基本上,我们每天都在想下一集要写什么,很多时候想到
一个很新的点,但实际放进剧本时又非常卡,这种时候还蛮多的。也常有三人意见不同,
每次争执不下,就由编剧助理出面调停。
Q. 漫才演出 vs. 电视萤幕演出,“搞笑”的呈现上,有何不同?
达康:很大的差异是,电视情境喜剧根植于某种写实面与家庭生活,所以没有办法推到我
们在剧场演出时的荒谬与奇怪,因此在编剧上斟酌很久,诸如角色多少、故事线条
与笨蛋喜感方向上,都经过微调;尤其是主角台词不能太脱离现实,所以我们将大
量漫才喜感与破坏式对白放在配角上,因他们不影响主线进行。
资:就像周星驰喜剧有很多时候是非常疯癫、非常狂,但一定会有个合理前题,我们也为
《原来 1 家人》找到一个平衡点,就是:与家人之间的感情。只要有一个合理前题,
很多事情都可能发生;在编剧过程,每找到一个有趣的哏,都要回头想想其合理性,
才能过得去。
Q. 选角结果谁最让你们惊讶?谁最有喜感?
达康:应该说 7 个主角都让我们很惊艳吧,当初在 casting (选角)时,只看过他们试
演的片段,实际投入演出后,大家越玩越开。当中刘子千算是给我们好几个层次的
惊喜,他真的是很刻苦地在背剧本,因为看不懂中文,也没演过戏,对台湾生活理
解相对少,读剧本时还真的带了一本完全是罗马拼音的剧本,要邱泽、坤达不断帮
他提词,当时我们心想:哇靠!这真的行吗?
结果第一集初剪出来,我们笑得快死掉,刘子千真的很有天生的喜剧感,不是说他
了解剧本多少,而是他先天会去设计自己的角色,直觉到非常厉害;因为喜剧有个
犯规的地方在于,太有表演经验的人有可能太匠气,但刘子千是一演就出来,完全
没有犹豫,反而很有效果,是原汁的惊喜。
资:剧本前后修了 3 个版本,也因演员或多或少地出线,而有些适当微调,但我们尽量
不因演员而修改剧本,大致上仍维持原创的角色精神。
Q. 哪位演员在理解剧本的过程,最超乎想像?
达康:刚开始跟邱泽沟通剧本时,他有点无法消化,因为台词多、戏份又重,与他以往的
高富帅演出大相迳庭,但他是非常认真的人,花了非常多力气去理解、消化角色。
我们放了很多漫才元素在这部戏里,而他的角色其实是最大的“吐槽”,是最大的
受害者,很多事情都反映在他身上,他最倒楣。后来,邱泽不但消化这个角色,还
加了很多个性上的特质,他的用功,转化成很不一样的演出。
Q. 80 后的漫才幽默,要如何让首次当制作人同时又兼任演员的蓝心湄理解?
达康:我觉得她还蛮懂的,她说不定是整个剧组中最理解的人。
跟在她旁边演戏,我觉得很浑然天成,不过她抱怨我们台词太多——因为喜剧本是
连内心戏都在讲话——她对戏时一直整我们、很敢玩,导演不喊卡,她就劈哩啪啦
演一大堆不是剧本的东西,或是开一些很黄的玩笑,让我们不知道该怎么接。
资:她的角色本身很荒谬,一开始我们很难拿捏 16 岁的人从未来回到现在该怎么写,加
上又是心湄姊演,结果是她很有活力,自己设计了很多表情,超越我们的想像。
Q. 会不会担心观众看不懂 80 后的喜感,就转台了?
达康:我们也在思考,所谓 80 后、90 后,都是为 70、50、60 年代这些人所定义的。
什么是 80 后?我们不一定比你们看得清楚,因为我们就生长其中,只能说我们选
择的题材与笑料方式属于这个阶段。唉,其实我们也是紧张不已,很担心收视率,
首播后可能买船票,从恒春逃到柬埔寨,搭舢舨船……
(访问后当晚,《原来 1 家人》开播,中视首播收视 0.66,最高点落在蓝心湄逆龄变成
邱泽与郭书瑶女儿,飙到 0.97 )
资:有些非常特定族群的笑点,我们会把它当成是彩蛋,会希望没有 catch(理解)到的
人也不会觉得少了什么,笑点不一点每个人都接受,但是家庭情境上会有辛酸、感人
的。我们会把这块补足,希望打动更多人,笑中带泪看。
Q. 剧本最想传达什么精神?
达康:一开始定调就是家庭。什么叫做家庭?什么叫做家人?以未来的女儿强制进入成为
家人一起生活的过程表现,家人是一条我们没有放掉的线,朋友之间也像家人。希
望在这么多离奇的剧情中,反而可以看到大家身边最靠近的事情,最贴近生活的事
情。
资:这出戏简直是个受难记!剧内角色在生活中不断遭遇失败,很多笑点都是在他们的失
败过程中,我们取笑他们,然后他们在下一集又能量饱满的出现,这是一种态度,还
蛮激励人心的。剧中角色就跟我们大家一样,遇到各种挫折、失败和挑战,但生活还
是要继续下去,要不断地去面对、解决,即使是荒谬的事情,都要用幽默的态度去化
解,这是这出戏希望带出来的精神。
Q. 怎么看《原来 1 家人》在台湾影视产业发展中的定位?
达康:比较麻烦的是,台湾人不太看自己本土的作品,正因如此,我们才更想试试看,想
试试以我们的能力,能在电视圈做到什么程度。
我们最想保有的是原创性,喜剧的原创性。喜剧最好看的时候,就是它第一次原生
出来,去演绎原生创作一定最有活力,希望有更多人能坚持原创性,去做搞笑的、
好笑的,不断地燃烧自己去做,也希望电视台对原创性作品能有更多耐心,因为长
时间下来,制作速食化会是一种伤害,就算步调慢不下来,还是希望有多一点耐心。
资:喜剧式娱乐产品其实有一个很大的文化功能。现在看中国剧、韩剧都很方便,可是我
们自己的喜剧呢?我们希望《原来 1 家人》能带进我们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识别度
,在其他国家被看见时,也能看见台湾文化,这种潜移默化的意识力量其实是很大的
,这也是我们一点小小的期待。
大资回忆,当初制作方第一次看到《原来 1 家人》剧本时,薛圣棻先批评剧本简直乱写
、乱搞,接着却说,如果继续用五、六年级生的观点作戏,等于与市场上的其它作品无异
,“于是薛哥花了很多力气否定自己来成全我们的剧本,也交代制作人不要伸手进去改变
年轻人的创作,剪接时也不能随意抽掉任何一个笑点段子,”这种力挺态度,让大资内心
相当澎湃。
《原来 1 家人》幕后工作人员几乎清一色都是 80 后,此外与《一把青》后制特效合作
,聘请《痞子英雄》美术指导,就连情境喜剧最惯常的笑声,都坚持不用罐头笑声,而是
请成音组重新录制。好笑影片在网络上已不胜枚举,单靠喜感就能喂饱观众难如登天,如
何在电视剧集的模式下,重点情境喜剧的火力?编剧们认为,唯有回头定义好的故事剧本
,让演员在剧本上有好的发挥,如此 45 分钟的铺陈,才会架构出更脱俗的作品。
延伸阅读:
□ 专访《原来 1 家人》蓝心湄:“一场戏要让人哭很容易,要逗人笑却很难。”
http://punchline.asia/archives/24594 (娱乐重击)
文章代码(AID): #1N6os7iB (TaiwanDr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