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t.ly/1QPbJOu
http://i.imgur.com/dmVkRPV.jpg
图来来源:《一把青》官方脸书粉丝页。
继纪录片《冲天》之后,曹瑞原导演,改编自白先勇原著的《一把青》也在公视上映了,
这部描写迁台前后空军眷属的电视剧,实为近年极难得的钜制,也已经得到了不少好评;
但很可惜,相对于《冲天》对〈西子姑娘〉细致的改编,它的两首原创主题曲,却都相当
令人失望。
这两首主题曲,片头曲〈看淡〉和片尾曲〈天上的男人 地上的女人〉共有的弊病是:
一、量体裁制得不够仔细,只沿用惯行的K歌曲式,沦为命题作文,而未能与本剧紧密融
合;
二、歌词太露,急于切题,急于作出诠释与感叹,流于煽情,把话都说尽了,不容人再作
其他感发;
三、修辞不精,以为是同情,结果却是直戳伤痛,尤其“未亡”等句,太过虐心,而且居
然两首都有,一虐再虐,令人惨然。
这并不是个案,也不只是台湾,而是近年所有华语影剧主题曲的通病。大家可以先想一想
:这么多年来,有哪些电影、电视剧的歌曲,是让你印象深刻,让你欣赏、喜爱的?其中
,有没有2000年以后台湾、香港的作品?那些让你觉得好的,是好在哪里?你觉得差的,
又是差在哪里?最后,最重要的问题是:影剧歌曲,要怎么做才能贴切配合,使两者相得
益彰?
要讨论这个不小的问题,我们可以先把影剧歌曲分为三类:
一、剧中人会听的:如演1950年代的戏,那剧中出现那个时期的歌,或者模仿当时曲风来
作的歌,就很合理。
二、剧中人会唱的:如传统戏曲唱段、歌舞片的歌曲,本身就承担推动情节的作用。
三、针对这出戏的画外音:承担将观众带入戏剧情境的功能,如“开封有个包青天”,这
通常是片头曲的任务;或者将剧中的情境再作延伸,则是插曲、片尾曲适合做的。
上面三类,都可以是旧歌,也可以是新作,或者旧词新曲、旧曲新词,例如拍《三国演义
》就把原著卷首,杨慎的〈临江仙〉直接拿来谱一首“滚滚长江东逝水”,或如黄俊雄、
黄立纲布袋戏《射雕英雄传》直接把西卿唱过的岳飞〈满江红〉拿来用,甚至如王伟忠拍
《光阴的故事》,直接把罗大佑的歌名拿来当剧名,主题曲也就直接用他的1982年版;或
如〈男儿当自强〉,把黄飞鸿系列电影惯用的古曲〈将军令〉填上的例子填上新词。也有
许多,是不管合不合用,只为交差或给歌手打歌,就硬搬过来的,1990年代有一大堆连续
剧都是这样,如《包青天》片尾曲〈新鸳鸯蝴蝶梦〉实在谈不上和这戏有什么关系,但靠
它从神思者〈Happy Arabia〉抄来的旋律、从唐诗抄来的歌词,照红不误,甚至没人在乎
搭不搭轧。其实,早在1930、40年代,就有不少为了打歌而硬凑的电影,不过那是影剧来
迁就歌曲的情况,我们现在先讨论歌曲配合影剧。
一首歌也可以同时是以上三类,如〈西子姑娘〉,你可以在剧中弄一台唱机播放周璇的原
版,那是第一类;可以找一个歌手(据说是周蕙)来唱现场,那是第二类;也可以像《冲
天》一样在片尾《三国演义》安排史茵茵的新版,那是第三类。又或者,黄霑给《天龙八
部》写片头曲〈万水千山纵横〉,是用萧峰的视角和口吻来写,而剧中萧峰并没有真的唱
出这首歌,这样可以算是以二类的笔法写三类的歌,港剧的黄金时代有不少这样的杰作,
如〈天蚕变〉、〈大地恩情〉,都是以主角的口吻去作一段可与正剧相映的独白。
讲到这里,各位应该不难想到:种类不同,或者说,要承担的功能不同,就应该有不同的
编曲、演唱、用法。这其实应该是谁都想得到的基本要领,但我们就是常常有人没做到;
没做到的原因可能有各种各样,但这里我们不讨论为什么,我们且先讨论差错何在。
http://youtu.be/3hwy3JpkB-c
看淡
A1 随记忆尘封的嚎啕声 沉淀 怨与恨
沉着 或许是福份
沉沦 变幻的
爱的浮生
B1 看淡了绝望才不浓 无奈才不痛
敢亲吻 下一阵风起和云涌
能幸福一分钟 甚至一秒钟
就快幸福吧 趁还能抱紧 未亡的
B2 看淡了才不再奢求 才迎向自由
肯接受 只有无形的能不朽
用眼里的空洞 去无视沉重
岁月不倒流 就让泪倒流 醃渍离愁
B’ 狂风停 云也该放开手 淡淡地走
http://youtu.be/zUS5lX6yhSA
天上的男人 地上的女人
A1 时代一旦疯狂到面目狰狞 生不逢时也只能身不由己
人被命运连根拔起 再随手散成漂萍或浮云
A2 静好岁月过成了颠沛流离 好女好男哪还有选择余地
一个个生命被扭曲 变成了酸楚的传奇
B1 在天上的男人 借来了翅膀飞
但羽翼蓦然被天收回那一瞬间 回望来处 该说爱或亏欠
B2 地上的女人们 迟早的未亡人 一只只还活着的鬼魂
早擦干泪痕 藏伤痕 但求余生
B’ 现世安稳 无战止争
《一把青》的片头曲〈看淡〉,片尾曲〈天上的男人 地上的女人〉,按照上面的分类,
都是属于第三类的“画外音”。片头曲负责将观众带入情境,片尾曲负责带出余韵或延伸
的思绪;乍看之下,两首是都有在配合需求,往应该的方向去做;但,仍是太草率了。
从曲式和编曲上讲,两首用的都是国语流行最常用的抒情K歌模式,说难听点叫“芭乐K
歌”(抒情曲英文ballad),K者,就是适合在KTV飙歌的。这种歌曲最讲究的,是要
有一段容易入脑的乐句,通常放在副歌,行话叫hook-line,让人能尽力欢唱,把情绪带
到高潮。两首歌都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然而,我们可以问两个问题:
一、用观众和制作人都最熟悉的这种现代都会情歌的曲风,配六十年前的戏,是否欠缺新
意与诚意?
二、这样的风格,真的适合这出戏吗?
第一个问题,答案可以很主观,容易流于各说各话,所以我们答第二题。就从副歌的高潮
乐句来说:它的确很入脑,很强调,但这样会不会太满,太过抢戏,造成审美疲劳?我觉
得会。如果这首歌是单独在舞台上表演,在KTV里唱,在电脑前单独聆听,这样的做法
或许是不错的;但当我想沉淀下来品味剧情,画面上却打出这样的歌词与旋律来轰炸我,
我会觉得烦,因为我不想被煽情,我想自己去感觉。
我并不是反对轰炸,每出戏的情况都不同,如前几年的《犀利人妻》有几首插曲,也是疲
劳轰炸的煽情做法,单独聆听时我只觉得烦,无感于这种老套;但当它配合画面,在剧情
冲突爆点响起的时候,我便觉得非常契合,而且感到欢乐了,因为这时我正正就是想看它
怎么煽情。而笑过之后,当我知道还有不少人真的入戏随之感动,我也会收起玩笑心态,
肯认它确实有对到一些真实的人心。
但《一把青》的年代,在我的认识与想像之中,人心是比较内敛、压抑的,而〈看淡〉虽
名为看淡,歌声仍是满满的唱出来,又迳行给剧中人明白定下一条出路:“淡淡地走v
,不留空间也不留余韵,这就未免太抢戏了。
〈天上的男人 地上的女人〉更糟,前半段站在一个距离之外,写对那个时代和故事的感
想,还可算是不过不失的作文;后半段却跳了进去,帮男人提问,帮女人作答,这是该你
做的事吗?剧情不就会演吗?而且,叙述就让人想要反驳:“凭著热血就视死如归”,哪
有只凭热血那么无脑?见过本人,读过传记,或看过《冲天》就知道,分明不只是这样,
《一把青》也没有拍得那么浅。结尾再来个等同废话的“无战止争”更是糟上加糟,给我
感觉就像一定要作个八股结论的命题作文。即便剧中有一个人是这么想的,难道其他人也
是这么想吗?肯定不会,编剧也不可能编得那么简单。如果我们作词要用这种“代言”的
写法,要很小心,不宜以偏概全,特别是不该用自己简单的想像,去覆蓋人家复杂的面貌
,但这首就犯了这样的大错。
还有“未亡人”,用这么硬、这么直白的名词去唱人家的伤痛,你真的忍心吗?歌手是按
要求,用一种悲悯的声调唱出来了,这给我的感觉就更恶劣:如果是让剧中人自己唱“未
亡人”来自况,或者用理性旁观的角度来叙述,那都还好,可他却是感性的旁观者,去戳
她的伤口,说:唉,真痛,一只只还活着的鬼魂。这会让人质疑你到底懂不懂人情世故。
〈看淡〉稍好一点,转化一下,作“未亡的梦”,但也太露了。
又还有“静好岁月”、“现世安稳”两句从张爱玲、胡兰成结婚启事抄来的词,虽然白先
勇和张爱玲是同一时代,可以相提并论的作家,但我看不出词人这样的引用有什么坚实的
理由,我只觉得生硬。
总之,这两首的弊病,以及近年台湾影剧主题曲的通病,就是一概沿用芭乐K歌的思维,
将满溢的声情,加在画面之上,好像生怕观众不能自己理解和感动的样子,只就急着要帮
他们作出一种理解和感动,给出一种标准解释。或曰“大众的水准就是这样,就吃这一套
”,我不信,我只相信是因循故习的制作人认定大众如此。退一步说,即便真是这样,现
在我们想要把戏做好,想要把和戏剧配合的歌曲写好,那也就应该切实去体察这出戏的性
质,用最适宜的写法、唱法去与它相辅相成。
那要怎么做才算好?既然说到《一把青》,我们就来看看白先勇原著所引用的这首原为
1949年电影《血染海棠红》插曲的〈东山一把青〉:
https://youtu.be/U-9VVqXgk60
东山一把青
词:方知 曲:黎平
东山哪一把青 西山哪一把青
郎有心来姐有心 郎啊咱俩好成亲哪
嗳呀嗳嗳唷 郎啊咱俩好成亲哪
今朝啊鲜花儿好 明朝啊落花儿飘
飘到那里不知道 郎啊寻花儿要趁早啊
嗳呀嗳嗳唷 郎啊寻花要趁早啊
今朝啊走东门 明朝啊走西头
好像那山水往下流 郎啊流到几时方罢休
嗳呀嗳嗳唷 郎啊流到几时才罢休
https://youtu.be/UHPqwGjCi4o
(东山一把青唱片版/白光主唱)
符立中有一篇发表于2001年的〈从金大班到尹雪艳〉,收录于《上海神话》一书,对这首
歌和白先勇的引用,有精彩独到的解读:
http://i.imgur.com/rJd179c.jpg
符立中所著《上海神话》一书中,对白先勇引用〈东山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