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弃那些动不动就失忆和滚床的老梗偶像剧吧!新型态台剧正崛起
http://buzzorange.com/2015/05/19/taiwan-drama-is-the-same-as-past/
“为什么台湾的偶像演的角色几乎都是王子公主,而不像日韩、大陆剧的演员一样,可以
演职人剧、古装剧等等呢?”
你是否也曾和我一样,思索过这个问题?
先回顾一下台湾偶像剧历史吧
台湾偶像剧主要针对年轻观众群,透过年轻人对爱情的渴望及天真烂漫,设计出一连串罗
曼蒂克的剧本,反映出年轻人对生命的美好憧憬。通常偶像剧以情感诉求为主轴,男女主
角借由不同的机缘认识、错过,接着面临连串的考验,最终达到幸福的结局。始祖是
2000 年的《麻辣鲜师》,接着 2001 年 F4 和大 S 主演的《流星花园》正式宣告台湾
偶像剧时代的来临,并进入偶像剧高速发展的阶段。而后,《王子变青蛙》、《恶作剧之
吻》、《花漾少年少女》、《公主小妹》、《命中注定我爱你》等等著名的戏剧接二连三
地出现,一部又一部的偶像剧如雨后春笋般开拍,然而偶像剧在追求快速的同时,就容易
忽略掉拍摄的质感及剧本的创意、细腻度,导致许多部偶像剧的内容如换汤不换药般,几
乎都是富家子配灰姑娘,或是有钱千金爱上穷小子的僵固题材,掌镜、场景技巧也不太有
进步,导致观众流失,曾经是偶像剧王国的台湾也逐渐失去优势。
台湾偶像剧的危机与改变
台湾早期的偶像剧问题大略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1.偶像剧定义狭隘:通常台湾偶像剧都是由年轻人、新人主演,借此呈现出崭新气象的
戏剧就称为偶像剧。然而这样的定义未免太过狭隘,只有一般民众对于偶像剧的既定印象
就是男的帅、女的美,甚至讲到偶像剧就想到爱情的主题。
2.演员普遍演技生涩:如同上面所述,台湾偶像剧演员常有新面孔,难免会因为经验不
足、训练不够而无法完美诠释感情戏、触动观众心灵。
3.偶像剧题材表面、没创意:再扣人心弦的爱情故事,若是重复看了十次,想必也会腻
吧。因此,偶像剧除了要扩展题材的广度、题材要多变之外,也应该注重剧本的深度及引
起共鸣的程度。
然而,近年来的偶像剧题材看得到改变了!
以本文作者为例,我也曾是看腻偶像剧爱情题材的观众,然而我发现,逐渐地有编剧意图
求新求变,开始撰写不同的、有意义的题材。其中,令我印象很深刻的有:
2006 年,张韶涵主演的《爱杀 17》,张韶涵在剧中饰演一对双胞胎、三种性格,该剧以
凶杀案为主线,伴随着爱情、亲情的两难,也点出媒体滥权的后果。剧中,姊姊逐步抽丝
剥茧厘清妹妹的死因,发现该案背后错综复杂的关系及许多不为人知的黑暗面。同年的《
白色巨塔》,带我们一探白衣天使的生活,他们也和一般人一样,有情感的纠结、有疲惫
、有被迫抉择的时候,这部戏是少数以医生为题材的剧,让观众过足了一窥究竟的瘾。
2007 年,十分受青少年喜爱的《终极一家》,取材独特,利用特技效果,带领观众穿梭
于不同的时空,异能界里的人们为了平衡 12 个时空及邪恶魔界而发展出不平凡的冒险故
事。
2008 年,偶像剧题材更延伸至警界,以《波丽士大人》为名,现实与理想的拉扯、友情
及爱情的激荡,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享受,该剧受欢迎的程度,使《波丽士大人》也成为
警察的别称。
之后,刻划女性细腻心理的作品也陆续被推出,如 2009 年的《败犬女王》及 2011 年的
《我可能不会爱你》,更有强调温馨亲情(如《那一年的幸福时光》)、以历史为主线铺
陈、叙述大时代悲剧的优质戏剧出现(如《我在 1949 等你》)。
由此可见,台湾的偶像剧的剧本多样性或许相较日、韩两国尚略逊一筹,但是台剧剧本并
非皆是僵固不化,而是需要时间调整及改变。
观众看腻偶像剧,台湾类型戏剧崛起
以往,我们观看偶像剧,只需要放轻松看,就能轻易理解剧情。但现在不同了,加入知识
含量的类型戏剧正在崛起,虽然这种戏剧成本高、背后考证功夫难、专业人才欠缺,却也
为台湾戏剧圈注入活水,带来更多挑战。对观众而言,他们必须要试图理解、甚至推理,
才能享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举例来说,与民众最相关的医疗最近就有令人眼睛为之一亮的作品推出:迷你剧集《麻醉
风暴》,该剧仅六集就获得台大麻醉科教授孙维仁医师及《白色巨塔》的作者侯文咏等人
的高度赞赏。本剧除了在公视播出外,也先在网络影音平台及公共电视 HD 频道首播累积
口碑。此剧由医疗纠纷带出了医界与医病关系的黑暗面,真实呈现了高压的工作环境带给
麻醉科医师的身心俱疲。
至于《出境事务所》则是以诙谐不失庄重的手法,探讨多数人较不愿意谈论的生死议题,
理性感性兼具。剧中角色面临的不只是亡者的离去,更是死者留下的未完情感债务,此外
,本剧深入了解与诠释礼仪公司的实际运作,更透过世代交替带出这个行业的过去与未来
。《出境事务所》由客家电视台播出,除了传统电视台外,观众更可以在客家电视台的
Youtube 频道、Line TV 上找到这出完整的、高画质的节目,这种双管齐下的方式,深
受年轻族群的青睐。
然而,电视台对此类戏剧的信心仍不足,由于成本高、题材新,导致电视台兴趣缺缺。他
们考虑的是收视率、是商业利益,注重的是戏剧卡司、观众埋不埋单等因素,使得一些新
颖的题材,如:台版 CSI 的《鉴识英雄》、大谈生死议题的《出境事务所》等等,目前
仍面临“电视台人人有兴趣,个个没把握”而“不敢播”的窘况。例如,《出境事务所》
的剧本早在八年前就写好,却因为生死议题太过敏感,电视台不敢碰触,八年后才在客家
电视台的大胆尝试下制播。然而,《麻醉风暴》的制作人曾瀚贤相当支持类型剧作品,他
说:“台湾的影视环境要往下走,还可以做什么?我认为类型是一个手段。”《鉴识英雄
》制作人顾超更是直言:“台湾电视台需要勇气。”
为了怕收视率不佳,《麻醉风暴》和《出境事务所》的行销方式也趋于网络化、年轻化,
都选择先在网络上播出试水温,希望先让网络评价发酵,再带动主频电视收视率及后续热
度讨论,由于播法十分大胆创新、内容也十分有深度,成功引起观众热议。
台湾观众收视习惯改变,如何找回流失的观众群?
各式网络平台提供观众管道观看英美日韩中等国的戏剧,观众不用再死守着电视,而是可
以随点随看,这导致了台剧对内需要突破、对外也需成长才能茁壮。近年来,国外的职人
剧、类型剧早已是收视的保证,而台湾的类型剧才正要起步,主要原因归结于人才培育不
足、相对低廉的片酬导致人才外流,进而投资人也不愿意砸重金在台剧上等等。要找回流
失的观众,就必须从制作单位的用心及创意、专业人才的培植、电视台的勇于尝试下手,
若是能在雅俗共赏的基调上,为知识讲个动人的故事,那么台剧历史的新页便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