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这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剧:台湾偶像剧发展未来

楼主: 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2015-02-21 18:53:11
<这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剧>:谈台湾偶像剧的发展与未来
http://tavis.tw/files/15-1000-15040,c171-1.php
文/ Megan
“16个夏天的结局好催泪喔,尤其是家妮打开一个又一个韦德生前帮她预先准备的所有礼
物,我也跟着泪崩了......”、“征婚启事里多情的伦总裁跟阳光的自行车快递男,如果同
时出现在现实生活中,妳们会选哪一个阿?”我在骑乘Ubike,享受煦煦微风轻抚,一旁
同行的姊妹们此起彼落热烈讨论著,我一方面觉得她们真是入戏得可爱,一方面有感戏剧
在生活中的无形渗透,在我们投入戏剧的同时,戏剧也仿佛悄悄参与了我们的人生。
随着与生活经验贴近的剧情铺陈起伏,戏剧的感染力让我们产生了投射心理,遗憾、亏欠
、欣喜、后悔、憧憬等种种情绪,似乎在对剧情心有所感的那一刻彻底告解并得到救赎,
即便那只是短暂的片刻,无论经历过的或没有经历过的,在现实生活中不被满足或未能实
现的,都在南瓜马车消失之前,因此得到宣泄与回馈,我想这就是戏剧的魅力所在。
台湾偶像剧的内忧外患
台湾人有多爱看戏剧?根据2013年统计资料显示,戏剧播出时数占所有类型节目的16.7%
,但收视占比可达整体市场的26.6%,多为女性族群所贡献,显示戏剧的收视效益可观。
但其中台湾自制戏剧节目播出时数仅占三成左右,其余版图即被韩剧、大陆剧、日剧、港
剧等外来戏剧蚕食鲸吞,韩剧(26%)及大陆剧(25.5%)两者加总已超过台湾戏剧市场
的一半,显示我国自制戏剧的播映时数仍有努力的空间。
戏剧流通能活络文化交流,但若落于大量引进外来戏剧就是侵蚀自己的文化,以致为迎合
市场牺牲了更多题材的创作可能性。虽然以收视反应来看,台湾自制戏剧整体的收视表现
仍比外来戏剧为佳,但收视毕竟反应的是传统电视的状况,台湾戏剧面临的是多萤跨频的
威胁与挑战,外来戏剧有大部分的收视市场隐藏在网络媒体当中,尤其在下一代观众的养
成,威胁不容小觑。
姊看的不是戏,是共鸣
回顾台湾偶像剧,从近年的《败犬女王》、《螺丝小姐要出嫁》、《求爱365》、《结婚
好吗?》,到今年的《征婚启事》、《摩女抢头婚》都是以婚姻为戏剧探讨主轴,锁定轻
熟女为目标收视族群,希望能让戏剧收视主力的女性族群产生共鸣。这个阶段的女性,背
负与日俱增的年龄压力,面临人生许多的重要抉择,包括工作上的欲走还留,感情也在单
身的自由与寂寞和婚姻的安定与束缚间来回徘徊,无论是幸福自给论的“不婚主义者”;
相亲邀约不断,积极寻觅Mr.Right的“婚姻憧憬者”;高处不胜寒的“三高女性”;爱情
乌托邦国度的“完美主义公主”;还是旧伤尚未复原,新人非请勿入的“刺猬女孩”,或
多或少都能在婚姻议题的戏剧里找到内心的自己。现在商品行销讲求体验,戏剧也是同样
的道理,要带给观众“有感体验”,才能产生“有感效应”。
犹记去年出席香港国际影视节的研讨会,与谈者为韩剧《继承者们》的制作人尹夏林与来
自两岸的制作人及编剧,一同分享如何打造成功戏剧。尹夏林即指出一部好的戏剧,必须
了解观众的内心,关键要素在于故事情节,要让观众看了会产生“共鸣感”,另外一个重
要因素则是故事的“趣味性”。虽然对于不同国家与不同年龄层的观众而言,这两个因素
的标准不同,但她发现有一个关注的共同点即是“爱情”。例如:《绅士的品格》谈论的
是40岁的爱情,《祕密花园》呈现的是30岁的爱情,《继承者们》则是20岁的爱情,观众
心里都能同样找到对于爱情的一种悸动。共鸣可来自不同角度,并非全然是时空背景。热
门戏剧的情节及剧情的意涵、经典旁白也经常让观众朗朗上口,回味无穷,由此见得时代
感、情节、旁白都决定了观众内心共鸣的连结强度。
创作的涟漪与创新的勇气
相较于韩剧,台湾偶像剧的预算成本跟作品是属于小而内敛的,没有华丽震撼的行头排场
,没有复杂悬疑的剧情铺陈,也没有夸张渲染的对白表现,少了韩剧常见的阶级地位斗争
和恶欺善的算计内容,在用心制作的台湾偶像剧,看到较多的是情感的细腻演绎,看完之
后内心的独白涟漪仍旧余波荡漾,这是很富价值的特点,自然平实却可看见情感意涵的深
度,不单是人生剧展,像《我的妈妈》以罕病儿童为题材,道出父母在爱与压力中,面对
现实生活的经济奋战与无奈;《16个夏天》,勾起了观众心中说不出的回忆与遗憾,在看
戏的同时,仿佛从学生时代再走过了一次。
最近播映的《征婚启事》,即便剧情因素配角众多,每个角色仍定位得十分鲜明,从随着
女主角心情转换的不同风格装扮,还有包括导演运用周围静止只有特定角色独白的舞台剧
手法、近似综艺节目的变装缩时画面、时光场景交错的穿插式叙事表现、立体故事书的呈
现技巧等,种种不落俗套的画面手法都让人非常耳目一新,且场景多样,变换流畅,在剧
情连贯的同时,每一集又自成主题(例如:第一集是“背叛”、第二集是“伪装”、第三
集是“勇气”......),每集内容看来各有不同的感触,十分过瘾,可看出剧组团队的用
心与创新。尤其“创新”在台剧是较缺乏的,在紧缩的预算下,对于题材及呈现方式多趋
于保守,但或许戏剧产制业者更应该反向思考勇于创新,才能创造更多可能性,有更多突
显的机会。
国际无界限,内容即媒体
在多萤跨频使用行为发展下,戏剧产制业者要思考的不再是将观众吸引到特定的收看平台
,而是要去了解观众偏好使用的媒体平台,制作适合不同媒体的内容型式触及观众。各种
媒体平台都只是管道,重要的是内容要能吸引观众收看,或许如此接触到目标族群需要耗
费更多的努力,但这对媒体业者在行销上其实是很好的契机,因为这也代表了跨国行销界
线愈趋模糊,好的戏剧不仅是内容,也是媒体,像《我可能不会爱你》由于播出后大受好
评,受新加坡旅游局之邀拍摄了23分半的微电影,也相对让这出戏剧的效应延续。而《征
婚启事》由最早期的书,跨足舞台剧、电影,到现在的电视剧,在YouTube影音平台上经
营频道,发展行动装置App等,在多媒体平台趋势下,有了更多行销的可能性。
但曲高和寡没有用,有了行销产生的收益才有永续产制与经营的希望。像现今专为网络产
制内容已成趋势,优酷土豆、腾讯等大陆的大型网络媒体平台已开始自制戏剧,因此国际
戏剧市场将更为竞争,而台湾多是在产制内容后才开始思考行销,因此海外销售戏剧仍多
以旧片为主,或许我们可以学习韩剧的精致与海外行销的野心,从一开始的戏剧选题、筹
备规画等前置作业时期,就一并将宣传行销纳入思考,开播前先寻求海外合作媒体平台,
利用多方宣传议题行销,缩短海外地区观众看剧的时差,甚或同步开播,引发观众对于新
戏及未播出内容的期待,如此才能在开播热潮达到集中火力之效。
希望台湾媒体用心做,台湾观众用心看,用这份努力下的感动,让在刻苦经费中坚持为台
湾产制优质戏剧,培育戏剧人才,以及提供更多工作机会的频道及戏剧产制业者,能不断
传承,向前走出国际,就像《16个夏天》里家妮说过的“人生中的某些感动,常常来得莫
名其妙。但那些感动,是一种力量。让我知道我可以往前走、一直往前走。”
作者: IEhacker (《ID暱称》)   2015-02-21 19:44:00
姊看的不是戏,是共鸣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