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心如:不打安全牌,回家擦亮台剧招牌
2014-06-25 天下杂志 550期
完整版: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9143
![]()
没有挑战的事,对林心如没有吸引力。身兼演员和制作人,镜头前甜美、背后吞泪水,当
台湾演艺人员前仆后继“登陆”发展,她却选择带着资源和经验返台,给台湾戏剧发光的
机会。
招牌大眼、带着酒窝的微笑,温柔婉约,这是人人都认识的“紫薇”;而身穿格子衬衫、
牛仔短裤,随意扎著马尾,不时大笑,坐在片场和工作人员吃便当、开会,同时身兼演员
和制作人的,是在大陆打拼超过十年,回台湾拍戏的林心如。
“我会先考虑自己喜不喜欢这个故事,找演员很直觉,包括第一个想到的导演,之前合作
过的哪个监制很适合,”以过去多年的演艺经验,林心如负责演员、导演的挑选,另一位
搭档谭君平则负责控管预算和进度。
更多的是,她对品质的坚持。哪怕只有一场戏,仍带演员去现场取景,而非在拍摄基地。
她也敢于投资两倍预算,筹备金钟剧。再加上她的演员出身,林心如更了解如何赢得人心
,把化妆室变成中央厨房,不断供食。当演员生病,她也是第一个送花篮、水果。
“她非常聪明、认份,这件事情是自己愿意的,不管多苦都会做完,不会有太大怨言,”
认识林心如十七年、同时担任经纪人的谭君平观察,当了制作人后的林心如,更了解如何
和剧组人员沟通,懂得体恤。
顶着妹妹头,穿着牛仔吊带裤的林心如,坐在面摊的铁椅上,和同伴吃面,这是她的新戏
《十六个夏天》拍戏现场。
当台湾演艺人员前仆后继到大陆发展,林心如却选择带着资源和经验回家。
离开每年两位数成长的大陆电视市场,重新踏上家乡,林心如面对的是不到二%成长率的
台湾电视产值。
一一年统计,该年台湾的电视台共引进中国戏剧一五一部,韩剧七十八部,韩剧播出时数
占比更逼近四成。台湾自制戏只剩四十九部。
台湾影视产业不仅被韩流抛得愈来愈远,台湾人才也成为中国市场起飞的引擎。
“台湾一集都一百多万台币(制作费),不到四、五十万人民币。有时候在大陆,给一个
大牌的片酬就四、五十万这么多了,怎么拍戏?所以大家会出走,很可怜,”两岸制作费
相差两倍以上,林心如看到大陆的一个现场制片,经过两、三部戏后,已成为制片主任,
学习快速;反观台湾资金短缺、人才外流。
“很多人会问,我们干嘛回台湾拍戏,好傻,在大陆赚钱不就好了,”谭君平发现,即便
是台湾演员,都不愿意拍时间长、钱少的台剧。
“会回台湾拍戏,更多是因为归属感。这里是自己的家乡,很希望能为自己的家多尽一点
心、做点事,”林心如说,台湾曾引领华流,创意仍强,应该要跳脱打安全牌的模式,找
出新意。
率先回到台湾,林心如就像是一颗小石头,希望能掀起阵阵涟漪。
“她想要回来台湾拍戏,不是为了钱,是想要做自己的东西,”曾自比音乐圈的地下乐团
,导演许富翔爱好非主流题材,这次与林心如合作新戏,不再侷限在爱情偶像剧,而要让
观众产生共鸣。
林心如要打造的是,独特的台湾戏剧精品。不走台剧边写边拍的做法,她坚持把剧本写完
才开拍,每一首歌曲和每一件道具皆细细考究年代。
“每出戏不一定都要几亿的大格局,如果做小品,专注把故事说好、把质感弄好,找合适
的演员来演,用心做的东西,大家一定能感受得到,”林心如用外地赚来的钱,补贴自己
的梦想。
“她的企图心很强,很有勇气,愿意投入,这个特质比较不容易在其他制作人上看到,”
TVBS节目部总监刘思铭,一年多前就力邀林心如回台制作戏剧,希望借重她两岸的知名度
,让台剧能够回到睽违三年的大陆卫星电视。
“或许一些已经很固定在大陆发展的朋友,会觉得也许回来也满好的,因为毕竟这是自己
的家,”在海外奋斗多年,名利双收,林心如选择从自己做起,回到台湾,把荒芜已久的
小径重新走出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