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跟家里长辈聊到以前的民族路夜市,据说全盛时期曾经向东延伸至中山路,甚至是
现今改称北门路一段的博爱路。好奇心驱使下就去图书馆翻了些资料,结果被我在林森图
书馆翻到苏南成前市长时期编写的《台南市志》,就顺手拍了当年的夜市名册:
https://i.imgur.com/oIYpW9Y.jpeg
这边简单写一下当年的历史背景和现代台南夜市的发展简史:
民族路夜市起源于民国40年代(1950年代)出现的小公园、石舂臼、康乐台三处摊贩街,
约在民国60年(1971年)之前形成由西门路连绵至博爱路的民族路夜市。
民国72年(1983年)当时的苏南成市府以影响市容、交通、卫生等名义,要求民族路夜市
摊商迁移至新建的中国城、国花大楼(中央市场)、友爱市场或保安市场营业,且订定当
年度的8月31日为民族路夜市的“大限”。
当时夜市的摊商认为中国城、国花大楼租金和管理费昂贵,而友爱、保安两座公有市场的
保留摊位位于三、四楼,担心影响游客的造访意愿,因此多不愿搬迁而极力抗争,最激烈
时还曾有代表至台北中正纪念堂抗议。
时间拖到1983年的8月31日,民族路夜市终究还是在这一夜之后划下句点,但市政府与原
夜市摊商间仍僵持不下,最后才在省议会蔡介雄议员和省政府的介入下,市政府在北区郑
子寮文小53用地兴建临时摊贩区以收容原夜市摊商,即今天的小北商场。
而虽然当时市政府整顿的目标为民族路夜市,其他市区内的街边夜市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波
及,如位于当时市区边缘的菱洲街夜市也迁移至郊区,成为今天武圣夜市的前身。其他如
仁和、光州夜市等则可能是本来就在郊区,所以没有在这波整顿中消失,而出现在上面那
张附图当中。
另外,因为民族路夜市案的影响,台南市区主要的夜市也从原本的街边夜市,转为划定一
块空地作为摊贩集中区的模式,成为台南夜市的一大特色。
对照现在市场处的夜市名册,可以发现当年的25处夜市中,留存至今的有:东区的仁和夜
市(仁和市场)、南区的湾里夜市(湾里市场)、西区的武圣夜市、北区的成功夜市(小
北新成功夜市)以及安南区的十二佃夜市、中洲寮夜市、和顺国宅夜市(安中传统夜市)
、土城夜市(土城圣母庙夜市)、港仔墘夜市(桦谷夜市)等9处。
其他如大东东夜市、大东夜市、大益夜市、郑仔寮花园夜市、新永华夜市、新同安夜市等
6处夜市,则多源自于千禧年前后新成立的夜市。
参考资料:
《台南市志》;台南市政府;1978年
[注]实际上出版年应该在1986年之后,不过这本书是在林森图书馆的罕用书库中,调阅
的时候忘记拍页尾的出版年,只好先依据市立图书馆馆藏查询的资料
吴昭明;〈生活休闲〉台南点心文化的时空背景 ──民国70年为界;中华新闻云;2024
年1月8日。
维基百科〈民族路夜市〉页面
台南研究数据库〈武圣夜市〉页面
台南市列管夜市名册;台南市市场处;2024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