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公务员烧废弃物,竟烧出台南小镇奇蹟?
天下杂志
2020年8月27日 上午11:08
文/蔡立勋 图片/吴宙棋
“如果他没来,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没解决,”住在台南官田超过一甲子、官田乌金合作社
理事长谢金章有感而发。
在官田人的记忆里,车过菱角田边、柏油路旁,总能见到一堆堆状如牛角的菱角壳,有时
,还夹杂点腐臭味。
这道日常风景,将逐渐消失。
提到台南官田,有些人想到的或许是前总统陈水扁的故乡,但这里也是台湾最大的菱角产
地,年产量约6800吨,占全台七成,也因此产出上千吨的菱角壳。
菱角壳属于农业废弃物,不能直接交由清洁队处置,但若任其自然腐烂、分解,需要3年
,且腐臭味、蚊虫伴随而至。不少菱角农改采焚烧处理,却又造成空污,使得当地居民长
期拿菱角壳没辄。
但自从6年前,官田区新任区长颜能通上任后,解决了这个困扰官田人多年的问题,还带
来经济价值,甚至帮在地长者找回自信。
颜能通原任职台南市政府环保局,主管市内37区清洁队。他上任初期举办社区营造课程,
在一次焚烧稻壳成为稻壳炭时想到,或能将菱角壳如法炮制,或许可解决废弃物问题。
起初,颜能通与民众土法炼钢,使烧金纸的铁桶,将菱角壳碳化成菱壳炭。后来,专研孔
洞材料的成功大学化学系特聘教授林弘萍义务协助,并成为团队研发主力。
团队花了一年不断试验,才打造出现有的碳化设备,目前每年约可生产90吨菱壳炭。
“菱角壳要晒多干,桶子要挖几个洞,在桶子要烧多久,什么时候送气,”有张娃娃脸、
看不出已50岁的颜能通细数其中眉角。
菱壳炭性质类似一般消费者较熟悉的竹炭。除了制成吸附异味、水分的吸附包,也能中和
水质、过滤污水,以及加入植栽里头,保湿固碳,保水保肥。
家住嘉义的陈先生,曾在参访官田时买过吸附包,放在家中冰箱、衣柜,对于吸附异味成
果很满意,一试成主顾,还推荐亲友购买。
接下来,是如何赋予菱壳炭经济价值,使废弃物成为“乌金”。
颜能通建立一套分工体系。以2018年成立,各社区认股的官田乌金社区合作社为核心,固
定每公斤4元收购菱角壳,再由官田10个社区的“卫星工厂”负责加工。
颜能通解释,官田高龄人口超过两成,社区活力不断消失,他在上游环节拉进长者、中年
失业民众,并以闲置多年,国有财产署在官田造林的办公区,成立“菱炭森活工场”,尽
可能活化社区所有资源。
末端行销由那颗炭公司、34岁的专案经理李政宪专责;长期关注大学社会责任(USR)的
昆山科技大学企业管理学系助理教授杨泰和与团队,经由USR计划,协助设计产品包装、
架构网站、发想合作提案,奠定菱壳炭产业的基础。
去年,在官田乌金合作社、那颗炭2处平台销售吸附包等产品收入,总计近100万,加上官
田区公所、劳动部多元就业开发方案及培力就业计划等经费,扣除人力、设备更新等成本
,合作社约有盈余45万,是前一年的两倍多,半数用来回馈在地。
前国发会主委陈美伶是菱壳炭的粉丝;每当她看到有机会使用菱壳炭的场域,就积极牵线
。国内一家共享电动机车业者,便曾透过她造访官田,洽谈以菱壳炭吸附机车内安全帽异
味的合作案。
颜能通仍不讳言,如何进一步提高产品销售量,消化掉更多菱角壳,让合作社收入更稳定
,进而创造机会吸引青年返乡,是他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与颜能通合作5年的林弘萍则说,直到现在,还是有人调侃地问他,“你们怎么还在烧菱
角壳?”
但他只在心里反问,“怎么不问我们为什么烧这么久还没停,当地人还来协助,没有阻止
?我可以持续这么久一定有我的能耐,”正以菱壳炭开发新材料的他,对未来有信心。
https://reurl.cc/ldRVp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