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山上]偷走山上老街区那几栋被遗落的古厝

楼主: jones921245 (jones)   2020-03-31 21:09:04
哈囉!我是地方贼,欢迎大家,喜欢偷走地方的故事
偷走完整图文网志版:https://bit.ly/2WX2SCM
可以顺便偷走贼的脸书按赞,支持我的文字:http://t.cn/RmPbrSh
最近满常写台南的文,也更认识台南一点,也希望台南的朋友可以给一些回馈
尤其这篇关于山上,真的很喜欢那里老街区的氛围,就梳理了山上几间老屋的故事
[地方 #林医生馆、山上天主堂、林雹古厝] 贼贼今天不上山,但我们到山上偷老街的故事 #山上区 / 台南市
如果参观完山上水道,想要寻求不同于观光胜地的拥挤,不妨就到附近的山上老街走走吧!虽然离水道只有几分钟车程,但大多数游客都不会把这放在行程中,反而塑造出闹中取静的隔离氛围。其实想写山上老街满久了,那天只有在一个多小时,毕竟山上水道就看了很久,却发现了山上老街许多宝藏。山上老街所在的山上里,过去也有申请农村再生计画,可以看到老屋红砖旁边的意象设计。
“山上”这个地名很有意思,只看这两个字,会以为这个小镇在深山中,但其实不是,山上区的最高海拔可没有超过三百公尺。山上水道也只是建在相对较高的新化丘陵上面,要真正进到山中应该还要往西到湳西、南化。那为什么这里称为山上呢?曾文溪流过山上区的北方,与大内区形成一条天然交界。山上位于新化丘陵西麓,曾文溪在此有河阶往上。从溪下往上看,很像群山环绕的几个聚落,而被称为“山仔顶”。
追溯有关山上地区的文献,最早这里是附属于大武垄社群的“芋匏社”活动领域。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的《重修台湾府志》便曾提过芋匏社。十年后,黄叔璥的《台海使槎禄》也列出芋匏社,但将他们列为熟番,代表芋匏社在明郑时期屯垦制度下,在与汉人相处下逐渐汉化。而后西拉雅族新港社,与从新港社分出的卓猴社占领了芋匏社原本的活动领域,山仔顶也在其中。
从明郑时期带来汉人移民的屯垦,与原住民朝夕相处后,到了嘉庆年间,山仔顶才真正有聚落的型态。不过在施琅攻台,台湾纳入清朝版图后,原住民们被迫输饷纳税。而随之而来的闽粤汉人,便开始向原住民们贌垦番地,采取了与原住民不一样的垦殖土地方式,不少土地大量被开发。不过这样也侵害了原住民的生活领域,西拉雅族被迫汉化,或是再次东迁。(补充,照片这栋是林宅)
既然嘉庆年间成为聚落,山仔顶又在曾文溪旁,商贾与民众都是靠曾文溪的水运来往对岸大内石仔濑与山仔顶之间。不过有一次山洪暴发,曾文溪曾在山仔顶后方的山仔尾决口改道,也造就现在山仔顶像是被溪流环绕的形式,当时的八个村落也被称为“潭内八庄”。日治初期,依然原有清朝时期的地名山仔顶,只是随着不同时期的改制,归属的行政区域相对不同而已。
正式改名叫“山上”是在大正九年(1920年)那次的行政改制,山上区隶属于台南州新化郡山上庄,并设置一庄役场。那时的庄役场,看台湾百年老地图,应该是设置于天后宫旁边。虽然前面大略介绍了山上族群迁徙与发展的变迁,但大家更想知道旁边照片老屋的故事吧!上面和右边照片是当地人俗称的“林医生馆”,由当时的林清南医生所建。后代子孙也多为医生,像是林茂先生就曾担任过台南医院院长。
林医生馆有两大特色,其一是设有“楼半”,也就是阁楼,左右各开设一个对外窗口,还有栏杆可以俯瞰户外,且楼半木板上的山水图会极为雅致,具有日本浮世绘风格。而在狼到下方还有一座西式洗手台,这也是让贼久久无法忘记山上老街的地方啊,很想把它搬回家,不过这样就成为真的贼了。山上老街老厝林立,大部分保持都不错,可惜人去楼空,左边这张过去应该是杂货店,还有旧时的公用电话。
再来是山上老街区两间重要的信仰中心,山上这间天后宫位于山上国中旁,占地也很广大,主祀神明为“玉二圣母”。 玉二圣母又称为二娘娘,神像是在明顺治十八年(1661年)跟随郑成功的水师渡海来台。郑氏家族统治台湾后,二娘娘随着驻军进入大内北尾仔地区,并在该地安座。而后二娘娘只是驻军迁居到对岸,因曾文西环绕的山仔顶地区,二娘娘便长驻于山上,保佑山上居民的平安。
咸丰四年(1854年)兴建了一座土角庙宇,算是天后宫的前身。不过光绪五年(1879年)发生地震,庙宇倾毁,才又重建。后来从善化茄菝天后宫奉请“大妈”,善化庆安宫奉请“三妈”,三神共祀,二娘娘改称为二妈,并成为专供奉妈祖的天后宫。山上天后宫是山上寺庙中分宫最多的庙宇,在三峡、嘉义天后宫、麻豆、虎尾、高雄都有分灵的庙宇。天后宫也因信众多,后来也重新改建。
除了天后宫之外,山上老街还有另外一座宗教建筑。洗石子立面,搭配屋顶上的黑色屋瓦,这么日式风格的房子,让人很难直觉想到它是天主堂,而会猜想可能是庄役场之类的公共设施。倒是这栋建筑渊源与庄役场还真的有点关系。山上天主堂大概建于昭和十一年(1936年),是当时山上庄役场助役,相当于现在的乡公所秘书田俊秀先生的住宅。不仅作为居住所用,还有办公用途。
田家后来将屋子卖给山上教会,不过因山上人口外流,信众不多,山上天主堂一度荒废二十年,是杨照阳神父利用传教的空挡,从永康区到山上整修,才恢复原貌,并重新找回教友,让建筑能够再度使用。虽然天主堂铁门关着,屋顶上的瓦片也还在修整,不过从门外望去,两根罗马圆柱分立台阶也颇具气势,现在想想如果不看屋瓦,作为天主堂好像也说得过去,更何况它乘载了山上不一样的宗教记忆
山上老街中不少闲置的古厝,游人都能找到自己认为瑰宝的一栋,不过当中最引人入胜的还是合并中西风格的三合院“林雹古厝”。既然有人名,当然要先从他开始介绍起,林雹在世的时间从嘉庆九年到光绪九年。虽然都是九年,但他可是经历了六位清朝皇帝。关于林雹的故事是这样的,他是出生于山仔顶的贫困人家,平常做苦力帮庄里人挑甘藷等农作物到台南府城去贩卖。
有天,在麻豆经营糖业而致富的林文敏想要在山仔顶设立糖廍,拓展他的制糖事业,便寻找到同样姓林的林雹。看他忠厚老实,便将山仔顶产业和糖廍设置一事交由林雹处理。当然,能盖起这么豪华的三合院厝,代表林雹协助林文敏管理糖廍应该不错,也才能从贫穷子弟飞黄腾达到能够主持山仔顶天后宫的重建。在中研院台史所还能找到同治年间,林雹向他人购买土地的契约文书。
说到糖廍,甘蔗在清代及日治时期都是山上的主要作物。日治初期,山上地区还是采用清代延续的传统糖廍制造方式。而后明治四十四年(1901年)三井财团在高雄桥头设置第一家新式糖厂,并在明治四十三年建造(1910年)建立车路墘(仁德)制糖所,山上的甘蔗是被该制糖所收购。直到本土的“台南制糖株式会社”兴起,后由台湾制糖株式会社承继,山上的甘蔗划分到湾里制糖所的产区。
山上庄既然属于湾里制糖所的原料区,为运送甘蔗,便有铁路和轻便铁路的出现。在铁路方面,台湾制糖会社曾有左镇线,横跨善化、新市、山上、左镇等庄,路途极长。大正十三年(1924年),“新化轨道株式会社”的成立,路线从台南市花园町到玉井,山上庄隙子口地区就在这条轻便铁路上。在民国四十三年(1954年)甚至有玉善线的糖业铁路,直到民国七十八年(1989年)废线,山上应该找不到其他的铁路遗迹吧!
前面有点顾左右而言他,想说还是顺便带一下山上的糖业历史以及交通运输的历程,现在到山上也只有比较不方便的客运可抵达。回到林雹古厝,虽然山上当地可能还留有“有钱雹叔公,无钱落仔雹”的谚语,不过这座林家人发迹的精美祖厝却早已废弃。虽然这座古厝并不是林雹在世时所盖,大概兴建于昭和年间(1930年左右),所以才有中西日式的建筑风格,不知为什么有些报导说林雹住过这。
虽然古厝结构毁损的满严重,但仍想像得出它在山上建筑的代表性,尤其那些精彩的线条与洗石子装饰。虽然双侧护龙都已被几乎塌陷,特别是右护龙已经被大树贯穿,算是岌岌可危,但仔细往被树叶或枝条遮盖处去瞧,能发现左右护龙山墙脊头上以洗石子对称螺旋回纹所做的装饰,这也是林雹古厝重要的建筑特点之一。门窗上的雨遮,除了平板的,也有拱形,让整体设计更有跳跃感。
古厝另外一个可看点是正厅前“轩亭”的设计,虽然轩庭的木造屋顶已经损毁,四根仍然挺立的柱子依然抢眼,也能看到他半拱的设计。这时正好太阳西下,由内往外看,可以看到门梁三个“林”字的窗櫺,别具巧思外,也试图召回林家人赶快回来拯救古厝啊!如果有注意看照片,正厅窗下还有彩绘大师吕壁松所做的山水画,典雅却又彰显富贵,与护龙墀头上的花草皆有画龙点睛的效果
古厝里面除了木结构和一些精致的设计仍然清晰外,其他都已净空,不知是被小偷偷走,还是被林家子孙们保管,唯一搬不走的可能是里面那张木床吧!看到林雹古厝现在这样其实有点可惜,十年前山上社区发展协会曾经做过社区营造,有稍微清理过古厝前的广场,但在林家后代无法取得共识之下,古厝还是只能任他倾颓。这么美丽的古厝,早已是社区的重要资产,如果因为产权问题而无法修复,也许未来塌了,就没人记得它的美了。
作者: iamshiba (( ・ω・`))   2020-03-31 21:24:00
你的图档是不是太大了,图片跑不出来XDD
作者: catgod (住在云上的猫)   2020-03-31 22:54:00
超赞的
作者: mapoepoe (mapoepoe)   2020-03-31 23:31:00
作者: oberatri (偷看姊姊的小裤裤)   2020-04-01 08:38:00
作者: bad0158 (天生宏月)   2020-04-01 15:13:00
作者: rainingalong   2020-04-01 23:34: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