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我是地方贼,喜欢偷走地方的故事
偷走完整图文网志版:https://bit.ly/3daKbBv
也顺便做了西港的Vlog:https://bit.ly/33zb25W
可以顺便偷走贼的脸书按赞,支持我的文字:http://t.cn/RmPbrSh
前几天在版上分享了学甲的文,很高兴有些朋友回复我
那一次除了学甲,也造访了西港,西港很可惜是老街已经消失,不过还有些值得保存的地方
有机会可以跟着走走看,或是分享一下自己的西港记忆吧
[地方 #刘厝警察官舍、糖铁西港旗站] 偷走西港老街消失后,那些正待保存的地方 #西港区 / 台南市
搭火车到新营想要租车,结果租车店评价都不太好,而且九点到新营,仅有的两间租车行都没开。赶快打电话到盐水民宿询问,他说与民宿附近的租车行有配合。虽然就是普通的车款,但从盐水一路骑到西港,再从西港绕麻豆回盐水,状况都还不错,老板服务态度也很好,大家有兴趣可以考虑在盐水租车。因为怕有业配的嫌疑,有兴趣在私密地方贼的粉专,我会再告诉大家地址与电话。
这次旧台南县之旅其实是场意外,贼贼是北部的小孩, 过去看台湾地图,对南、高、屏这几个县市密密麻麻的乡镇很不熟悉。所幸藉著经营地方贼的机会,走走这些我过去可能都没耳闻的地方。以前还真的只听过北港、南港、东港,没想到台南竟然有个西港。要走哪条路线犹豫很久,最后还是走盐水、学甲、佳里、西港,刻意把终点放西港,其实是为了看那将被拆除的糖铁西港线。
原本要从佳里走台十九线直接到西港市区,不过为了看等等会介绍的刘氏警察官舍,而改走南四十一线。中间经过的木棉花道也是惊喜,这时节各地都开始赏花经济,虽然二月底木棉花已经不多,但地上有前位游客留下的爱心,应该是一对情侣。有时候不走大路,绕绕这种乡间小绿,穿梭于聚落间也不错,后来才发现这里是西港很老的一个聚落叫做“蚶西港”
考究西港的历史,不得不提“台江内海”这个曾经出现过的台南古潟湖地景。现在曾文溪周遭的地区过去可都是台江内海的范围,最远可以到永康,沿岸的港口最重要的贸易对象就是政经中心的“府城”。现在悠哉地骑机车在西港,实在很难想像过去西港就离海岸线不远。而过去西港也有两个重要的航运港口,一个是前面提到的蚶西港,另一则为西港。
台江内海演变成海埔新生地是逐步的,但最关键在于道光三年(1823年)台风引起的洪水爆发,也连带使曾文溪改到,过去那些靠海的港口全数消失,有点好奇那时候会不会有“世界末日”之说。蚶西港旧名为“含西港”,相对于当时佳里的外渡头,而被在地人称为内渡头。根据文史学者考证,过去那繁盛的含西港位于现在刘厝桥旁,《诸罗县志》便记载:“含西港(小杉板头船到此载五谷、糖、菁、货物”。
含西港位于刘厝大排水北方,而南方则是“刘厝”聚落。 这两地的开发颇早,刘姓开台始祖是明朝随郑成功担任水师来台的“刘登魁”,含西港也是他当时登陆的港口。与典型的台湾聚落一样,刘厝的信仰中心“圣帝宫”位于南41县道旁,而庙后便是兴建于同治三年(1864年)的刘家古厝。超过一百五十年的历史,算是西港最具历史价值的古厝。
第一代是定居在含西港北部,而后来的二世祖则定居在现今的刘厝,之后家族各代子孙才在此地开枝散叶。刘家古厝我没有进去里面参观,当时适逢连假家族不少人在庭院聊天,但翻修过后的古厝,色彩鲜艳还满吸引人。特别是围墙上还砖砌了六个“寿”字,远望也能目睹这个巧思,而门额的薰风南来,在岛屿南边的小村庄也可有一番解读。
对了,在聚落中还有两座千禧年间出土的两百多年古墓,上面写着“崇祯十二年”,有兴趣可以走访。墓穴未出土前掩藏在地底,暗示了台江地海环境的变迁。
刘厝路边看到“清华阁”的广告看板,虽然字迹已经斑驳,但画像的脸孔还是令人驻足。查了一下,这是西港的掌中剧团,现在还活跃于布袋戏的传承与创新,大家可以支持一下。
前面刘厝的脉络介绍有点久,才进入这次来刘厝的重点“刘厝警察官舍”。当初看到网络上有人介绍这间官舍,就觉得惊艳。虽然跑过不少日治时期的派出所,但刘厝警察官舍因为结合了行政与居住的需求,规模也较其他聚落的派出所大,这也让人好奇刘厝这地方在日治时代是否也一样繁荣。看一下日治时期地图,可能周围的蚶西、许厝、大竹林都是由刘厝派出所管辖的吧!?
一开始其实找不到官舍,是在庙旁的杂货店买饮料时,突然看到对面有日式屋瓦才走过去。位于南34县道的入口,前有八角柱衬托起它的庄严。看起来之前应该是有人还在里面住过,维持的也满好的,可惜它是私人财产,也还没有进行活化,无法去感受它的格局,大家就看空拍照想像一下吧!觉得实际进去参观应该会很好玩,期待有开放的一天。
前面有说到,西港有两个重要港口与府城连结,开发较早。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升格为街,后来却因台江淤积而衰退,商业发展受到限制。缺乏交通上的优势,也只有台十九线经过的西港市区较为繁荣。现在去西港会觉得路很大条,但其实中山路在昭和八年(1933年)市区改正时,兴建了一条牌楼厝,后来在马路拓宽工程时被拆除。想想当年没有文化保存意识,也造就现在只剩刈香印象的西港。
除了消失的中山路老街外,民国四十三年(1954年)开幕的戏院“西港戏院”也早早消失。但这与西港属于农村型村落有关,不过戏院指存在四年也挺快消失的,但老照片中的梯形立面戏院建筑还满精彩的。西港市区所剩的除了庆安宫,再来就是西港分驻所后面这栋神秘的木造建筑,可能是之前西港警察宿舍。还有两间有着老招牌的冰果室(冰庄),不知道西港人比较喜欢吃哪一家呢?
傍晚时分,终于到了此行远奔西港的目的地“糖铁西港旗站”。真的是来晚了,因为外环道建设的关系,贼去时只剩下西港旗站的站体,还有少部分铁轨遗构。不过有在追踪“反西港外环道不当开辟自救会”,知道那时所看到的铁轨遗构正在拆除中。比较粉专上面的比较图,在还没有动工前的糖铁景观舒服极了,未来就要铺上千篇一律的柏油路面。
西港虽然没有糖厂,但它北边与东边两个小镇分别有佳里的萧垅糖厂与麻豆的总爷糖厂,而西港旗站就位于通往萧垅糖厂的西港线与通往麻豆糖厂的八分线交会之处。旗站又称为信号所,主要任务是办理行车区间闭塞与转辙引导列车行进方向。台湾所剩的旗站不到三十座,而西港旗站又是在两线的交会之处,腹地也较为广大。就洪致文教授的观点,应该以“文化路径”的保存观点,整合糖铁原先所形成的“南北平行预备线”完整保存当时的产业文化。
外环道开发争议从民国一百零六年(2017年)开始,保存团体从文化景观、古蹟,到现在的(跨县市)文化景观,不断扩大保存范围,以及保存论述,为的就是结合各县市铁路袭产保存团体的力量,成就保存台湾过去重要的产业、交通、饮食等文化袭产。如果西港旗站真的成功了,我想可以写下台湾文化袭产保存运动的新篇章。
最后再给大家一个彩蛋,西港其实有不少散落于各庄头的古厝,像在靠近堤岸的东竹林聚落中就有一座“王氏古厝”。在聚落中找古厝满有趣的,王厝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它的门楼,简单的设计感,朴实却不夸张。不过这古厝更精彩的在里面,因为造访时是二二八连假,宅前广场有王家人在打羽毛球,连忙问声可否参观古厝,好在王家人很客气。
只不过打扰了小朋友玩羽毛球的兴致,看着小朋友嘟著嘴喊爸爸快点的样子,实在是很想跟他说声抱歉,就让哥哥们拍几张照就好了。沿着曾文溪旁有几个地名中有竹林的聚落,东竹林位于乌竹林的东方,名字应该是这样来的,过去两边都长满了莿竹。
王家古厝大概兴建于昭和六年(1931年),王家古厝正身比朴素的两侧护龙有看头。步口廊的磨石子柱上刻有对联,写着“吉礼人庆平安竹;锦绣春开花富贵”。整个古厝设计非常多样,贼这种台湾传统民居的外行人都连声赞叹,尤其是侧边上有泥塑浮雕,门外唯有洗石子浮雕,还有色彩依旧斑斓的彩绘花砖,真的颇精彩。满好奇这间古厝当时的建筑师或王家人在兴建时有什么想法,倒是西港市区如果缺少古味,向外面发展一个西港古厝之旅应该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