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udn.com/news/story/7326/3297547
影/不忍家乡名字将消失 台南新化人挺身写历史
2018-08-08 15:07联合报 记者吴淑玲╱即时报导
https://video.udn.com/embed/news/919832
台南县市合并升格后,即将进行区里整并,台南新化区可能并入“南科区”,地方人士有
感于家乡名字即将消失,纷纷投入书写家乡历史,新化区公所结合在地文史工作者及旅外
专家学者等,合作开办“新化(大目降)学”系列讲堂,首堂课将在18日(周六)上午9
点在杨逵文学馆开讲,从消失50年的新化最早公共建设“新化(大目降)牛墟”及台湾糖
业发源地“大目降糖业试验场”打头阵。
讲师阵营中,多数是新化子弟学成回馈乡里的学者或教育界人士,其中有新化老街咖啡施
进发探究“新化(大目降)牛墟”,施进发表示,新化牛墟已消失50年,后来转型为新化
青果市场,很多新化人根本不知道有这段历史,最早的大目降(新化旧名)牛墟在现今武
安宫前,可能一直延伸到蔗埕(现新化国中)到知母义一带,也传曾迁移到大德路公路总
局新化工务段(还待考证),第三阶段是在现今的新化青果市场。
“你认识影中人吗?”施进发表示,新化牛墟早年规模相当大,媒体曾报导在民国50年代
复市时单日千头牛交易,但留下的资料不多,亟需透过社会大众提供老照片,或者于讲堂
中相互交流,将更能充实早期新化(大目降)牛墟的集体记忆。文史工作者康文荣从农复会
(农委会前身)摄影家杨基炘拍摄1956年老照片,希望能找出影中人是谁?进一步得更多
大目降牛墟的资料。
另外,包括台湾文学家杨逵儿子杨建老师、台湾师范大学台文所退休教授蔡锦堂与李勤岸
,都是新化人,蔡锦堂将主讲日治时期新化教育与青年团,以及苏有志与西来庵事件,李
勤岸讲我创作的大目降文学;另退休校长曾进发的新化古厝聚落与家族故事、康文荣谈台
湾甘蔗文父金子昌太郎,新化公会堂沿革,以及邀请畜试所牛专家萧宗法谈台湾牛,台湾
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谢仕渊以新化第一位台籍校长柯天送家族文物谈校园记忆的历史建构等
。
策画人康文荣表示,有别于以往单纯讲授人物故事的单调性,这次规划从历史的纵深,横
切在地场域的关联性,试图从大目降文化园区,产业面的牛、糖、马与水,建筑面的苏、
钟、梁三大家族史、跨入教化面的校园记忆与青年团;还有绿干线文学领域的前清秀才王
则修及张达修师生古文学,杨逵、李勤岸及蔡锦堂的创作及研究,再加上日治时期的新化
医疗、宗教,最后则剖析新化的老聚落等等;系一连串以文史为经、人物为纬的交集讲座
,现场将辅以大量的新化早期老照片做说明,将唤起民众的儿时记趣与共同生活回忆。
首部曲从8月18日讲座在杨逵文学馆开始,9月14、21、29日在新化教会松年大学;10月20
日邀请杨建、蔡锦堂、李勤岸在杨逵文学馆馆庆当天开讲。二部曲则安排在11月份及12月
份举办,免费报名请洽新化区公所(06)5905350或杨逵文学馆(06)5908865办理。
https://i.imgur.com/ZBD3PBI.jpg
摄影家杨基炘接受农复会(农委会前身)委托,在1956年在台南新化拍摄可能是牛只竞赛
(选美)的照片。记者吴淑玲/摄影
https://i.imgur.com/MwXMyJV.jpg
台南新化老街咖啡老板施进发负责研究消失超过50年的“大目降牛墟”,期盼有人提供更
多老照片及当年的资料。记者吴淑玲/摄影
https://i.imgur.com/D2vcPog.jpg
台南“新化大目降学”发起寻找老照片影中人,是摄影家杨基炘1956年在台南新化拍摄,
希望得到更多新化牛墟资料。记者吴淑玲/翻摄
https://i.imgur.com/ZEcqE8P.jpg
台南新化区长吴金喜(左二)与退休校长钟腾(左一),与负责撰写大目降牛墟的新化老
街咖啡老板施进发(右二)与区公所职员沈聪杰以“大目降糖业试验场”研究,取得硕士
学位。记者吴淑玲/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