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05 08:45 联合报 记者邵心杰/台南报导
“我来看你了!”农历春期前夕,老农黄再添来到“老牛的家”,探视和他一起奋斗大半
辈子的“淑女”,还带来好吃牧草慰劳牠,拍拍背、聊聊天,如同父女一般,嘟嚷“淑女
变瘦了”。管理员吴升茂说,“淑女”隔段时间没被探视,就会落泪,就怕被抛弃了。
“老牛的家”设立于民国99年,专门收容劳苦功高的退役老牛,也是国内唯一的老牛收容
机构。6年来,陆续收容了15头老牛,老农体恤老牛一生辛苦耕作,让牠在此颐养天年,
也不乏动保人士从屠宰场刀口下抢救而来的。
目前老牛的家共收容9头老牛,包括水牛6头及黄牛3头,最年长的“牛牛”是公水牛、年
龄30岁,换算人类寿命约105岁,算是“牛瑞”,牠住进收容所已5年多,最资深。
台南老牛的家收容最久的“牛牛”,高龄30岁;老牛的家也陈设牛籍抄本等珍贵资料。
记者邵心杰/摄影、翻摄
云林县老农梁平逢年过节都专程搭火车前来,也不忘带来牛牛最爱的牧草慰劳牠,探视长
期一起风吹日晒的老战友,“牛牛!”牠听到主人的呼唤,很有灵性的转过头,与主人对
望,“哞”予以回应。
“淑女”则是母水牛、年龄24岁,约人类的76岁,是台南在地的退役老牛。81岁的饲主黄
再添住官田,把牠视为嫁出门的女儿,也因离住家很近,他说,有空就会探视牠,每个月
约两次。他的耕地面积两公顷,迄今保留部分种牧草,“淑女变瘦了”,他探视时总自备
牧草给牠吃。
台南市农业局畜产科长周志勋说,日治时期,耕牛也要有牛籍,就是牛的身分证,记载饲
主姓名、住所及身前后左右图,牛图上还盖有牛状如毛漩等特征,方便辨识外,牛主异动
更需牛籍背面记载,牛车也需牌照,才能上路。
近年来,农业机械的发展迅速,传统以牛耕种的方式已不复见,周志勋说,台湾役牛逐渐
减少,如今剩下的仅有故事及回忆。
http://udn.com/news/story/7470/1488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