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偷走曾名列台湾第六大市街的大里杙的故事

楼主: jones921245 (jones)   2019-04-16 17:26:36
哈囉!我是地方贼,喜欢偷走地方的故事
偷走完整图文网志版:https://reurl.cc/OmrjX
可以顺便偷走贼的脸书按赞,支持我的文字:http://t.cn/RmPbrSh
这是地方贼第一次偷台中的故事,很意外会是从大里开始,而不是旧台中市
我上礼拜每天在脸书都有发大里其他景点的故事,可是这篇长文没有
如果有兴趣的,可以去脸书看看,也能回应自己和大里的故事,让贼更懂大里
[地方 #大里杙老街] 偷走曾因繁华河港,名列第六市街的大里杙 #大里 Dali / 台中市 Taichung City
要寻访大里的故事,当然要从大里老街开始。大里一开始是平埔洪雅族活动的地方,雍正乾隆年间,汉人移民沿着大肚溪进垦,并溯当时河宽有一公里的大里溪而上,定居在大里杙。那为何会称为大里杙呢?当时鹿港和北投庄都有竹筏,会来大里贸易,当舟筏抵达码头,因为河川湍急,必须系在小木桩上面才不会被冲走,而有“大里杙”这个地名。老街尾“倒栽老榕树”,正是过去航运码头所在地。
移垦大里的先民定居后,先开凿了树王埤与龙船埤等水利设施,以利稻米生产,促使大里杙地区的快速发展。雍正年间,大里杙就成为重要的河港聚落和水路转运中心。根据记载,光是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大里杙已经形成重要市街,有四千户的垦民聚集和不少商舖。因此大里杙可是当时台湾六大街市之一(一府、二鹿、三艋舺、四诸罗、五竹堑、六大里杙)。
现在老街建筑多有改变,当中以“庆源堂”算是比较可观的老建筑。因为早期街市人口较密集,为有效利用土地,发展出面小身长的连栋式商业建筑,这种长条式建筑被称为“竹竿厝”。当大里杙街贸易开始兴盛后,大家开始将家宅前听做成小店面分割。像这间庆源堂林宅便分割成三间店面,店舖内还有庭园和一栋洋楼,西北侧也有一道便门直通大里路,真是有钱人的做法。别忘了走到后门看洋楼喔!
在大里杙老街也看得到“亭仔脚”类型的街屋,也就是前段有亭仔脚,供来往人客遮阳避雨的通行之处,后方则是商店及住家。虽然台湾许多老街都有亭仔脚,但大里杙老街的亭仔脚却比较特别,因为它独立于房屋之外,没有与砖墙上的附壁柱相连,这算是清代中末叶传统街屋的见证。店面与亭仔脚的横梁,是由店面匾额上方挑悬出两块圆形凸出物来承接,而有台湾唯一的卷帘式屋顶。
大里杙市街的繁华持续到清乾隆51年(1786),林爽文事件爆发后,作为林爽文居住地的大里杙市街被摧毁,垦民也因战乱往其他地方移动。直到道光十二年(1832年)有军营移往大里进驻,再加上
雾峰林家的林奠国雨林文明对大里杙的投资,不只购买水田也设置商号发展,大里杙市街又重新发展起来。不过在嘉庆以后,鹿港港口沙淤严重,也影响了大里杙河港作为中部转运中心的角色。
清领后期,台中市作为省城的规划,已使台中市区逐步兴起。日治时期,大里溪逐渐往南改道,再加上以台中市为中心的交通建设,台中市正式取代大里杙成为猫罗溪以北的货物转运及交换中心。此外,大正四年(1925年)兴建的新联外道路(今中兴路),不取道大里杙而从内新庄通过,大里和雾峰许多聚落就不需通过大里杙而能连通,大里老街正式没落,成为一小农垦市集。
大里杙老街在九二一大地震后受创严重,当时的市公所花了两千多万进行老街风貌营造,试图保留当年砖造骑楼的亭仔脚样貌。虽然想营造出老街的氛围,不过应该不少人会觉得这短短的两百公尺不是老街吧!而且后段其实也都盖了水泥楼房,虽然老街一直都在大里某些开发计画中,扮演文化历史中心的位置,但计画永远都只是计画啊!
福兴宫在大里杙老街头,是老街附近最重要的信仰中心。相传是在乾隆年前,在大里开垦的先民将湄州妈祖请来,并建庙奉祀。林爽文事件后,嘉庆十六年(1811年),彰化县令到大里勘查地形,发现大里的三间老庙振坤宫(东)、新兴宫(北),以及福兴宫(西)形成三角鼎立的风水。清朝政府为避免再发生民变,强行将福兴宫迁于现址盖新庙。
大里福兴宫因翻修多次,没有被列为文化资产,但几尊神像却极有看到,而被列为古物。像是左侧的雕木神农大帝像,身着蟒袍的形式,异于其他庙宇,能够见证地方对商、农业的重视,也反映明清时期台湾与福建地区的文化交流。神农的木制座椅则是咸丰元年所制,虽然外观朴实,但阴刻楷款“咸丰元年桐月置”、“弟子林天赐叩谢”皆仍清晰,表证了神农像的年代。
福兴宫主祀妈祖,在众多妈祖像中有几尊被列为文物。在民国九十四年(2015年)率先登录的软身妈祖,不只头部发型包巾髻,戴以束发冠,与妈祖常见戴冠冕的形式不同,体型比例约真人三分之一大小也极为罕见。而后来登录的三妈、四妈、五妈妈祖神像,也都在神像制作工艺上有所表现。可惜贼对文物这块不是很了解,有兴趣的不妨研究看看这几尊妈祖神像的差异和特色。
虽然它们被列为文化资产。铁栏杆还是让参访者无法近观神像,神像下虽然有标语指出它们是文化资产,却是以“法”来警告大众,少了对文物的介绍,可能会偷或毁坏这些神像的大有人在吧!在福兴宫还有两座具有年代的匾额,一个是没有落款年代的“德可配天”,另一则是大正十四年(1925年)的“海岛蒙麻”。
在福兴宫旁还有两栋可观的老屋,一个是前方有座大树,木造、水泥、铁皮搭盖的“胜兴车行”,绿木门和窗栏都很有韵味。对面则是黑瓦屋顶、清水砖造的“大里杙文化馆”,这栋建筑大概建于昭和四年(1929年),作为大里杙保正集会场所,与庄役场被推断为同时间设立。战后曾经作为户政事务所和活动中心。民国八十八年(1999年)配合老街风貌再造计画,改为“大里杙产业文化馆”使用。
现在则为“大里杙文化馆”,去掉产业,可能展览的范围可以更广吧!不过贼去的时候没有开,觉得县市政府有些地方馆,人最多的假日都不开,也是颇令人困扰的。从新兴路这一侧看文化馆上的天际线有堆叠的趣味,首先是较矮的文化馆,后面则是整修后变高的福兴宫,更后面则是因大里房地产开发的新建案。真的,大里从河港市集衰退后,可能又重新找回人口聚集的诱因了吧!
文化馆往右转新兴路,会看到另外一座重要庙宇“台中市七将军庙”。何谓七将军呢?根据庙方网站上的说法,同治九年(1870年)汛兵部六名士兵及义犬一只,在阿罩雾柳树湳一带巡察值勤,不幸被原住民所杀。义犬则奔回抄封馆悲鸣狂吠,因体力透支而身亡。清朝政府为表扬士兵们及义犬的忠义之举,将他们葬于柳树湳这就义之地。
七位将军时常显灵帮助大里杙人民对抗原住民,为感念她们,地方仕绅便于同治八年(1869年)于现址建庙祀奉。据说这座庙非常灵验,尤其是找东西,特别是遗失爱犬啊!不过七将军的故事,其实与清代划设土牛沟,汉人与原住民间的土地冲突有关。在雾峰区、南投市以及草屯都另有七将军庙,叙述了稍微不同的故事,有看到有趣的研究,列在下面给大家参考。话说,庙对面有颗悬挂的大圆球会一直转。
在大里著名的凉伞树肉圆旁,有大里杙老街的牌楼,可以在这边拍一张照,不然很少人会意识到大里原来也有老街,别忘了它也曾经第六大市街。从牌楼走进去可以到福兴宫,而这条小巷子则是“将军二巷”,又被称为咸菜巷。战后土地改革,佃农都可以有自己的土地种菜,不少大里农民在冬季稻米收割后,就在土地上种满芥菜,来醃制咸菜。据说在咸菜加工鼎盛时期,将军二巷内摆满了咸菜桶。
虽然咸菜产业在70年代就开始没落,咸菜巷也成为典型的住宅小巷,不过偶尔还是可以看到咸菜桶和闻到咸菜香。在大里街上有一座桥,名为“花甲桥”,这座桥的历史可与庆元堂的主人林邱金有关。林先生事业有成,晚年致力于地方事务,在其六十大寿之时,大正十四年(1925年)之时,于通往乌日的大里路与龙船埤上兴建一座水泥桥,供来往行旅通过。虽然河流已加盖拓建,但桥头提名仍在原地。
作者: MilchFlasche (实践才能发光)   2019-04-16 18:08:00
写得好
作者: haha90922325   2019-04-17 00:02:00
大里人不推不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