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plumbers007 (烟燻鲑鱼)》之铭言:
: 台中中区已经过数十年的荒废
: 就算经过蓝绿轮替,还是很明显看得出来
: 有想改变的只有火车站前.绿川这带,其他还是搞的跟废墟没两样
: 两任政党轮替都无法撼动这边,就算新市长上任好像也没有信心处理好这区
: 有没有人知道中区这边的人,到底想要什么?
你谈到中区应该要看一下这篇文章,
不管谁执政应该还是会继续跟苏教授团队合作,继续延续他的计画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2052
2012年初,任教于东海大学建筑系的苏睿弼刚拿到台中市府为期一年的研究委托案,在中
区寻找“中区再生基地”(DRF Goodot Village)的办公室。
他经过臭味弥漫的绿川,走在店都关着的无人街道,很难想像这个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全台
最小行政区,因台中都市发展轴心转移,成为空屋率高达五成的破败老城,在80年代曾是
全台地王。2008年胡志强提出“百亿救中区”,却因产权复杂胎死腹中,直到2012年苏睿
弼的团队拿到计划,准备调研后提出药方。
当时苏睿弼注意到即将改建完成、还不知用途的宫原眼科,玻璃帷幕有点突兀但整体修得
讲究。留日多年,也曾跑遍中国五、六十个城市做研究,对空间敏感的他隐约感觉老城即
将变化。
他决定租下距离宫原眼科不远、闲置近10年的一银二楼作为办公室,花了50万将150坪的
废墟整理成常举办座谈、活动的CoWorking Space,也是中区翻转的基地所在。
一晃眼,一年计划竟也进驻六年,中区起了化学变化。
宫原眼科成了观光客趋之若鹜的冰淇淋点心潮店,又在附近的旧四信开了二店。整治后的
绿川成了市民夜晚休憩之处,东协广场翻修让东南亚移工更能融入。(延伸阅读:古老医
院里的美丽惊喜:宫原眼科)
四年来,中区增加238家商家,近20间文创商旅入驻,人潮开始回流,商圈有机的复苏,
呈现新旧错落的老城区魅力。
都市创生vs.都市更新,以社会资本推动创生
“我们是以‘都市针灸’的小修复作为再生主轴, 不再大兴土木拆掉盖新的,而是让闲
置空间活化,”苏睿弼的办公室,在不锈钢办公桌和竹椅背后,是放大整面墙的中区地图
。这个日治时代规划,全台第一个仿造京都的棋盘格城区,有六十几个街廓。
舍弃过去政府编预算花钱圈地买地,再招商让民间资金进来,由上到下的开发主义旧思惟
,苏睿弼带领团队实地调研,盘点每个街廓的建筑以及人际网络。
“进到一个地方一定要了解人际网络才有办法融入,熟悉了网络,就等于掌握了这里的社
会资本,”苏睿弼十分强调田野的重要性,团队第一年走透透,摸清楚每个街廓的产权和
建筑状况。
一年后,团队开出了“活化、绿化、法制化”的药方。
创生四步骤:愿景→调查→媒合→行动
西班牙巴塞隆纳旧城区的活化经验给他们灵感。不求全面,而是让建筑设计师进驻,先在
重要街廓创造空间亮点,从点延伸成线,再扩散到面。
他们首先把所有空屋分成大中小三类,建议市府先针对中、小型,产权单纯的物件补助和
辅导。对苏睿弼来说,这里许多闲置的中型空间如银行、戏院、歌舞厅,都诉说了中区曾
经繁华的身世。(延伸阅读:老城新生 台中人的时光小旅行)
空间就是力量,但需要公共性,才能让空间释放力量。
第一年,他们在基地举办艺文活动,慢慢滚动出青创共同工作空间的“好伴共同工作室”
、关注台中铁道保存的“台中文史复兴组合”、东南亚行动图书馆的1095文史工作室等民
间组织,六年下来,一个旧商业空间以文化面貌再生。
他也找专业设计团队做《大墩报》。《大墩报》每期以不同主题深度介绍中区,譬如老屋
故事地图、青创地图,苏睿弼相信专业团队重新编辑、行销都市资源,挖掘中区各种样貌
和故事,更能增加市民或游客的黏着度,“与其让100万人来一次,不如让一万人想来100
次。”
他们也透过各种方式活化、媒合空间。譬如2015年媒合东海建筑系在第一信用合作社的闲
置空间,举办为期一个月的毕业展。媒合建筑师事务所租下破败的帆布加工厂所改造的“
继光工务所”,以充满巧思的空间实践,得到今年台湾室内设计大奖。
苏睿弼和团队一起摸索出“愿景、调查、媒合、行动”的创生四步骤。经由调研盘点出有
潜力的闲置空间,联系屋主做媒合,或提供改造建议,协助规划设计,至今已经手十多件
。
说一个属于老城的故事,历史文化是创生论述之本
日本地方创生专家木下齐强调,地方创生的精神是找到每个地方的独特性。
中区真正的魅力不只是空间,历史才是它的灵魂。如同大稻埕创生重要推手周奕成,不厌
其烦说著20年代属于大稻埕与世界的大时代故事;建筑专业出身、研究都市发展的苏睿弼
,信手捻来也都是中区发展史。(延伸阅读:年轻人不去东区了?大稻埕从没落到新创热
区的华丽变身记)
中区曾是当时中部、甚至全台的经济及文化中心。荒废的百货公司、银行和合作社诉说了
当年雄厚的经济实力。林献堂创立的彰化银行是第一间台湾人开的银行,他也曾以中央书
局作为台湾文化协会的重要据点。
“老城区的空间活化常常成了变相的建筑物鉴定,但重点是人。哪些人盖了这些房子?哪
些人在这边住过?我们在做的,就是发掘和这个城市有连结的人事地物,找到更多生命连
结。”正因为如此,苏睿弼在引入外界资源时,才能到位。
譬如“继光工务所”的媒合成功,便是他先找独立书店Occupy进驻屋顶破大洞的两层楼帆
布加工工厂,几年下来透过办工作坊、展览、邀请日本知名住宅设计大师中村好文来,一
点一滴改变、修补了工厂,最后让屋主同意出租。现在成了七家建筑师事务所共20人的共
同工作空间,一楼的开放设计成了巷内的公共空间,庆生、座谈、工作坊、聚会,“空”
反而拉开了可能性。
推广中区经验,由点到线到面
地方创生是否成功要看三个指标:就业率、产业、人口,而且不单单商业、开发、建设、
文化等单一领域,地方创生需要有区域视野和整合思惟,是政府最该扮演的角色,却也是
最需要加强的。(延伸阅读:老街上大家卖的都一样、文创特区零零落落 地方创生两个
须知)
今年中区再生基地转型成中城再生文化协会,除了更多力气做中区的空间媒合外,也申请
到科技部计划,打算和其他旧城区串联,将中区know-how推广出去,在台湾寻找找合适标
的,系统性地做都市创生。
在他看来,曾经因交通要地或火车站而繁荣的没落小镇,有故事、有建设基础,又有大众
运输系统自动汇聚人流,反而是地方创生的潜力点,值得优先活化。
“地方创生必须从点到线到面。过去社区营造、农村再生计划,政府辅导过很多案例,但
都像单点的孤岛过于零碎,一定要整合才能发挥综效,”苏睿弼说。(责任编辑:洪家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