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九个台风新命名启用 陆官媒:中译由两岸

楼主: TenbeensWu (佐久間 薇子)   2024-06-06 12:55:13
(一)新闻标题
九个台风新命名启用 陆官媒:中译由两岸四地共同协商
(二)新闻内容
近日有9个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区台风新命名启用,而大陆官媒指出,9个台风新名
字,中文译名和意义由大陆气象局、澳门地球物理气象局、香港天文台和台湾地区
气象部门“共同协商形成”。
央视新闻报导,根据2月27日至3月1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
济社会委员会/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第56届会议的决议,6月6日“蜻蜓”(
Jamjari)、“青马”(Tsing-ma)、“道玑”(Tokei)、“坡鹿”(Ong-mang)、
“阿穆丘”(Amuyao)、“古莎莉”(Gosari)、“核桃”(Hodu)、“沙布尔”(
Sarbul)、“浮莲”(Luc-Binh)等9个台风新名正式发布。
报导提到,此次启用的9个台风新名字,中文译名和意义由大陆气象局、澳门特区政府
地球物理气象局、香港天文台和“台湾地区气象部门”共同协商形成。
根据我方交通部中央气象署官网,上述9个台风的中文译名,确实包含“蜻蜓”(
Jamjari)、“青马”(Tsing-ma)、“坡鹿”(Ong-mang)、“阿穆丘”(Amuyao)
、“古莎莉”(Gosari)、“核桃”(Hodu)、“沙布尔”(Sarbul)等台风的中文
译名,与大陆方面采取同步,不过Tokei我方的翻译是“时钟”而非“道玑”;
Luc-Binh我方的翻译则是“布袋莲”而非“浮莲”。
公开资料显示,西北太平洋台风由14个国家命名(共140个名称),再由设于日本东京
隶属世界气象组织之区域专业气象中心(RSMC)负责依排定之顺序统一命名。
过往两岸台风中文名称常常出现不一致,但近年大陆气象局发布台风新名称启用的消
息时,都会强调中文译名和意义由大陆气象局、澳门地球物理气象局、香港天文台和
台湾地区气象部门“共同协商形成”。
两岸曾经于2014年签订“海峡两岸气象合作协议”,但陆委会官网显示,协议最新执
行情形仅更新到2018年4月“双方透过电子邮件就2018年最新更新之台风新名字依据惯
例予以联系”。
(三)新闻连结
https://udn.com/news/story/7333/8013709
(四)其他心得或备注
台湾曾针对命名表采取全面音译,但后来在2013年7月起
以“民众时常询问命名意涵”为由,将部分名称改成意译
(例如 Nari,韩语原意是百合,
 起初台湾翻成“纳莉”,之后改译“百合”)。
个人认为事情才没有这么简单,所以推测出两种可能:
一是为了回避曾对台湾造成重灾之台风译名,
要想到台风名称每五到六年就会用尽,然后重轮一次,
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讨论
毕竟大家应该都知道之前纳莉灾情多惨,于是趁机更名。
二是为了和中港澳译名同步。
中港澳译名并不像台湾旧译名那样采取全面音译,
而是部分音译、部份意译,
例如刚刚提到的“百合”原先就已经是中港澳的译名,
台湾这边直到2013年才跟进。
而且从那之后,台风委员会每当公布新的台风名称,
两岸四地都会共同讨论,“原则上”译名应保持同步。
注意,所谓的“原则上”,并不具强制性。
就像报导中所说的,
两岸四地的气象机构虽然都会一起讨论译名,
然而台湾并不是每个名称都和中港澳译名同步,
例如这次的 Tokei 便译为“时钟”,
中港澳译名却译为“道玑”。
背后原因也许是为了不让外界联想或是理解成统战,
所以刻意不让名称完全与中港澳同步;
也许是两岸四地原先就是敲定译为“时钟”,
但后来中港澳三方又自行讨论,
于是在没有知会台湾的情况下而改译“道玑”。
但不论如何,这次已经是2014年两岸四地建立合作机制以来,
排除跨洋飓风,首次出现新台风名称翻译不同步的情形。
作者: singlesingle (時間之翼)   2024-06-06 18:07:00
天安门台风
作者: AndreYangMan (oh no~)   2024-06-07 08:34:00
什么共同讨论,那国又在自我"陷眠ham7-bin5"了...
作者: mattc123456c (Matt Zhuang)   2024-06-07 17:44:00
共媒呵呵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