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季的时候高海拔山区的确大多都是在西风的环境没错
但问题是现在还在季节转换期~
既然都会用windy了,也记得一定要看一下高空的风向~
925、850、700、600百帕的资讯大概都要看一下
地面吹东北季风了,但高一点的地方还在副高南侧环流内(尽管因为邻近反气旋中心而风速偏弱)
高空西风带尚未南移到华南至台湾上空
九月十月高山还是常常吹偏东风的,未来几天也是
所以包括这周末跟9/24-25的case,还有甚至是目前EC预报的下周末又有南方低压跟东北季风的类共伴(当然啦预报还需要再观察)
高山上的天气还是得考虑到在东半部降雨移到山区的情况
虽然主要是跟东北季风有关的
除了风向外,稳定度也很重要,冬天常有来自北方的沉降作用,地面也偏冷,对流不易发生也不易长到很高的地方,水气比较不容易发展到较高的地方,东北季风带来的迎风面降雨要顺着地形爬山又更难了,也是高山天气的稳定因素之一
但最近还不是啊~
特别是当有较强对流发生水气被带到比较高的地方,顺着高空的东风影响到中央山脉棱线以东的山区
当然啦,也有可能是更底层的东风带到陆地上的结果
这是要去分析的
看气象局的WRF区域模式预报的情况两种可能都会有,只不过主要降雨热点还是在东半部沿海
这是只看windy上的全球模式资料比较区别不出来的
全球模式因无法解析台湾复杂地形,较无法明确反应这种在中央山脉东西两侧的降雨差异
看降雨是连在西侧中南部山区都不少,但实际上越过去的雨应该不会太多才对(也有部分是午后雷阵雨的讯号)
这个问题去看气象局的WRF会有很大改善,毕竟模式运算时使用的地形资料较密
另外还有对流参数化的问题,模式里面区分为大尺度降雨(云微物理参数化为主导)跟对流性降雨(对流或积云参数化为主导)
对于以对流为主的降雨常常在大范围的低雨量网格过报,但又常常低估在对流中心附近的极值
气象局的WRF区域模式这方面会比较好也比较合理,至少在细网格会把对流参数化关掉
但对流出现的位置以及低层水气、局部环流的掌握等等又是一大难题
有时间的话可以长期多看看区域模式的系集预报
在模式预报国庆连假的情况,大概这两种类型的降雨各半,大尺度降雨略多,大概可以理解为有大尺度风跟水气在迎风面产生的降雨,而同时也存在强对流容易发展的条件
不知不觉扯远了~
回到讨论嘉明湖一带的情况,或说是中央山脉南二段
判断天气时,先掌握大环境,特别是也要看高空的情况,再来考虑局部效应,例如地形、局部环流
一般来说只有底层的东北季风直接的迎风面降雨确实不太影响,尤其三叉向阳那边的河谷是朝向东南方,东侧又有新康山、布拉克桑山
但这几天高空并非西风,稳定度也不若冬季
还是得注意在东部外海中低海拔山区的大环境迎风面降雨或者对流长上去以后顺着高空的东风被带到整个中央山脉东西部主棱线上的情况
当然啦~相对于比较北段的山影响较小,主要降雨热区还是在苏澳南澳北花莲,但还是有机会影响到
所以要注意一下如果是东海岸的对流如果有往南发展到比较南边的地方就会影响到
像今天还好,位置还偏北,而且新一波东北季风今天下半天才正要南下增强(还有高一点高度如850百帕的东风)
降雨不到致灾,但爬山的时候其实不用很多的降雨就会觉得大了,因为是长时间走在棱线上
另外,其实这几天模式也持续有预报中南部午后热力作用的活动
虽然相对于夏天来说这规模已经小很多,但就算不是下午后雷阵雨,棱线上在白天太阳的热力作用起来后还是会有云雾长出来
推断可能的情况是虽然整体降雨量不大,但水气可能会一波波从东边过来,特别是8-9号的时
要评估要不要去其实考量点还有很多,包括自己的登山经验、行程规划、应对能力、队友实力等等的
简单来说如果是我的话,假设是不想遇坏天气或希望一直有大景可以拍照的,这几天条件确实没有算很好
但如果是在山上应对能力较强的或者要走长程纵走但行程才刚开始的,可以考虑忍一下或者稍微把行程调整一下避开主要行程之类的
仅供参考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