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小观:夏至前1天,论2018年的台湾梅雨

楼主: daron (一)   2018-06-20 19:34:40
明天就是夏至了,看到很多人讨论今年的梅雨,因此本篇天气小观:2018年的台湾梅雨
首先,今年到底有没有梅雨,答案是有的,但不是全域性的典型梅雨。
1. 首先要了解,台湾梅雨不完全和东亚梅雨重叠,在东亚梅雨前是华南汛期。
两者大气环境的高空场也是不尽相同的,而台湾梅雨季就是接着华南汛期展开的。
<1> 华南汛期
每年南海西南季风爆发前后,华南地区就存在前段的春雨和后段的夏季季风降水。
但这两段降水,在某些年是无法严格加以区分的。
i
在前段春雨时期,北方的中高纬度和低纬度的高空大气形势都一定存在着低压槽,
两者结合时可以产生较强的降水,此时的500百帕的高空形势一般可区分为
(1)两脊一槽: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为低槽
(2)两槽一脊:中亚为脊,亚洲东岸为低槽,低槽往台湾可延伸到北纬25度以南
(3)多波形势:混乱的中纬度槽脊
当西风南支槽东移,也就是华南云雨带东移影响,则台湾降下典型春雨。
当春季北方冷锋快速南下并通过台湾后,则台湾降下非典型春雨。
此阶段,华南汛期的中断多在太平洋高压西伸活跃时,又或出现台风时。
ii
在后段夏季风降水时期,夏季风的汇入使华南地区降水更强,往往产生致灾性豪雨
而在华南汛期的时期,不管是前段春雨,还是后段夏季风降水,
共同的高空大气环境场特征是:
大气高层副热带西风喷流位于北纬30~35度,太平洋高压脊北纬18度附近或更南边。
<2> 典型东亚梅雨-以长江流域梅雨为基准
典型东亚梅雨开始时,大气高空环流出现明显的转变:
 (1)青藏高原南缘的西风南支喷流消失,中低层建立封闭的季风低压环流,南支槽bye~
 (2)青藏高原上空盛行的西风气流转变由南亚高压控制。
 (3)青藏高原以北的西风喷流仍存在,且在整个东亚梅雨时期稳定存在东亚到日本上空
      
(4)东亚的西风喷流北跳到北纬35度以北,太平洋高压脊线北移到北纬22度左右。
   台湾准备结束梅雨季,进入盛夏。(视太平洋高压西伸程度)
2. 因此,从上面可知,
台湾梅雨季的开始是接在华南汛期前段春雨尾,而早于南海西南季风爆发。
四月下旬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诞生后,逐渐发展,
五月上旬,南亚高压在台湾高空提供的西北风辐散,低层有南支槽的槽前水汽输送,
令许多气象学术研究注意的是~~此时"南海西南季风还未爆发,东亚梅雨还未展开",
而台湾已经因为 低纬度南海太平洋高压未退 v.s 中高纬度混乱槽/长波槽
展开了非典型/典型梅雨降水。
典型的梅雨降水就是冷暖势力相当的梅雨滞留锋,
非典型梅雨降水就如同今年五月中旬左右的那一段锋面降雨。
换句话说,
正常的大气环境发展从春季西风南支槽活跃开始,
华南地区进入汛期 (台湾此时是春雨季节)
四月上旬东北季风退场后,太平洋高压与南亚副热带高压连结,
阻断了华南地区的汛期,降水较为缓和。
四月下旬中南半岛热对流爆发,南亚高压建立,
一连串的春季交响乐进入了快节奏,开始铺陈亚洲夏季风爆发的前奏。
混乱的中纬度槽和低层来自孟加拉湾西南风的水汽,华南地区再度回到汛期。
五月上旬,孟加拉湾西南季风爆发,
南海西南季风也跃跃欲试,可同时期爆发,也可晚一两周,就看太平洋高压了。
<1> 从孟加拉湾西南季风爆发来看南海西南季风肇始:
(1)中南半岛潜热加热:Done!
(2)印度洋近赤道涡旋北移:Done!
(3)南亚-南海副高断裂:Done!
(4)孟加拉湾Rossby波东传:Done!
(5)太平洋高压东退:就看何时东退了~~~
(6)南海西南季风爆发
<2>从中纬度系统来看南海西南季风肇始
 中南半岛潜热加热后,中纬度系统南下后在中南半岛北部出现了封闭低压环流,
  南海北部的环流场开始改变,南海北部由偏东风转西南风。
 有人认为此时期的南海北部西南风不稳定,可能又回复到太平洋高压偏东风控制,
因此称为假性西南季风。
 当然,一旦南海北部出现深对流系统,
Rossby波促使太平洋高压东退后,一周内南海全面西南季风爆发。
 在此时期,因低层冷暖大战开打,高层南亚高压提供西北气流辐散,
梅雨锋面从华南到台湾出现,降水已明显比春雨强劲,
 无论是 典型滞留锋 或 非典型梅雨锋面,均已让台湾进入梅雨季节。
 五月中下旬以后,南海西南季风爆发,开始清除东亚残余冷空气,梅雨滞留锋登场
 六月上旬,华南到台湾的梅雨降水达到颠峰,西南气流强劲,台湾南部为重雨区。
从五月底至六月中旬,一旦太平洋高压势力北抬调整,
  偏东风和西南季风产生对撞就有机会旋生发展热带扰动。
六月下旬,西风喷流北跳,梅雨锋面北抬,华南到台湾差不多要结束梅雨季,
  接下来太平洋高压西伸,台湾迈入盛夏。
3. 然而,今年的情况:
  (1)
今年台湾典型的梅雨锋面则等到太平洋高压东退的6月初,从南海缓缓北移。
但却因为受到三台前后形成的影响,变成台风雨。
(2)
三台风接续离开后,滞留锋终于北上,端午佳节从屏东到台南逐日降雨,
但此时北方冷空气也一天比一天减弱。
(3)
北方冷空气减弱后,西南气流大举往北推进,就是这两天的南部豪雨/大豪雨。
{ 此时,已经是单纯的西南气流降雨了 }
(4)
由于西南季风大举往北推进,新的梅雨滞留锋在江南一带形成开始南压,
但模式认为压不到台湾,不过接近台湾时,北部容易降一些雨。
再回到2018年的梅雨,为何看似空梅,
问题就在于北部地区今年的梅雨季以非典型梅雨为主,且雨量稀少。
往年,大家的认知就是滞留锋横在台湾上空,
因此认为:梅雨降水就是在这条滞留锋带上降水。
然而,
一般人往往误解,把冬季的斜压锋面特性套用至梅雨滞留锋上。
但其实,
梅雨滞留锋和冬季斜压锋面性质大相迳庭。
以下节录~台湾地区“潜在性对称不稳定(PSI)”天气之诊断研究的其中一段就会了解:
经台湾地区之梅雨季的滞留性锋面斜压性不强,属于“相当正压”结构,
但因有充足的水气持续供应,以及锋面前缘低层喷流的配合,
使得锋面冷侧具有PSI,但分布范围较低且浅薄;
而斜压性强的冬季冷锋发生PSI的地方主要在锋面前的暖区,且宽广的分布在中层大气。
当锋面经过台湾山区时,受到地形影响而会造成的PSI之特征。
台湾地区梅雨期间PSI和对流不稳定可共存,
但PSI已逐渐变为次要,对流不稳定强度远比PSI强。
***
翻白话说就是,
梅雨的滞留锋是可同时存在
"相当正压系统的对流不稳定"和"锋面的斜压不稳定"两类动力降水,
但,梅雨滞留锋的斜压性质并不明显,且已逐渐变为次要。
再翻白话一点就是,
梅雨滞留锋上产生对流不稳定很正常,且往往是主要的对流降水。
因此,以此逻辑来看,
相当正压的对流系统发生,爆发CISK机制,形成热低和台风,也就不难理解。
一、
2018年台湾有没有梅雨?
有,但中部以北多不明显。
二、
为何中部以北的梅雨不明显?
因为太平洋高压晚退,南海西南季风从南海南部爆发,
在低纬度撞上北半球太平洋高压偏东风,加上热带海洋的良好环境,
于是扰动旋生形成热带扰动变台风,打乱了梅雨滞留锋的降水分布,
甚至还破坏了梅雨滞留锋的结构。
以往,南海北部西南风率先启动,
在华南到台湾一带会合太平洋高压西北侧的"西南风"。
于是华南到台湾出现梅雨滞留锋,不像今年在南海会合变成季风低压槽,
像今年陆续出现的三个台风并不多见。
             
三、
2018年的台湾梅雨何时结束?
这就要来看模式预报了,预报后期南海北部出现热带东风喷流,
这表示西风喷流北跳确定了,模式显示,后期西风喷流已北跳至北纬35~40度,
这表示台湾梅雨结束确定了,模式显示,后期太平洋高压明显西伸天气转稳定。
至于前期天气,新的梅雨滞留锋尽管压进到了北部海面,
但最新模式仍不看好压进台湾北部,
原因就在于大气中层的太平洋高压势力西缘已经开始触及台湾,西风槽无力再向南伸。
明天起,太平洋高压缓缓增强,西南气流减弱,但因为西伸速度缓慢,
加上锋面接近台湾,南部的雨还没那么快停,北部天气也转较不稳定。
不过,周末锋面远离,北部天气较稳定,要留意的就是午后雷阵雨了。
下周太平洋高压西伸后,连南部天气也稳定下来了~
因此,整体来看
梅雨滞留锋已经不会来台湾了,
但要完全结束不稳定降水的大气环境还要再等下周太平洋高压西伸,滞留锋北抬远离了。
(以上供参囉)
作者: ingluckystar (人鱼)   2018-06-20 19:38:00
颈推
作者: polypodiacea (jim)   2018-06-20 20:33:00
作者: shiang731006 (shiang)   2018-06-20 20:59:00
作者: jimmychung07 (JimmyChung)   2018-06-20 21:14:00
马祖北方的锋面云系很吓人呐…
作者: moriyaorange (hoax day)   2018-06-20 21:17:00
北边那一团压下来雨量可不是开玩笑的
作者: jimmychung07 (JimmyChung)   2018-06-20 21:18:00
模式反应是不会压下来啦
作者: verytree1598 (Bear Chiu)   2018-06-21 00:29:00
专业推!
作者: StarTouching (抚星)   2018-06-21 00:31:00
进到台中了
作者: jimmychung07 (JimmyChung)   2018-06-21 00:40:00
居然还在海线激发对流锋面的前缘特性还没碰到之前就先发展出另外一波对流进入
作者: StarTouching (抚星)   2018-06-21 01:12:00
现在回波弯刀形
作者: polypodiacea (jim)   2018-06-21 14:56:00
还久,也有可能冷心低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