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参与气象局长期科的夏季展望讨论
在春季回顾有提到四月五月太平洋高压长期笼罩的原因
主要原因有两个  季内振荡(ISO)与北太平洋经向模态(PMM)
当季内振荡的对流区位于印度洋  西北太平洋就是处于前方下沉区
结果就是副高增强与低纬度东风距平  热带对流减少
但季内振荡大概要40天一个周期  显然只够解释五月后半副高异常强盛
因此要考虑属于年际尺度的因素  让东亚长期处于不利对流环境
提出的理由是北太平洋海温经向分布异常
就我的理解  2017-18冬季属于反圣婴状态 赤道中东太平洋为冷海温距平
冷海温造成由东太平洋冷舌向外辐散的的距平风场
与平均的东北信风对抗  因蒸发减少在北纬十至十五度产生暖海温距平
暖海温距平在换日线至东经170度一带产生异常西风与对流
又回馈下沉运动给西北太平洋副高  导致东南亚至华南长期降雨偏少
不过此模态的效果在六月因季节转换会迅速减弱
季内振荡也即将东移至海洋大陆  副高终将退让  西南季风攻入南海
六月应该会有降雨不会像五月如此干燥
补充一点  由于北太平洋经向模态造成的暖海温会往赤道中太平洋延伸
加上过去两年的反圣婴现象  国外的ENSO模式有报出中太平洋圣婴的可能
但由于还在春季障碍时间内  目前人为判断中太平洋圣婴机率仍然不高
时间尚远  眼前可能的抗旱与强降雨警戒先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