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小观:北太平洋无阻塞高压,新冷空气正来
PTT当机好几天,大气环境已过了半周,
在这半周中,
原先模式预报认为的北太平洋深入北极的阻塞高压没有形成,
西风波动比预期活跃,新一波了冷空气今天开始南下,
850帕9度线又往台湾北部跑,水气较多的情况下,
这两天北部会较明显微冷。
不过最新模式预报下周北半球大环境与本周不尽相同了,
模式显示除北太平洋暖季持续活跃外,
中亚也有深厚暖脊北上,部分模式显示将会出现阻塞高压,
如此一来,分北极寒冻气团分别往加拿大与西伯利亚堆积,
对东亚来说,北方冷空气施加西风喷流南压的力道更强,
这波西风震荡逼退太平洋高压非常明显,
一周尾声,太平洋高压大举南退,500帕高压脊移往北纬20度以下
西风带开始进入到台湾北部高空,
象征著东亚大槽崛起,开始主宰东亚环境,并削弱太平洋高压强度,
模式预报一周尾声太平洋高压势力明显减弱,
甚至有时(夜晚)弱到大气中层500帕中心气压低于5880位势米。
无法在西太平洋上独立维持一定强度以上的高压势力,
因此,之后开始改称为副热带高压/副高好了。
太平洋高压为正压大气系统,喜欢干热,除了自身下沉热浪,本身也会往热区靠近。
大陆冷高压为斜压大气系统(西风带环境产物),喜欢干冷,主要由西风槽堆积导引。
台风为相当正压大气系统,喜欢湿热,西太平洋热带地区是全球最多台风生成地区。
温带气旋为斜压大气系统(西风带环境产物),喜欢湿冷,环南极海面上为全球最强。
以亚太地区来看,
喜欢干热的太平洋高压活跃于春~秋(晚秋撤退)...这种夏季迷较少
喜欢干冷的大陆冷高压活跃于秋~春(早春撤退)...这种冬季迷不少
喜欢湿热的台风 活跃于夏~秋(冬春罕见)...这种夏季迷最多
喜欢湿冷的温带气旋 活跃于秋~春(夏天最少)...这种冬季迷最少
(温带气旋表现出冷/暖锋,最少人喜欢)
大陆冷高压与温带气旋有正相关,都活跃于秋、冬、春三个季节,冬天最强,
但大陆冷高压与台风虽然同属地面系统发展,但秉性完全相反,
大陆冷高压需要干冷陆地(辐射冷却)加强发展,台风需要湿热海洋可以加强发展,
两者完全相克,(冬季迷兼台风迷表示: XD )
因此,
台风可以接受西风槽(被风切搞,大不了转为温带气旋,喜好湿冷),
但台风不能接受大陆冷高压,一旦强烈冷高压来,就是被削残殆尽。
这也是为何冬天很难共伴效应。
至于,太平洋高压与台风虽同属夏季系统(喜好热),但活跃季节还是有落差,
因此,每年的春天到夏天期间,以4~5月期间,
若没有午后雷雨通常就是太平洋高压天下。
目前已进入东亚寒潮季节,
尤其未来一周中亚暖脊深入极区让北极震荡,
一周过后,冷冻气团进入蒙古,加上高原关系,温度全面冰点以下,
这表示冬季系统大军对东亚虎视眈眈,就看天时地利了,
不过,
由于之前北太平洋暖脊先发制人,先将北极冷冻气团挖了一大半转到加拿大,
加拿大北极海区的海面结冰明显,但因为加拿大北极海区的海陆分布,
因此,对整体北极海冰面积增加不大,
目前北极海冰面积还是缺临亚/美洲邻北太平洋区以及新地岛附近海域仍未结冰,
不过未来北太平洋暖脊和中亚暖脊,对这两海域的结冰不太乐观。
因此,北极海冰面积增加的曲线已经暂时趋缓,
2017年初冬季北极海冰量创新低,明年春天前是否能补回很有得拼了。
海水要结冰的要求很高,
地面冷空气要长时间达到零下5度以下,即便零下10度的海面温度也是缓慢结冰,
要迅速结冰则最好一次零下20度的极冻气团。
而未来一周这种极冻气团只出现在部分加拿大已结冰海域,以及部分西伯利亚陆地。
但整体来看,
北极0度以下的冷冻气团的威力已足以涵盖北极区,并扩及北亚与北美大陆,
未来一周0度以下的冷冻气团范围仍将持续扩大,
有机会维持北极海域的海面温度长期5度以下,让北极海域面积缓慢增加。
冷气团持续壮大,西风带南移,副高南退,台湾降温就看有没有西风槽了,
不过目前预报没有,
原因除了西伯利亚冷气团只有受北极冷冻气团分支支援(最强冷冻军团还卡在加拿大),
更重要的是大气动力的环境,东北亚没有强大的高空冷涡旋发展,带出大西风槽,
不过未来一周日本海往北海道有温带气旋出现,往高空发展,
虽然这种情况和"西风槽导引北极冷气团入侵东北亚的高空冷涡旋"不同,
但由温带气旋发展导引,一样有机会发展出东北亚高空冷涡旋,
也可能带出更后期的东亚寒潮爆发。
因此,(冬季迷)可以再观察。
最后看看南方,丹瑞台风登陆越南,差点带出标准共伴,但又不是类共伴,
因为西风槽,台风。太平洋高压三者都有,位置也对,
但距离太远没有交配,形成一种远距离共伴的形势,
带出共伴锋面。
(秋台共伴效应)
共伴锋面
西风槽 /
/
/
台风 太平洋高压
而远距离共伴就是三者(西风槽,台风。太平洋高压)相距甚远,
西风槽很北边,台风很西边,太平洋高压很东边,中间没有系统干扰,
三者形成远距离共伴。
这种远距离共伴很像是共伴,但又没那么像共伴。
最主要是这种共伴很难抓强降雨的位置和强度,
先前PTT当机期间,
模式预报抓台湾北部/东北部会出现强降雨,
但最后又以海上为主,而且降雨也不如预期。
反过来看,这种共伴有时模式预报没抓,却也有出现共伴效应的强降雨,
例如:
2009年10月初芭玛台风共伴效应在宜兰超大豪雨,
之后被太平洋高压往西推,10/11准备登陆海南岛时,
正当以为没事,台风已远离,结果突然共伴条件又出现了,
尽管三者(西风槽,台风。太平洋高压)距离很远,依旧远距离共伴,
苦主宜兰又出现超大豪雨,此次远距离共伴降雨,
500毫米以上的超大豪雨气势,完全不输10月初的标准共伴。
所以,
这种远距离共伴是最令人难以捉摸,模式也很难抓。
但发威起来一样惊人。
(去年贡寮降雨1700毫米也是类似远距离共伴,
但因为不是台风,只是低气压,可以看做季风辐合)
相较之下,夏季西南气流的强降雨就比较好预测。
模式预报在西南气流的强降雨多半八九不离十。
而未来一周,丹瑞台风过后,南方还是有一些扰动,
会把水气带来台湾东部和东北部,并随副高气流飘向北部,
未来一周的副高(太平洋高压)太弱,台湾位处副高边缘,
因此,副高无力抑制水气,这两地区天气仍是比较不稳定,
想要晴空白云,芳草碧连天的秋高气爽很难见到了,
在台湾,过渡季节的秋天和春天,虽然不长,
但总是会记着一些很令人向往的温和天气型态,
主要是
秋天的白天,出现秋高气爽,郊游踏青的好天气,
春天的晚上,不闷热不寒凉,逛街散步的好天气。
而可见的未来,
大气变动正一步步被推向冬季大环境,
冬季大气系统和夏季大气系统喜欢刺激,不搞舒服温馨,
未来一周,加拿大和西伯利亚部分地区,
已经出现850帕接近零下30度了的极冻气团,就是准备玩刺激。
进入前冬时期的北半球,接下来就看冬季系统大军调度气团。
(以上供参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