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安,这里是薇子看气象 (ゝ∀・)
相信各位应该都知道,台风有名称也有编号,
但对于这些,你了解多少?
你知道欧珀的英文名字原本不是Opal吗?
你知道台风编号也可以“被消失”?
这是怎么回事?一起来看下面的介绍~!
先来聊聊台风命名好了。目前西北太平洋使用的是第六世代的命名表,
是1998年12月,WMO于菲律宾马尼拉召开第31届台风委员会决议,
自2000年开始,改由14个国家或地区以其地方特色进行命名,
一组二个国家或地区,排列顺序为会员英文名称首字顺序。
(举例来说,柬埔寨英文是Cambodia,为14个成员当中,英文首字最先的,
所以每一组均先由柬埔寨的名字开始;而越南由于是Vietnam,为英文首字居于最末,
所以台风命名表上每一组均由越南的名字作尾)
每组有28个名称,有5组,即各国或地区提供10个名称,共计140个。
说到这边,这下子知道了西北太平洋的台风命名表,
有“世代”这个概念,其实也就只是称“一张命名表系统”为“一个世代”。
前五个世代的命名表都是由美国命名的,不为WMO所肯认,
仅限于官方立场亲美的国家或地区所使用,例如我国、韩国、英属香港和葡属澳门等,
而日本因为战后初期受盟军(尤其是美军方面)军事占领,也会有这种状况,
像是1950年的珍恩(Jane),真的被音译为“ジェーン台风”并广为通用,
但到后来CMO(日本中央气象台,今JMA)有了属于自己一套的台风编号系统,
即使在1951年就已经投入使用,但在1953年6月4日起正式广为通用,
首例就是1953年的茱迪(Judy),由“ジュディ台风”改称“昭和28年台风第2号”。
至于琉球群岛,由于在1972年主权移交前仍受美军军事占领,到1972年起才改用编号。
不过这也不代表JMA不承认JTWC的名称,
因为这种编号称呼主要是对内放送、报导的,对外的话则仍使用JTWC的名称。
虽然这种以名字称呼台风的方式逐渐被日本扬弃,
但有些台风会被JMA甚至是民间取个封号以作纪念,在表达方式上更为直观,
像是JMA就有了八大命名台风,民间的话则以1991年密瑞儿的“苹果台风”最为知名。
(因为1991年密瑞儿侵袭日本青森,当地苹果名产损失非常惨重,故以称之)
来看第一世代(1945-1948),1945年,美国海军组建JTWC的前身--
台风追踪中心(Typhoon Tracking Center,简称TTC),
着手对西北太平洋台风的命名与追踪工作。
虽制定名称表,但无“轮回性”,且要够幸运才能被命名,
例如1945年日本的“阿久根台风”就是典型的遗珠之憾。
以1945年为例,当年台风以A开头之名称为起始(A-M),
与以N开头之名称为起始(N-Y)轮流交错出现
(例如:台风名称用到G之后,突然跳到从R开始命名,
几周后台风T消散,又跳回从H开始,周而复始);
1946年开始改善此现象,名称之英文字母开头不再交错出现,
但命名表似乎也是一次性的,用完就再制定新的名称表。
1948年12月,TTC首次使用了有轮回性之台风名称表,进入第二世代(1948-1978)
一用就是30年有余,使用至第十轮第一组(温妮)结束为止。
同样也是按照英文字母开头顺序排列出现,
有四组女性名,每组21个(排除Q、U、X、Y、Z),共计84个。
使用初期,每年可除名五个以上,以1949年之十个至多,
后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于1959年5月正式成立后,开始收敛其除名频率。
由于美国女权运动兴起,政治舆论高涨产生压力,
促使JTWC重新制定命名表,进入第三世代(1979-1989),期间沿用十年有余,
使用至第三轮第一组(韦恩)结束为止。虽同样以按照英文字母开头顺序排列,
每组21个(排除Q、U、X、Y、Z),有4组,共84个,
但男女名称交错轮流出现,台风强悍从此不再只有女性形象。
第三世代也保有第二世代的名称,甚至出现原被除名的名称,
综观而言,除名频率较第二世代频繁。不过由于使用多年,
JTWC又开始重新制定台风名称表,使用近七年,进入第四世代(1989-1995),
使用至第三轮丹恩结束为止,当时第一组名称仍未使用完毕。
这个世代同样是按照英文字母开头顺序排列出现,四组男女名称交错,
每组23个(排除Q、U、X),共92个。
第四世代也保有第二、三世代的名称,
综观而言,除名频率仍较第二世代频繁。
后来,JTWC又开始重新制定台风名称表,进入第五世代(1996-1999),使用四年,
使用至第二轮丹恩结束为止,当时第一组名称仍未使用完毕,
第六世代直接于2000年开始,第五世代就此猝然结束。
同样按照英文字母开头顺序排列出现,每组23个(排除Q、U、X),共92个,
即使男女名称未交错出现,两者比例仍占各半。值得一提的是,这世代没有除名。
进入第六世代(2000-)之后,到目前为止是除名频率最为频繁的时期,
且亦有台风是因为其特殊纪录抑或名称本身问题而“技术性”除名,
目前为止已有七个名称因此除名。
至于其他洋面的命名表各世代概况,有待之后再述。
不过命名上还是出现了些问题,像是JTWC和美国盟友所使用的台风名称拼法不一样,
最知名的例子就是1962年的欧珀,明明是Opel(可见于1962年JTWC台风年鉴),
但却被JMA和台湾省气象所(今CWB)拼成了Opal,而且沿用至今。
此外,在1962年被除名的巴布丝(Babs)和夏绿蒂(Charlotte),
在JMA和台湾省气象所再次出现,而未换成新名称宝佩(Babe)、解拉(Carla)。
其他例子还有1960年崔丝(Tris/Trix)、1961年艾丽丝(Arice/Alice)、
1975年海伦(Hellen/Helen)、1980年贝蒂(Belly/Betty)、
1985年费依(Fay/Faye)等,不过后来台湾省气象所/CWB都有做出更正,但JMA仍维持。
第六世代也对一些台风做出拼法更正,像是韩国就在2008年配合韩语拼音统一政策,
把马赖拼音换成文化观光部2000年式拼音(如:Changmi→Jangmi、Chebi→Jebi)
2002年泰国方面也将一些拼法做出更改。
说完命名,来台风编号吧!它就不像名称需要由JMA授权才能给予。
也就是说,每个气象机构想用什么编号,就用什么编号,
格式也没有特地统一,有时用“公元年+号码”,有时用“公元年末二位+号码”,
JTWC也是有时用“洋域+编号+公元年”,有时用“编号+洋域代号”
反正这在同一个气象机构上其实是通用的,但问题就出在不同机构之间编号的不统一,
因此就促使“台风命名”和“国际编号”的出现,像是1997年温妮的编号就很多:
CWB编号为199714、CMA编号为199711、JMA编号为199713、JTWC编号为WP141997,
为了避免这种麻烦,称这台风为温妮(Winnie)是最简单不过的方法了。
不过像是中国、越南等国由于官方立场,所以不使用前五个世代使用的名称,
到1999年都还是在用自己机构所使用的台风编号,2000年起才使用名称。
但也有国家不太使用名称,像是北朝鲜、日本(习惯问题)。
至于编号上的差异,有些机构会在JMA仍未升格TS时自行升格(捡野孩子,如CMA和CWB),
有些机构则另外使用侵袭编号(只对侵袭台风进行编号,如早期的CWB和当今的NCHMF)。
现在,JMA所使用的国际编号才是为WMO所肯认的,而且编号可追溯1999年之前的台风。
但是有个案例却发生在1954年,
由于JMA事后降格当年2号和10号台风的巅峰强度为TD,
不再被视为台风,但在台风编号无法递补的情况下,
只能让5402和5410这二个编号“被消失”,成为欠番。
虽然找不到5402当时的天气图,但个人有留下5410号台风存在的天气图。
1954年9月2日早上8时(UTC+8):http://i.imgur.com/i3nt9Cb.jpg
那么,有没有与此相反的情况——TD被事后升格为TS?
答案是没有,但根据JMA的说法,若是遇到这种事,
理论上虽然不会给予名称,但可追封编号,
就是在前一个台风的编号加上小数点。
举例来说,如果该台风诞生在1710和1711之间,追封编号就是1710.1。
以上是此期的薇子看气象,咱们下回见!(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