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evanzxcv (å·¦è¦é¤ƒï¼Žæ˜“釩斯)
2016-03-02 10:16:35回来台湾不久就发现一件事,天空经常不蓝、能见度不好,
而且鼻子也会因为空气悬浮微粒过高而过敏。
但最近在家里和附近观光景点赏景时发现一个有趣又奇怪的问题:
空气品质和能见度的关联性到底有多大?
家住在龙潭,最明显的能见度指标就是东方和东南方的山了,
最近的是石门水库旁的石门山三连峰(距离2km),
假如连石门山都有雾气感,后面就不必继续了,
再来是那结山、贵妃山、鸟嘴山连峰(10~12km),更远是南插天山(19~20km),
可惜家住的地点大霸尖山(39km)恰巧被石门山挡住。
记得年假一整个礼拜天气都很晴朗,年初六出门跑步时,温湿度约为26度/50%,
在石管局(北水局)大草坪,就能很明显肉眼看到大霸尖山和霸基的残雪。
但这几天感觉能见度就差很多,前几天知道是干冷的大陆冷气团带来境外污染物之故,
周日(2/28)虽然天空不蓝,但尚可在石门水库大坝上,
看到淡淡的观音(39km)、大屯(48km)、七星(49km)等山,
周一(2/29)、周二(3/1)在家里顶楼,都只能很隐约看见鸟嘴山,
但查询龙潭的PM2.5指数为4~5(中),PSI为良好,湿度也不算太高。
今天早上看到台北为晴天、能见度也高到30km,再次抱着希望上顶楼观测,
发现鸟嘴山依然是能见度的极限了,与前两天差不多朦胧,
查询空气品质和湿度后却觉得很不合理:龙潭PM2.5指数只有2,PSI也只有40,
温湿度方面,最近的中坜、大溪两测站,分别为17.1度/54%和14.7度/62%,也不算高...
所以我想请教对气象和空气品质有研究的大家,
这种能见度出乎意料低的情况,要归咎于何种原因呢?
是否悬浮微粒必须非常非常低,才有可能将能见度提高至10km以上,
或者环保署空气品质监测只有影响健康较大的PM2.5和PM10,
实际上其他尺寸的悬浮微粒浓度经常更高,才是影响能见度的元凶吗?
或者空气品质监测仅在接近平地,高空的空气品质经常更差,
但这样也不合理,毕竟悬浮微粒会沉降,应该是越靠近地面越差啊...
或者是山区因为地形之故,空气污染物抵达后比平地不易散去?
还是湿度要更低能见度才会理想,依照上面观测的温湿度,露点温度约为7~8度,
因此在水气含量相同的假设下,约一千公尺即有可能起雾而影响能见度?
但我看海拔1748m的鸟嘴山,也没有明显的层状雾气,只是整个平均笼罩在雾/霾之中。
我实在想不出悬浮微粒和湿度以外影响能见度的原因了,希望大家可以指点我解惑~